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上广,城际间的微妙如同女人间的比较

 文心0007 2017-03-31


关于北京上海广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喜好和情结。

如果让上海人离开上海另择中国其他城市居住,有哪些中国城市值得奔赴?

 毫无疑问,北京是上海的情敌。两者差异巨大,各有千秋,且互不买帐。

当年北京申奥、上海申博,两个中国最大城市一直在较劲。其实无论北京还是上海,两者原本是都不屑于与对方较劲的。北京人瞧不上上海,上海人也看不上北京。但资本从茅屎坑石头摇身变为香饽饽时,这两个城市就成了情敌。


帝都

魔都


有人在讨论北京与上海谁更国际化时说,北京像沉稳的华盛顿,上海像繁华的纽约。看腻了繁华,上海人自然想去沉稳处熏染一下。但北京过于干燥的气候和粗壮饮食让上海人呆不了多久必逃回来。在北京人眼中,上海人是“强生”,华而不实,在上海人眼中,北京人是“大宝”,土里土气还自以为是。

一位日本人形容上海人:口气夸张,有极度优越感,喜欢讲排场,好面子,惯于领先时代、崇尚时髦,自傲。具备实践能力。机敏、行动快,不拘泥于过去历史。有的人爱虚荣,外表气派重于实质内容,有刹那主义倾向。喜欢乘势推展步调,不习惯于朴实和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上海人重秩序,重仪表。上海人好争斗,好诉讼,但“动口不动手”。

其实上海文明的最大心理品性是建筑在个体自由基础上的兼容并蓄。另一心理品性是对实际效益的精明估算。



 北京人虽爱嘲笑上海人的精打细算,但他们也发觉:上海人精明和算计,不独自己享用,也习惯于施与别人。如北京人向上海人问路,上海人眼珠一转,会详细的告诉北京人“侬买四块的地铁票在XX站下比买五块钱的票在XX站划算,少走路又省一块钱”。

 北京人重视宏观思维,喜欢俯视。上海注重实用、微观、可行性、可操作性。上海作家写作,往往以小见大,从凡人小事、日常生活中透析社会人生,大致是一种平视角度。而北京作家多以俯瞰人生的姿态,居高临下,对芸芸众生嬉笑怒骂,追求超越现实的价值。

我认识几位律政界朋友,然后发现,其结果南北律师在办案风格上有显著区别。北京律师在办案风格上多习惯于从整体、从宏观、从战略上去考虑问题,强调对全局的把握,可以说北京律师对战略问题考虑得比较多;上海律师则偏重对证据效力、文字表述,证据与法理之间的关系等具体方面的讲究和侧重,对战术问题考虑得比较细。造成对手在阴沟里翻船的往往是上海律师,其步步为营的战术确实厉害。而强功猛打的方式多为北京律师所偏爱,直捣黄龙的手法更符合北京人的性格。
    在婚姻态度上,上海人浪漫的婚姻比北京人要少。上海女人重在选择能过日子的丈夫,而不是可供审美的硬汉。北京人相对比较追求浪漫。



    文化上,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灵活标新,以人为本,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作为海派旗袍促进会的一员,我虽很少穿旗袍,却喜欢观察它及它背后的文化折射。拿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来说。近代上海的开埠,促使旗袍西化。海派旗袍最大的特点说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装的兼收并蓄。当时不仅把西式外套、大衣、绒绒衫穿在旗袍外,更采用洋装中细节,一反传统地有了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甚至加入垫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可以说海派旗袍是一种既稳定又变幻无常的时装。摆线高低来回更迭,稍不留神便会落伍,这种时髦是需要不断追赶才能企及的。  

京派旗袍的特点不是中西合壁的精美,而是本位本土的拙朴。京派旗袍款型通常平直宽肥,有大襟。面料偏厚重,可单可夹。印花面料比海派要少,花色也未受到西方的影响。相反,装饰却比海派旗袍丰富。
  海派旗袍由于特别显示女性身段,因而着力于表现人而非衣服本身;京派旗袍衣身的宽大使得人体退居第二位,所以在装饰上就不得不考究起来,充分展示旗袍自身的魅力。
  总而言之,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各有千秋。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是浪漫。但随着历史变迁,更具有现代感的海派旗袍逐渐成为主流,廓形流传至今都没有什么改变。



北京的路是的直的,南北东西,十分好记;上海的路是弯的,直路不多,这与黄浦江苏州河的走向有关。上海的建筑的外立面多有弧度,北京建筑的外立面平面居多,这深受两地审美情趣和性情因素的影响,弯曲的线条体现的是圆润与精致,平直的线条则体现了硬朗和大气。

上海的整体气场比较唯美,北京则有种泥土的气质以及政权的气息。如果一个外国人来到上海,就以为了解中国了,那是大错特错。想当年,上海发行了一种“半两”粮票,至今仍遭北京人的耻笑,但它表明上海人更会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富而不骄”是上海人或者可说是全江南人的共性。

上海人讲究精细,素质高、反应机敏、办事认真,是与西方接轨的人。北京代表过去的中国,广东代表现在的中国,上海代表未来的中国。


广州夜景


再说广州。

对于一个四十岁男人来说,广州是原配的气质,而上海无疑是可以狠压原配一头、却也替代不了原配的新欢。

在小资眼里,上海就像是一剂春药。只要和上海擦了点边,立即平添了风情。和上海那种摄人的艳光比起来,广州就是一个低眉顺眼的原配。上海的冷艳会把初来乍到的人震住,只能让人穿着华服在她的舞台上打个呼哨,灰灰收场;初见广州,可能嫌它粗糙平庸,但它却像熬过的老汤,住得越久,滋味越醇,让人潜移默化地爱上这个适宜人居的城市。

一个广州小资仰慕上海,结果在上海住了两个星期就连滚带爬地回去了:还是广州好啊,上海人人都是小资,我太土了!一个上海小资去广州呆了一个月,腰板却越发挺直地回来了,她说,我在上海什么都不是,可在广州,俨然一个名媛!

在上海,人人必须衣冠楚楚,而广州,整个就是菜市场,人人都可以混水摸鱼。

端久了衣架子,自然想奔着穿裤衩拖鞋的地方去。裤衩拖鞋穿久了,自然又想着那些衣服细软。



仔细比较,就各个城市的男人来说,很难找到像广州男人那样理智的实利主义者。上海男人也精明,但在实利主义的表现形式上,明显和广州男人不同。广州男人的实利主义总是很理智地落到实处。钱是自己的,怎么花自己知道。改革开放给本来就精明的广州人提供了发财的机会,这机会让哪怕只开个云吞铺子的广州人也赚了不少钱。办厂、开铺子、开公司,哪怕是很小的生意,实打实地赚上一笔,实实在在地捏着票子,实实在在地过日子,好像不在乎什么门面。如果你在广州的大街上看见穿着T恤、皮鞋的后帮踩在脚下面的男人,千万别小看,钱与卡在他自己腰包里,多少他自己清楚。

广州男人的形象像个暴发户。但他知道,到哪个馆子里可以喝到最地道的老火靓汤。尽管这个馆子可能看起来陈旧简陋。广州男人的精明和慎重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饮食,比如穿着,比如交际和应酬,还比如婚姻。广州男人不需要太多的盘算,好像骨子里就知道什么是最实际的。甚至连爱情和婚姻都可以用“抵不抵”的标准来衡量,女人会煲一手靓汤就是绝对重要的。生活就像这一锅汤,精明的广州男人知道,这锅汤的好味道只要自己知道就够了。



相比于广州男人的实利,上海男人骨子里也是实际的,但表现在外的技法要花哨一些。如果要在上海活得游刃有余,必须吃好“三碗面”:做事要摆场面,做人要讲体面,交朋友要有情面。

在这“三碗面”中,核心无疑是体面,其他两碗“面”都是由体面延伸来的。上海人对体面的重视与呵护举世皆知。这种体面,不是虚的,而是人前人后的整齐划一。将体面落实到生活细部,就表现为上海人对自己和别人的高标准、严要求。

于上海男人来说,衣着的首要意义在于得体,而不在于价格。当年知青中,来自上海的青年男女最易于分辨,因为他们的服装是最干净、齐整的。如今的上海男人的衣橱里也十分细分,无论哪件,都上得了台面。

上海的大小饭店装修比广州精致许多,菜价也贵。体面的上海人,讲究会吃也讲究“会点”。不在量多,而在精致;不在昂贵,而在纯粹。

广州人讲究房子的装修,在硬装潢上一掷千金。上海人也讲究装修,但昂贵不是追求,别致和舒适才是第一位,所以更讲究软装饰和文化气息。

上海女人是摩登的中国女性。她们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上海方言的温婉上,更在于肢体和行为等各方面。比如巧笑嫣然、顾盼生辉,还有纯熟地道的见人下菜的本事。上海美女自我意识强,兼之能干、眼界高等特性,因此都比较作。但作得很有度,在限度内自得其乐。

而广州女人是传统的中国女性。广州女人身上凝聚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据说在男人中有句顺口溜:娶个上海女人尽受气,娶个北京女人没脾气,娶个广州女人有福气。

当然广州男人的福气并不是那种可以秀色可餐的艳福,因为广州女人的颜值与身材相比上海女人,那是乏善可陈的,对于打扮也并不十分热衷。广州女人在性格上很少有“嗲作”这类风情的元素,但广州女人在家里展现的贤良淑德无与伦比的。

在广州这样一个自得其乐的城市,因为没有太多压抑,所以也少了畸形欲望,也没有那么多悲伤可供酝酿。风花雪月的意象离广州人太远。而上海,眼睛一闭,就是一种影像。夜幕低垂的摩登洋场,和风细雨下的梧桐马路,灯红酒绿下千回百转的爵士音乐,当然更有哀怨缠绵的人约黄昏。

广州很实惠,是原配的形象。上海很精致,是新欢的模样。广州不会来跟上海争什么,但上海也休想把广州的地位撬掉。大家各居一隅,相安无事。


 

何菲,专栏作家,职业编辑,文化民工,中国作协会员。擅写城市文化、两性情感、行旅美食。多年来为《新民晚报》《上海航空》《东方航空》《红蔓》《食品与生活》等撰写专栏。代表作《上海情丝》《上海熟女》《上海蓝颜》《酸男辣女》《快乐离婚》等八本,多次荣登畅销书排行榜。作品被广泛转载并收录进各类散文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