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坡故事50: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竟是沈括?大科学家也有污点

 沉映香 2021-01-15

北宋年间人才辈出,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上,自然科学也达到了一个顶峰,除了被列入四大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外,还诞生了沈括这样百科全书式的大科学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十四岁就将家里藏书全部读完。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广泛涉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水利、医药、经济、军事、艺术等领域。

沈括最出名的著作是《梦溪笔谈》,内容非常丰富,集前代科学研究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大科学家,也干出了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曾背后给苏轼穿小鞋。

沈括比苏轼大五岁,考中进士的时间却晚了六年。1065年,沈括被调入京师,编校昭文馆书籍,和在史馆上班的苏轼同为馆阁学士,也由此相识相交,成为好友。

1069年,王安石开始实行变法,沈括极力支持王安石,苏轼则和司马光等人一起坚决反对,两人也由此成为政敌,关系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裂痕。

1073年,沈括奉命巡察两浙,监督新法的执行。离开京师时,神宗特意嘱咐沈括:“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隐隐含有想要重用他的意思,先让沈括去考察下。

沈括既然支持变法,深知苏轼的能量,正想找机会除掉他,怎么可能善待他呢?到了杭州后,苏轼前往拜访沈括,与之相谈甚欢。

忽然,沈括问道:“子瞻在这杭州佳丽之地,一定写有不少诗文吧,可否让我一观?”一向旷达的苏轼完全没有防备,还当沈括是好友,欣然将自己近期的诗文和盘托出。沈括当即抄录了一遍,表示要带回家好好欣赏。

回到京师后,沈括充分发挥科学精神,逐句研究,将他认为有问题的诗句一一标注出来,然后交给神宗,以此揭发苏轼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

神宗虽然坚定的支持变法,但对于反对变法的人也没有采取很严厉的措施,只是调离关键工作岗位。看到苏轼还是反对变法,神宗也没有深入追究,只是放弃了重用他的念头。

毕竟沈括不是那种十足的小人,背后放冷箭的功夫或许比较一般,此次揭发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但也为后来的乌台诗案埋下了伏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