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者“三缄其口”

 杏坛归客 2017-04-02

智者“三缄其口”

文/喻清录

春秋时期,孔子问礼于洛阳,到周太祖后稷庙观览。庙堂前立有一座铜人像,嘴巴被黄布封了三层,背后刻有铭文,大意是这样的“这是古代说话谨慎的人。警惕啊!不要多言,多言多败;不要多事,多事多患。不要以为话多不会有什么伤害,祸患将是很大的;不要以为别人听不到,神在监视着你。如能谨慎,是福的根源。口能造成什么伤害?是祸的大门。”孔子对弟子们说:“要记住啊!这些话实在而中肯,合情而可信。”这就是“三缄(jiān,封闭)其口”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说话信口开河就会带来祸患。《资治通鉴》记载了大量这方面的教训,以证明说话不慎的危害,尤其是四种话万万不可出口——

忤逆之言不可出口。封建皇权至高无上,任何不敬之言都可能招致祸患。唐中宗李显要提拔岳丈韦玄贞为侍中(皇帝身边亲信权臣),宰相裴炎不同意,李显怒曰:“我以天下与韦玄贞有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裴炎向武则天禀报,武则天集百官于乾元殿,裴炎宣太后旨,废中宗为庐陵王。中宗问:“我何罪?”武则天斥责道:“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改立第四子李旦为帝。武则天废立皇帝易如反掌,是因为御林军听命于她,但她未及时行赏。一日,十多个军士饮酒于坊间,一人醉言:“早知无重赏,不如拥立庐陵王。”一人起身入宫告密,武则天当即发兵拘捕,顷刻间将这些军士尽数捕得,下旨:“口出反言者,斩;听反言不告者,绞;告者,授官五品。”平心而论,中宗说的不过是一句气话,却因此丢了皇位;军士说的也不过是一句气话,却因此丢了性命。

怨恨之言不可出口。怨恨之言往往夹杂着对朝廷的不满,在“家天下”的时代,是犯大忌的。这方面最令人警醒的是贺若敦、贺若弼父子的悲剧。贺若敦,西魏洛阳人,任中州刺史,镇守函谷关。他居功自傲,想当大将军而“未得”,于是“每出怨言”,朝廷“逼令自杀”。临刑之际,他告诫其子贺若弼:“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用铁锥刺其舌出血,让他“诫以慎口”。但贺若弼并未吸取教训,隋文帝时,以平定江南有功而未当宰相,侮辱宰相高颎、杨素“此二人只会吃饭”,受到文帝痛斥;到隋炀帝时,贺若弼因“诽谤朝政”,终被杀。

诡辩之言不可出口。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十月,左丞相许圉(yǔ)师之子许自然游猎践踏农田,并箭射田主。田主告到司宪衙门,司宪大夫杨德裔不理会,西台舍人袁公瑜以他人名义密告高宗。高宗指责许圉师:“你身为宰相,怂恿儿子欺压百姓,隐瞒不报,岂非作威作福!”许圉师诡辩道:“只有手握强兵的将帅才会作威作福,我身为文官,何敢作威作福!”高宗大怒道:“你怨恨没有兵权吗?”贬许圉师为虔州刺史,其二子许文思、许自然皆被免官;杨德裔流放庭州。许自然欺压百姓,依仗的是许圉师的权势,不是作威作福是什么?许圉师认错就是了,而他竟巧言诡辩,毫无宰相气度,丢官免职,咎由自取。

机密之言不可出口。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六月,禁卫军将领王毛仲与龙武将军葛福顺结为儿女亲家,王毛仲(原为玄宗家奴)很受玄宗信任,因此御林军将领大多依附于他。吏部侍郎齐浣(huàn)密告玄宗:“葛福顺主管禁军,王毛仲是个小人,过分宠爱就会心生邪念;如不及早防范,恐生后患。”玄宗说:“朕知道你很忠诚,这个事情会慢慢考虑处置的。”齐浣说:“希望陛下保密。”适逢大理丞麻察被降职为兴州别驾,齐浣为麻察饯行,顺便说起在宫中向玄宗劝谏之事,不料麻察很快把此事奏报玄宗。玄宗召见齐浣斥责道:“你怀疑我不能保密,你却告诉麻察,这是保密吗?麻察向来没有德行,你不知道吗?”齐浣磕头请罪。没过几天,玄宗诏令:“齐浣、麻察合谋诬陷将相,齐浣降为高州良德县丞,麻察降为浔州皇化县尉。”齐浣真是不知深浅,事涉将相大臣生杀予夺这等机密大事,怎能随意泄露呢!

以上四种话,言出祸随,敢不慎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