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旭东:“国学”与“西学”的根本差异是什么?(下)(原创)

 昵称33542116 2017-04-01

(本文根据贾旭东博士的讲座《中华传统文化学修之道》整理)


         

上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对“国学”和“西学”进行了深入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到,“国学”与“西学”是人类在探索宇宙真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两大完全不同的学术和知识体系,虽终极目标相同,最终也必将殊途同归,但研究路径和方法却完全不同,我们不能用其中一个体系的概念和理论来简单评论另一个体系。本文接续上文,分别给出“国学”与“西学”的知识结构体系模型,使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和形象地认识这两大体系的差异。

一、“西学”的知识结构体系模型

“西学”是从“心物二元”的本体论而展开、生发出的一套学术与知识体系,从将宇宙的本源分为物质与精神二元开始,基于“化约论、还原论”的认识论而不断细分,产生了整个的西方学术和知识体系,也就是今天已经成为全球主流的科学知识体系,其基本形式是一个树状结构,如下图所示:

“西学”的知识结构是不是这样的?把科学分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再细分为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等,每一个学科都再继续细分,比如,化学又分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等,无机化学下面再细分;社会科学也细分,分为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所有的学科再细分,比如经济学再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等;管理学再分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等,再往下分,工商管理分到最后是什么?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我是管理学博士学位,到我们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不能什么都研究,只能在这些细分的学科里选择一个点来研究。最后,一篇博士论文只要在某一个细分学科的知识点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你就能够获得博士学位。

所以,现在全球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都建构在这样的学术体系和知识结构之上,现在整个中国的大学体系和科研体系架构也都来自近代以来全盘引进的这样一套“西学”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对“国学”的误解也就由此而生。


二、“国学”的知识结构体系模型

“国学”从本体论开始就与“西学”不同,这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知识结构体系与“西学”完全不同,研究方法也与“西学”完全不同。但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连中国人自己都完全忽视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西方人当然更不会明白,因而产生了很多很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和误读。为更加形象地表达“国学”与“西学”的差异,本文尝试构建了一个“国学”知识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结构不是树状结构,而是一个圆形结构(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一个三维球体结构,但二维的圆形表达较为简单明了,故用之)。这个圆形结构的核心是什么?就是那个心物一元的宇宙本体,核心就是这个东西,虽然传统文化里叫做“心”,其实这个“心”不是那个心物二元的“精神”,而是心物一元、“心外无物”的那个“心”。当然,既然心物一元,你也可以说它是那个“物”。

儒释道各家都用了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和描述这个本体。你看儒家经典,《大学》一开始讲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明德”是什么?很多人解释,这是人人都有的那个“光明的德性”,这其实就是儒家所表达的那个心物一体的本原嘛,它本来就是光明无限的,也就是王阳明先生说的“心外无物”的那个“心”、那个“不善不恶心之体”的“体”,都是一个意思。为什么“不善不恶”?因为“善、恶”就是二元,而本体是一元的,不能二分,如果不从一元来理解,你不管怎么研究都根本无法明白阳明先生在说什么,这就是本体论的差别。

在道家,这个宇宙的本体就叫“无极”,宇宙万物怎么产生的?“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到这里就分为二元了,“阴阳”生万物,宇宙万物都是从这个一元的本体生发出来的。用道家的另外一个词来表达,这个本体就是“道”,万物皆从道中生出,而道又无形无相、无所不在,所以“无中生有”。用佛家的话来说,这个本体叫做自性,也就是禅宗“明心见性”的那个“性”,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看看,这不是本体是什么?它本来清净、一即一切,没有生灭、动摇,世间万物皆是这个本体的作用,或者说这个“体”所现的“相”,怎么能用二元的心或者精神的概念去理解呢?这不是完全牛头不对马嘴吗?中华传统文化最终的核心和归宿都在这里,都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回归到这个本体,所以整个的学术和知识体系全都围绕它而展开,这与西方文明是根本不同的。

如果非要建构一个“国学”的知识结构体系,那么这个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本体来建构的。离这个本体、就是这个“心”最近的,能够把这个东西说得最清楚的一套理论,我个人认为是佛学。为什么?佛学讲到最后,你发现它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个“心物一元”的本体,叫做“自性”、“法身”、“如来藏”……等等,很多佛学名词无非都是在表达这同一件事情,没什么玄虚。所以佛学根本不是迷信,我们以前都是误读了,西方科学也开始慢慢发现了这一点。如果你非要说佛学是迷信,我推荐你先去学学佛学里面的两个分支学科,你把它学完再回来下判断。一个学科叫做“唯识”,一个学科叫做“因明”。听过这个词吗?大部分人绝对没听过,如果你连听都没听过,那么肯定就更没研究过,你没研究过凭什么就说它是迷信?你这是科学的态度吗?你这种态度难道不是迷信吗?唯识就是佛家的心理学加物理学,因明就是佛家的逻辑学。很多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又充满偏见的学者,老说中国的学问没有逻辑,我说你去学学因明,看看那不是逻辑是什么?学完这个你再和西方的逻辑做个比较,再下结论也不迟。大家研究完这个,你就知道我为什么把佛学这个知识体系放到这个离本体、离核心最近的位置了。

从本体再往外,第二圈就是易学,也是跟这个本体最接近的。易学其实与佛学完全相通,所以佛家有以佛解易的学问,易家也有以易解佛的学问,历史上都有。之所以把佛学放到更接近本体的位置,是因为佛学的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内容更丰富,而易学则更加抽象,但实际上二者是完全相通的。易学是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也是儒学和道学最根本的学问,所以从易学再生发出儒家和道家、儒学和道学。为什么在中间分了一下?因为两种学问的研究对象稍有不同,如果说儒家更多是在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话,那么道家则是更多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南怀瑾老先生讲的。当然,儒释道都是围绕这个本体来展开的,这么划分还是不得已,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各家学问的特点而已,实际上“国学”“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都是一体的。

往外再画一个大圈出来,就有了“经史子集”里的“经学”、“史学”和“武学”、“医学”。“经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而“史学”呢,是把儒家的经学拿来研究历史,让人看到经典在历史中的运用和权变,实际上体现了儒家“经世致用、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思想,让人既懂得通权达变又不失中道,不至于变成很多学儒家没学明白的“腐儒”、“小人儒”和“学究”。道学的核心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延伸出来就是“武学”和“医学”,它们虽应用领域不同,但都以人的身心、生命为研究对象,其实这是中国自己的生命科学。再往外延伸,就是诸子百家、文学、艺术,包括“经史子集”里的“子”和“集”,再加上其它很多很多的学问,如琴棋书画诗酒糖茶之类,全都是传统文化,为表达简单起见,就不一一列出而以“其他”代表了。这是我画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图,当然这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国学”与“西学”的差异而勉强为之,不一定准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三、传统文化的“体”与“用”

比较上面两个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国学”的学问或知识体系与不断细分的“西学”完全不同。而且,“国学”的学问有“体”“用”之分,“体”就是这个心物一体的本源,而其他所有的学问、学术、知识,都是从这个“体”生发出的“用”。

研究和学习传统文化,你从哪个地方、哪一门都可以入手,你从艺术、琴棋书画可不可以?可以;你从中医入手可不可以?从研究儒家的经典入手可不可以?从研究诗词歌赋可不可以?从诸子百家可不可以?都可以。但别忘了,不论从哪里入手、哪一门学问入手,学习传统文化最终的目标一定是指向中间的这个本体,就是去认识这个“道”、认识这个“心”、认识这个“无极”、认识这个心物一元的本体,“明明德”、“明心见性”。认识到、体认到它,学易就“感而遂通天下”;儒家讲你就达到了“内圣”、可以“外王”了,就像阳明先生一样,没有“龙场悟道”,哪有后来的阳明心学;道家就讲你得道了;佛家会说你开悟了。如下图所示:


等你明白了这个本体,传统文化的所有学问就能够融会贯通,因为它们是一体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到那时候,琴棋书画、炒菜做饭无不是道,你就能“头头是道”,这个我勉强画出来的圆形或球形的知识结构图就完全无用,那时所有的学问都成为一体,成为“一”。如果不明白这个,不管你学了多少知识、不管你是教授还是博士、不管你是搞学术还是搞艺术,都永远在外围打转,连入门都不算,更谈不上“登堂入室”,永远都进不到这个核心,永远认识不到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东西,你就终归是个“匠人”,永远成不了“大师”。

中国近代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用西方的一套学术理论体系、连名词术语基本概念都全是西方的,用它来生搬硬套到中国传统文化上面。结果一套上去,所有概念都是错的,基本概念从底层全都错了。然后我们把一些不能理解的东西,就说它是迷信、是唯心主义,等等,这个标签全部贴错了。你要真正学习传统文化,要按照“国学”本来的特点和逻辑来学。当然,越往中间当然越直截了当。所以我的看法,你不用绕那么大的圈子,一开始就直接抓住这个核心来学就对了。如果要从学知识开始,那就复杂了,你要把这些学问知识全学完再“登堂入室”,真的不知道一生能不能实现。但是要说简单,那是有方法的,快捷的方法,这个心谁没有?每个人都有心,对不对?这里就是下手处啊!当然,我们现在的这个精神意识的心和那个本体的心还是不一样的,这里有很深很深的理论和实践,我们以后再说,但这的确是最容易下手的地方,直接在这个地方下手是最直截了当的方法。

因为这个是“体”,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是“用”,所以中国古人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都是先去证这个体,先证体再起用。所以你看很多参禅的人,六祖惠能在学禅开悟之前字都不会写,但他一旦开了悟之后,别人念经不懂什么意思拿来让他解释,他马上就给你解出来。很多大禅师也是类似,开悟前没什么文化,开悟后诗词歌赋就样样精通,为什么?“体”为本,“用”为末,“但得本不愁末”,他得到了核心的东西,其他的学问就整个打通了啊。

所以,“国学”研究和认识世界的最大特点是直接从本体上下手,而且有一套系统、完善、经过大量实证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可我们以前都把这个最重要的宝贝打成迷信、当成垃圾而扔掉了,实在是太悲哀了!“西学”是从运用科学方法开始学习知识、研究世界,再提升到方法论、认识论,最后才能认识到本体论,这样一步步走上去,和“国学”从体系到方法都完全不同。明白了这个,大家以后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用“西学”的概念和理论来研究、讨论和评判“国学”,那叫做“缘木求鱼”,一开始的起点就错了,所以你只能得到偏见和误解,加上现代人那些“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傲慢”,只能让你离道日远,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就是这么被毁了的!




【编者按】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