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卫的真实出身,雍正因为什么宠爱李卫

 Confucius365 2017-04-01

雍正王朝》剧照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李卫是一个无赖叫花子,后遇下扬州赈灾的四阿哥胤禛,收为家奴带回京城。

《雍正王朝》剧照

真实的李卫出身并非如此。康熙二十六年,李卫出生于江苏丰县一户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捐资员外郎,随后不久便入朝廷任兵部员外郎一职。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李卫任户部郎中一职。也就是说李卫最初是花钱买的官。

《雍正王朝》剧照

虽然是花钱买的官,李卫却以此为起点,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自康熙五十六年至雍正五年,不过十年之间,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闲职,一路担任各种要职,并最终官居总督,成为朝廷一品要员、封疆大吏,其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且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和隆科多田文镜年羹尧并列雍正四大宠臣。

《雍正王朝》剧照

李卫虽出身富裕人家,但不喜读书,大字不识几个,那李卫是凭借什么本事取得雍正皇帝赏识的呢?

历史上李卫长期主管或者兼管盐政,他在管理盐政、缉查私盐等方面功绩卓著。

清代划分十几个盐区,浙江盐区是其中之一,浙盐在浙、苏、皖、赣四省行销。但清代体制僵化,在浙盐区靠近两淮盐区的地方,不能买就近便宜的两淮之盐,只能吃价高的浙盐,因此导致越区贩私盛行,官盐运销不畅。李卫加强缉私队伍力量,重点打击具有强大组织的大盐枭。沈氏是著名的盐枭,其部下数百名,拥有大船数艘,经常击败官兵,走私气焰非常嚣张。李卫与沈氏斗法,终于将其擒拿。面对私盐泛滥的情况,李卫提出,在浙江私贩出没的海宁县长安镇设官兵巡缉查私,并令常镇道及京口将军等官员督饬将吏水陆巡查,严防两淮私盐从镇江府入侵浙盐行销区,以此保障浙盐的销路。与此同时,坚决打击盐枭的肆虐活动。

《雍正王朝》剧照

除了缉查私盐,李卫亦擅长捕盗。雍正六年(1728年),朝廷以“江南多盗”,而地方官又“非戢盗之才”为由,命李卫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将吏听节制。”李卫通过明察暗访得知,当时江南盗贼出没、横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时任江南督臣的范时绎、按察使马世烆、游击马空北对诸盗贼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包庇,经常以替身代为受过,使其逃过一劫。李卫得知此情况,毫不徇情上书弹劾。范时绎随后被解除职务,调离原官职,马世烆、马空北被发配充军。

甘凤池武艺高强,江湖之上名气很大。他早在康熙时期曾在浙江参加过反对朝廷的“朱三太子案”。雍正时期,又联系张云如等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并准备于雍正八年秋天举事。雍正七年(1729年),李卫侦破了这一犯罪团伙。甘凤池最终被判处死刑。

《雍正王朝》剧照

李卫的刚正不阿的性格,也颇得雍正赏识。当李卫还是微末小吏时,就表现出一种不畏权贵的刚直。他任户部郎中时,管理银库事务。有某位亲王的属下对于收缴的白银都要每千两额外加收十两作为库平银。李卫屡次谏阻都不听,于是在走廊上置一柜,写着“某王赢钱”,写上这是某某亲王的“赢余”,指明是非法收入,使这位亲王十分难堪,只好停止多收。雍正也正是欣赏李卫的这一点,即位后大加重用。

《雍正王朝》剧照

李卫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他聪明过人并且十分尊重文人。师爷等人起草公文奏章,都要读给他听,有不合意的地方,他就口述修改,而且往往能切中问题要害,对此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李卫的过人机智由此可见一斑。李卫在公干之余喜好听人说书,每遇到忠贤遭到不平,李卫就会呜咽、愤恨,甚至拔剑而起。虽然识字不多,但李卫对文人、对文化事业还是非常看重的。历史上记载,他曾出钱修过浙江通志,建过书院,给在读士子以丰厚的膏火钱。

雍正王朝》剧照

话说回来,李卫这样非科举出身的人何以会得到重用,主要还是取决于雍正的选材标准。康熙晚年选官,最重官员操守,结果各地官员只顾清廉虚名却不做实事。殊不知,世上这清官、贪官本就难以分辨,一味地追求清官,反而弄出许多弊政。雍正上台后,常说清官如同“木偶”,中看不中用,对社稷民生毫无裨益。因此,雍正用人首在才干,至于什么资格或科举出身之类,倒是其次。恰如李卫的谥号“敏达”,既反映了李卫的为官之道,也反映了雍正的选官标准。也正因为如此,李卫才脱颖而出,成为雍正朝的能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