分享

【街道可步行性】德国吕贝克历史城镇可步行性建构历程 | 上海城市规划

 wmlinsh 2017-03-31


以德国吕贝克历史城区一项著名开发项目重启事件为引,指出当地市民对步行出行的生活方式已具有了很高的认可度。这种公众观念的成功扭转,应归功于当地政府持续了20多年的综合性城市规划设计与相关政策的实施。对吕贝克可步行性认知建构的物质基础进行了分析与梳理,通过多个案例阐述了在促进街道网络连通性、与其他交通模式衔接、土地利用模式,以及路径环境品质等4方面富有成效的工作。


0前言


德国北部吕贝克城是欧洲北部第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最近其中心城区“源初之地”地块重启了开发与招商。它由两个相邻片区构成,南北总长约125 m,东西宽约120 m。吕贝克政府将这两块场地分割成小块基地,以联排住宅的性质进行出让。

依据2015年制定的建设规划,新建建筑体量与周边历史建筑一致,紧贴街道红线。仅在西南部保留相对完整的用地,做多层住宅开发,其地下设置两层停车库。这意味着,花费巨资入住此地的39户业主都不能做到停车入户,他们必须先把车停到集中的地下停车场,然后步行回家。由于在出让文件中设置了多样的购买方式,不少联排住宅可以采取多户联合的方式购买。对这类住宅而言,单户停车比例将小于1:1。


本项目的法定建设规划


政府有信心进行这样的设定,是由于市民的观念在20年间发生了极大改变。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在吕贝克地区,家庭小轿车的拥有量与自行车拥有量分别为0.9和1.6,已经有28%的家庭不再拥有自己的私人汽车。在市民出行方式构成中,步行方式占28%的比例。小汽车的使用呈减少趋势,而公共交通、自行车与步行的使用量却在不断增加。这表明当地市民对以非机动车方式出行的生活,已经具有了很高的认可度。


1历史与政策背景


1991年,吕贝克加入“欧洲城市气候联盟”。2008年,启动了“2015年吕贝克无拥堵”决策。2010年,通过“气候保护行动计划”。与其他德国城市一样,吕贝克在千禧年后,转向一体化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既不限制私人汽车的自由选择,也不一味满足私人交通无止境的需求,而是逐步推进“轨道交通—自行车—步行”一体化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建立,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方式选择,来遏制对汽车交通方式的单一依赖。


2可步行性建构历程详述


美国研究者Southworth提出,“可步行性”是建成环境支持和鼓励行走的程度,他把一个适宜步行网络所应该具有的属性细分为6个方面:(1)步行路径网络的连通性;(2)步行网络与其他交通方式联系的情况;(3)细化和多样的土地利用模式;(4)交通以及社会犯罪方面的安全性;(5)路径本体的质量,包括宽度、铺装、景观、标识和照明;(6)路径环境,包括街道设计、建成环境的视觉吸引、通透度、空间的定义、景观和整体开发。

由于安全与路径本体设计这两个方面涉及的因素微观且繁杂,在此仅介绍其余4项典型案例。

2.1  步行网络连通性

吕贝克仍然保持有中世纪历史城镇的形态,因此在步行网络连通性与渗透性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


从中心市场出发的网络米制距离分析


街坊块大小分析


对比1910年地图与当前形态,街道网增加了跨越护城河的3座桥梁,把老城与周边新生长出来的区块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下图编号为1和2的加建桥都是步行桥,与车行网络优化无关。

步行桥1是与吕贝克音乐与会议中心同期建造的。在项目选址的南侧与北侧约400 m处各有一座车行桥,专门为这个建筑加建步行桥并不是必要的,然而它极大地增强了河两岸的步行联系——参加音乐演出与会议者在步行路上所花的时间很容易控制在10 min以内,不会受到堵车的影响。这座桥的设计还兼顾了自行车使用的可能,日常利用率非常高。


1910年的地图以及增加的三座桥梁


值得一提的还有紧邻音乐与会议中心的雷迪森酒店。在这块酒店用地的建设规划图则中,特别规定了预留的连续滨水步道。建成后的酒店为同时满足客房亲水性以及公共步道要求,在滨水设计了非常宽敞的建筑挑空,丰富了滨水步道使用者的空间体验,并与老城区历史建筑的形式产生有趣味的对话。


雷迪森酒店用地建设规划图则(部分)


2.2  与其他交通模式的衔接

吕贝克的区域公共交通计划目前已经更新到第3版,其分项目标包括:(1)进一步增强巴士站和周边区域的紧密衔接,应确保在5—8 min步行距离之内;(2)应增强铁路运输、城市和区域交通运输之间的协调;(3)从市区各个主要目的地出发,最多30 min不超过两次转换,可以到达历史城区;(4)从公共交通的加速措施出发,确保车辆高水平的准点率;(5)车辆与车站的设计重视安全和舒适的属性;(6)车辆与车站的无障碍措施,以及准确的电子信息牌。


城际铁路站点与吕贝克城区关系图


2.3  土地利用模式

除了连通的步行网络,一个适合步行的街区或城市还应当在此网络上分布有细化而多样的土地利用模式,使居民步行10—20min就可以到达大部分的本地服务设施,满足其日常需求。这个属性是可步行城市认知建构的重要基础。Southworth指出,土地使用的强度和多样性应该在开发之初就规划好。从规划设计角度看,应该推行地块细分,并鼓励土地混合利用。

尽管源地之初项目的城市设计是按照住宅进行的,但每个单独地块的业主也可以在将来自由选择是否要在底层开一个小店,或者把一部分住宅面积改为小型办公场所。原因之一,源初之地的用地类型是WA,不但包含住宅,还包括对住宅区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办公与商业;原因之二,建设规划中对建筑底层高度的明确规定必须在4.5 m以上,与周边的历史建筑保持统一,这对形成有趣、安全的街景会有很好的贡献。

2.4  路径环境品质

如果希望鼓励步行,除了街道网络在各个尺度的连通性、土地利用模式、安全性、路径本身质量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路径环境的品质,其中包括街道空间的尺度、是否有行道树和其他景观元素、视野、可见的活动和通透度、规模以及建筑风格的协调。重要的是,沿途的景观能够吸引行人的注意力。下面以吕贝克近期的两个重点项目为例。

乌尔里希·高布乐基金会之家的建筑紧邻源初之地基地,它非常优雅地处理了如何在历史地段设计具有时代精神新建筑的问题。总建筑面积仅有3400 m2的6层建筑却包含复合功能:地下室是带有小厨房的咖啡馆;一层临街为一家售卖残疾人制作的手工艺品的商店以及编织车间;楼上有更多糖果制造和陶器车间、特殊技校的教室、食堂以及当地警察局办公室。它在形式上做到了与历史建筑体量上的协调,底层立面在通透性、趣味性、街道眼自然监视等方面也有极好的表现。


乌尔里希·高布乐基金会之家


第二个案例是下特拉弗河城市滨水区更新项目。下特拉弗河连接了著名的历史遗迹霍尔斯滕门以及新建的欧洲汉萨博物馆,是极具潜力的休闲步行区,然而其交通空间过大,大量空地没有得到合理利用。2003年市政府组织了滨水空间的城市设计概念竞赛,获奖方案受到了民众的广泛欢迎,不过直到2015年才申请到国家层面的经费资助,升级其作为世界遗产城镇的入口道形象。


滨水区改造平面图与意向


3结语


本文对吕贝克可步行性认知建构的物质基础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当地政府多年来,通过重点项目与文件编制,创造出日常生活路径紧凑可达,大尺度出行衔接顺畅,步行路程中有事可做、有景可赏的优质步行网络。而民众在这一鼓励步行的城市环境中,珍视步行能够带来的低碳节能、利于身体健康的诸多益处。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7年第1期《德国吕贝克历史城镇可步行性建构历程》,作者:戴晓玲,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Achim Laleik,德国吕贝克应用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