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淞商船老校友卓东明、徐以介先生共话母校前世今生

 桃李不言小馆 2017-03-31

导读还记得参观上海海事大学校史馆时,那个让我们肃然起敬的、承载我校百余年厚重历史的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的老校牌吗?还记得校史馆陈列的、那本令无数参观者为之惊叹的、笔迹工整如印刷体般的手抄英文笔记吗?不少目睹过这本笔记的师生,纷纷用“震撼”来形容自己的感受。笔迹也代表着一种精神和学习态度,大家在赞叹之余,更是为笔记主人“求知若渴、奋发图强”的治学精神和严谨品质深深折服。

近日,这本手抄英文笔记的主人、我校老校友、原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卓东明老先生,在上海吴淞商船学校校友会会长徐以介等的陪同下访问母校。记者对这两位年近九旬的老学长进行了专访,聆听两位老人共话70年前的前尘往事,重温吴淞岁月,追溯海大历史,共忆青年时代在母校奋发图强的求学时光。

 

卓东明,我校1947级校友,经历过香港招商局海员起义,目睹过新中国远洋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又在改革开放后担任原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见证了新中国的海运发展史,是当代航运界的前辈楷模。

徐以介,我校1949级校友,从事航海事业数十年,退休后,30多年来如一日,致力于吴淞商船校友会的组织和建设,联络到散落在五湖四海的吴淞校友不计其数,为我校校史整理工作做出极大贡献。

 

记者:卓老,在我们校史馆陈列着您学生时代的一本全英文笔记,如同印刷版的手写体,细致精美的画图,让每位参观者赞叹不已,您还记得那是您何时书写的吗?怎么写得那么好?您当年是怎么学习的?

卓老: 那是我70年前,在上海航务学院(原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就读时的英文笔记。我当时17岁,从重庆高中毕业考入大学。那时候我们上大学还不是统考,是自主选择,当时我报考了5所学校。最后,被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和上海航务学院等3所学校同时录取,同济大学还有奖学金。但是,我最终还是选择了上海航务学院。因为,我从小就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船长,要航海救国,所以航海对我来说是一个贯穿一生的情结。

那时候大学里面的书本大都是英文的,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除了国文课是一位穿长袍的老教师,教一些诗词歌赋外,其他课程全都是英语教学。我来到学校的第一个月,上课几乎都听不懂,有一次我打瞌睡,连桌子带人一块都倒下来了。后来,我觉得这样不行,一定要发奋图强把学习赶上去。还好,我小时候在澳门长大,学习了一段时间英语,后来因为搬家到西安,就中断了。靠这个薄弱的英语底子,在航务学院那几年,我上课前先预习一下书本,上课时就认真地把老师讲的重点、听不懂的都记下来,然后课后再整理笔记。三年学了四年的内容,所有轮机系的课都要修完,还是很辛苦的。

笔迹代表着学生的一种精神和学习态度,那时候我们班级很多同学写的笔记都非常工整。包括徐会长的也是,他的笔记捐赠给了商船学院的院史馆。

通过不懈努力,我从班上的后进生成为班上的优秀生。当时招商局在学校设立了一项奖学金,每个班两个人,我是其中一个。当时奖学金很丰富啊,从当时的教科书、参考书到画图仪器,小工具,衣服,鞋子袜子,还有伙食费等,我毕业后还被优先分配工作。

记者:徐会长也是当年放弃了震旦大学(后并入复旦大学)等学校,最后选择了吴淞商船学校,选择做一名航海人。为什么?

徐会长:我是1949年入学的。当年,除了考吴淞商船学校,我也报考了好几所大学。我小时候家境贫困,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我中学是在上海徐汇中学读书的,因为物理化学比较好,因此就向往考理工的大学。当时,我被保送到震旦大学电机系,这是法国的教会学校。我向往航海、热爱航海、立志航海,想为国家的航海事业尽献一份绵薄之力,那个时候,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在航运界的名气也比较大,因此我放弃了保送,而选择了我们学校。

记者:算起来,二老在大学的那段青春岁月已经过去70年啦,在您们的记忆中,当年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母校的教育,对您们的人生有哪些影响?

卓老:我们学校那时候学生不多,大概有200多人。但是师资力量非常雄厚,很多教师是留学回来的博士,也有不少业界知名的教授。学校的环境很好,地下室里全都是当时非常先进的教学仪器。什么压缩机啊,泵啊,柴油机啊等等。我们在校学习三年,然后要上船实习两年,是母校教给了我专业技能知识,成就了我,我对母校的感情是非常深的。

记者:徐会长,您30年如一日为吴淞商船校友会付出了很多心血。今天的海事大学,继承和发展了以前的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有了许许多多的变化,您觉得有哪些变与不变?

徐会长:上海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一步一步演变成今天的上海海事大学,很多变化是物质上的,比如学校的办学条件更好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更加优越了。但不变的是吴淞商船的精神、航海教育的文化。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学校非常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上海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开启的中国高等航海教育事业,对传承商船文化、弘扬吴淞精神的目标也非常明确。我们现在的校训,就是当年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的校训“忠信笃敬”, 简简单单四个字,便深刻阐释了吴淞商船的爱国主义、严谨治学、敬业务实、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这些都是为人处事的道理。还有我们海事大学的学生懂礼貌、重礼节、着制服、言行举止规范,就像当年吴淞商船学校出来的学生一样,看上去就很正派,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这都是吴淞精神在今天的表现。

记者:卓老,您80岁开始写书,今年86岁,已完成了《往事》《心住南海》《航海的一生》《中国的鲁滨逊》《船长何炳才》等5本人物传记的写作,是什么让您有动力和毅力写这些书的?

卓老:几十年来,我一直有写日记、做记录的习惯,这为我晚年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还有就是得益于一位老校友,他是1934年第一届吴淞商船学校轮机系的毕业生周延谨老学长。他对我说,“人在这世上一生,走的时候,要留给后人一些有用的东西,不要拍拍屁股就走了,这样对不起社会,也对不起后代。”正是这句话,让我决定把他们几位了不起的航海家的事迹写出来,以供后人借鉴和学习。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老年写作团队。现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翻阅档案,查阅资料,进行访谈,感觉有做不完的事,生活充满乐趣。

记者:徐老,您是上海吴淞商船校友会会长,这些年,您为吴淞校友建设付出了很多心血,您如何看待吴淞校友们对母校的这种深厚情感?

徐会长:当年的中国,基本上连一条像样一点的船都没有。甚至在长江水域,都是英国人的船,英国人当引航员。我们这代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抱着航海报国的信念,来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的。现在在我们学校,到处能够看到当年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的影子。所以我们很多还在世的吴淞校友(吴淞校友现在都80岁以上了),每次来到学校,都能感觉回到了青春岁月,回到了热血年华,回到了当年那个温馨又充满回忆的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我们认为,这里是带给我们吴淞校友精神寄托的家园,这就是我们对母校的深厚感情。

记者:作为老校友,特别是业界的老前辈,您们对当代年轻的航海人有什么期望和寄语?

卓老:身为一个航海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和祖国。一个优秀的航海人,一定要能够经受住诱惑和困难的考验,一心一意投身祖国航运建设。我希望,青年学子们能够明确自己振兴中华海运的使命,把中国的航运做得更大、更好!

徐会长:今天的优越条件与当年已是今非昔比,希望同学们不要忘记当年国家航海的屈辱史,不要忘记我们这些前辈先人做的努力。即使在航运低迷的形势下,也要铭记历史,继承前辈遗志,不断地为我们国家建设海洋强国而努力。

 

记者手记:

两位老人虽然都已年近九旬,但行动矫健,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凡是提起过往的某些事件,他们往往能准确讲出发生的时间和整个经过。并且二老精力过人,在采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笔直的坐姿,气定神凝,令人肃然起敬。

短短的采访结束了,两位老人的能量还有很多没“释放”完,他们依旧行走在各自梦想的路上。卓老挎上他随身携带的背包,照相机、录像机、记录本一应俱全,搜集资料,奔走访谈,辛勤笔耕,为中国航海人立传,他的想法只有一个,“让更多的人记住历史”。徐老也继续奔走于各个海运院校、航海企业,把散落在五湖四海的吴淞校友聚集起来,为母校发展发挥余热,乐此不疲,他的想法也只有一个,“愿吴淞商船精神永恒”。

“老学长”卓东明、徐以介参观校史馆
图 1  “老学长”卓东明、徐以介参观校史馆
“老学长”卓东明、徐以介在校史馆怀念往昔
图 2  “老学长”卓东明、徐以介在校史馆怀念往昔
回忆在母校的求学时光
图 3  回忆在母校的求学时光
重温吴淞岁月
图 4  重温吴淞岁月
卓东明学长的笔记和教材,现存于我校校史馆
图 5  卓东明学长的笔记和教材,现存于我校校史馆
卓东明学长的笔记和当年上课用的教材
图 6  卓东明学长的笔记和当年上课用的教材
七十年前海大学长的英文笔记内页1
图 7  七十年前海大学长的英文笔记内页1
七十年前海大学长的英文笔记内页2
图 8  七十年前海大学长的英文笔记内页2
七十年前海大学长的英文笔记内页3
图 9  七十年前海大学长的英文笔记内页3
七十年前海大学长的英文笔记内页4
图 10  七十年前海大学长的英文笔记内页4
七十年前海大学长的英文笔记内页5
图 11  七十年前海大学长的英文笔记内页5
卓东明学长在他七十年前的笔记前留念
图 12  卓东明学长在他七十年前的笔记前留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