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莆田主流姓氏大起底,看看你家的祖先是哪儿的?

 ccs1539 2017-04-02



姓氏渊源
陈姓源于帝王后裔。帝尧将两个女儿都嫁给舜帝,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瞬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世尊陈胡公为陈氏得姓始祖,他的子孙遂以陈为姓。

早在汉朝,莆田已经有陈姓先人居住,陈氏先人迁入莆田后居住在九华山(紫霄岩)。其后,西晋永嘉七年(313),又有陈英之子陈玄弼,官盱胎太守,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避乱,居兴化。

唐武德二年(619),诏莆田置县,擢陈迈为首任县令,之后不同房支的陈氏陆续入莆,故民间有传“莆田自古十八陈”,可见派系复杂。如居城关城隍庙前的“榄巷陈”,尊陈仁壁为派系祖;居城南木兰溪畔的“玉湖陈”,尊陈仁为为派系祖;居仙游县象坑、象塘、象面、象碑的“五象陈”,尊第一代开族公陈禧为派系祖;仙游“侯峰陈”尊第一代开族公陈齐为派系祖;居灵川东沙的“浮山陈”,尊陈煌为派系祖;居涵江的“寿山陈”,尊陈淬为派系祖。
郡望
颍川
门额题匾
颖水流芳

姓氏渊源
林姓来源有二支。

(1)出自比干之后。殷末,纣王暴虐无道,少师比干,因规劝纣王改邪归正,被残忍剖心而死,当时他的夫人陈氏有孕,匿藏于河南卫辉的长林石室之中,生下儿子,名坚。周武王灭商后,寻找忠良之后,以坚系森林中所生,遂赐姓林。后世尊比干为林氏太始祖,尊林坚为受姓始祖;(2)郑樵《通志·氏族略》载:周平王的庶子叫林开,其子孙也以林为姓。

东晋太宁三年(325),西晋黄门侍郎林颖次子林禄,奉旨入闽留守福州晋安,卒赠“晋安郡王”,莆田林姓是晋安郡王林禄的后裔。林禄生七子:恭、晖、畅、期、雅、景、暹。林景传九世,孙林茂,隋朝官任右丞,由晋安迁入莆田北螺(今西天尾镇林峰,旧称凤林),后世尊林茂为开莆始祖。唐代,林茂五世孙林万宠,生三子:韬、披、昌。林韬字茂复,唐玄宗天宝三年官任谏议大夫,迁礼部侍郎。生子林尊,林尊生三子:松、栩、攒。林攒,唐贞元年间官福唐县尉,事母至孝。母亡故后亲葬母于钟潭后山,居墓侧守孝三年,有天降“甘露”之祥,事闻于朝。唐德宗皇帝下诏褒扬,命立双阙于莆田城东门乌石山下,旌表门闾,林攒这一支林氏因此号为“阙下林”,世尊林韬为阙下林基祖。林万宠次子林披,字茂则,入莆初,居住在莆田城南棠坡村,再迁至尊贤里(今西天尾林峰)北螺,又迁澄渚乌石(今龙山)。林披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既。兄弟九人俱仕官刺史,这一支林氏世称“九牧林”(唐九牧)。“九牧林”兄弟逝后同葬一丘,称“九牧陵”。林万宠季子林昌,字茂吉,分迁到龙溪、仙游游洋,这一支世称“游洋林”。林茂长兄林既,原居莆田常太莒溪,再迁埭头梨岭(今英田),子孙又分迁到北高长城(今吴城),本支家族有第十六世孙林悦(英),宋庆历六年登进士第,官金紫光禄大夫。宋仁宗在林氏家乘首御题:“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因此这一支林氏称“金紫忠义林”。林昌生子林萍,后裔有三子:和忠、和孝、和义,衍“忠和派”与“忠义派”、“忠孝派”。
郡望
西河 晋安
门额题匾
西河衍派、九牧流芳、双阙传芳、金紫流芳、忠孝传家、乌露呈祥

姓氏渊源
黄姓出自帝王颛顼之后,以地名为姓。

远古时,陆终后裔受封于黄,周代建立黄国(今河南潢川)。春秋时,黄国为楚国吞并,其子孙遂以黄为姓。黄姓古代家族聚居住地在江夏郡(今湖北武汉一带)。东汉建康战乱之后,河南光州固始人黄道隆携家族迁入仙游县定居。唐代,有桂州剌史,赠金紫光禄大夫、忠义开国公黄岸迁家于涵江黄巷,莆田黄姓尊黄岸为入莆始祖,黄岸(703-785),唐天宝十二年进土及第,历官史馆编修、徐州牧、桂州剌史。后谢桂事,举家揽舟去榕,途遇台风,避于莆田延寿里黄巷山(今涵江),遂定居在莆田。

黄岸生三子:谣、典、乐。黄谣大和四年(830)登进士第,官侯官县令、广东琼州尹,生有十子。三子黄华居涵江前黄;五子黄莫、六子黄孟华、十子黄季华居涵江后黄。前黄的黄华生有两子:黄昌龄、黄昌朝。黄昌龄后裔黄璞生八子,皆居官职:黄仁渥,官太子正字;黄仁藻,官著作郎、黄仁滔,官御史里行;黄仁渭,官秘书左监;五子黄仁泽,唐乾年二年,考中武状元。

称:“八条玉带八支黄”。黄昌朝生有四子。长子黄峰后代迁泉州南安、同安马巷;次子为唐时闽中“文章初祖”黄滔之父,从涵江迁荔城东里巷。另有三子黄峻迁永泰;四子迁广业里巩溪、广宫、乾顶等地;黄革隐居福州鼓山。黄莫官为大理评事,生三子:昌岌、昌裔、显业。昌芨生二子:文矩(妙应祖师)、崇精(曹山本寂禅师)。仙游黄姓系黄璞传仁滔,传显,居度尾、大济、石苍;黄滔传垧,传仁愈,居枫亭;黄碣后裔居游洋、象溪;黄蟾后裔居榜头;黄守恭后裔也有传入仙游各地。
郡望
江夏
门额题匾
江夏流芳

姓氏渊源
郑姓来源于封地名。周幽王十一年,西犬戎族入侵,郑桓公护驾阵亡,后来,其子郑武公平息战乱,在新郑建立了郑国。郑国历431年后,为韩国吞并,其子孙遂以郑为姓,郑姓古代家族发祥地在荥阳郡(今河南郑州)。

郑氏入莆时间为西晋永嘉年间。荥阳郑桓公第三十九世孙郑庠郑痒次子郑昭,龙骧将军,随父入闽,任泉州刺史,继建安刺史,调晋安(福州)太守,后世尊他为入闽始祖。郑昭初居侯官,转居永福,路经莆田南山,尝喜湖山之秀,遂将祖先骨骸迁葬于南山,史书上称为“郑十二丘”。

永定二年,五十二世孙郑伯纯、郑伯良来莆田南山祖坟侧,筑草舍守坟表孝。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南湖郑氏委员会编辑的《南湖郑氏文化源流史略》记载:此时郑姓已构筑“湖山书院”,讲学授业。后郑伯纯长子郑膺官泉州刺史也跟随到莆田定居。夜梦锡僧“乞舍为庵”,遂舍地兴建“金仙庵”一座。郑昭公第十六世孙郑露、郑庄、郑淑三从兄弟,自侯官徙永泰,再迁莆田南湖,构筑湖山书堂,倡学教化,开莆田文化、教育之先河,世人誉为“南湖三先生”。

陈光大二年(568),莆田立县。隋开皇九年(589)金仙庵易名为灵岩寺,宋太平兴国元年,又更名为广化寺。郑氏尊郑露、郑庄、郑淑为莆田历史上有事迹文字记载的始祖,郑氏倡学闽南所构筑的“湖山书堂”为福建历史上第一所学校。郑氏在莆田的分衍情况为;郑露仍居莆田,郑庄居浔阳(仙游游洋),后裔有郑积、郑樵、郑方迕、郑郎、郑璩等;郑淑居巩桥(仙游赖店),后裔有郑良士及八虎等名士。
郡望
荥阳
门额题匾
荥阳流芳

姓氏渊源
吴姓主要来源于以国名为姓。古代,周氏部落始祖澶父生三个儿子,周王意欲传帝位给第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出于孝心,不违父命,兄弟私奔到江南,选择苏州梅里建立新的部落,号称勾吴。季历再三请泰伯即王位,泰伯三次辞让,史书称为“三让天下”。泰伯在南方荆蛮之地传至十八世寿梦,建立吴国。春秋末,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相,吴国逐渐强盛。后来,吴王夫差骄傲自满,排挤伍子胥,国力衰退,结果被越国所灭,其后人遂以吴为姓。

吴氏最早入莆时间在唐乾符二年(875),始迁祖为吴兴(705-707)、吴祭(824-907)。吴祭为泰伯第六十二世孙,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光启二年(886),吴祭携族随王审知入闽,吴祭择居莆田灵岩山,后卜地黄石水南沈浦(钱坡),开垦屯田兴修水利。
郡望
延陵 渤海
门额题匾
延陵衍派

姓氏渊源
李姓来源有二支。
1、《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皋陶的后人世代任大理(远古时期最高司法长官),称理氏。殷商末年,理徵被暴君纣王处死,理征之妻携儿子利贞逃奔伊侯之墟,沿途母子俩饥饿时,以李树果实充饥得救,为感激李树恩情,遂改姓李氏。莆田李姓就是利贞的后裔,是由陇西郡这一支李姓家族迁徙到南方的。进入莆仙又分为:“白塘李”、“蔡王李”、“江口李”、“火德李”等派系。

2、出自老子之后。老子即李耳,为利贞之后裔,古代李与理相通,因以李为姓。

白塘李:唐游击将军李尚炅裔,避武氏乱,迁徙至莆田孝义里白塘洋尾。

蔡王李:唐高祖李渊叔父李蔚,唐代追封为蔡王。蔡王十世孙李欣,莆田城关后埭人。莆田之后埭、城厢等李姓皆其裔。

江口李:浙江余姚李氏,出自汉代李广,其后光州刺史李杞为避祸定居福建长溪(今尤溪),再后有李秉义,因事送管福建江口服役筑海堤,遂定居江口。

火德李:唐朝最后一个皇帝被朱全忠杀,其幼子李熙照岁余,由堂叔,浙东尉李开来带到福建邵武抚养成人。李熙照下传七世至李纲(1083-1140),李纲有裔孙李火德。火德之后,子孙遍布海内外,台湾李氏家族,多为火德之后代。其下传第十一世,有李禄延裔孙一支迁入仙游东屏山。其二十三世,有海外华人首富李嘉诚。二十五世,有台湾李登辉。二十七世,有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郡望
陇西
门额题匾
陇西世第

姓氏渊源
远古时,黄帝裔孙挥,擅长制造弓箭及张网罗鸟,其子孙以张为氏,后世尊挥为张姓得姓始祖。《仙游张氏族谱》载:张姓在汉代已入闽。东汉光武时,衢弼翁(仙游大济、德化县始祖)以茂才举,授闽侯官令,其子晟翁授兴化令,晟翁生二子:因家于仙游县后埔大蜚山下。阳嘉乙亥(130),徙德化汤泉里桂林。仙游度尾洋坂锦溪张谱称:入仙初祖睿公,唐光启元年(885),官河东经营招讨使、制置宣慰使。生二子:长曰昌;次曰升。睿公携次子隐于仙邑锦溪(度尾)。

现遍布仙游十三个乡镇四十五个村的张姓,源出唐咸通年间河南光州固始人张岩。后唐天成五年(930),后裔张膺的长子后裔张裴迁到兴化府仪门;次子后裔张元瑜之子张簿迁往兴化府华亭。十一代世张渊,进士出身,迁往仙游兴泰里。张赓生五子,其第四世孙张承望迁到莆田黄石横塘村。
郡望
清河(今河北濮阳)
门额题匾
清河世第 金銮家风 百忍传家

姓氏渊源
蔡姓来源于国名。西周初,周文王之子叔度,受封于蔡国(今河南上蔡),为蔡伯。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即位,蔡叔度被贬逐,周成王封叔度子胡为蔡伯,继续治理蔡国。蔡国立国662年。后为楚国吞并,其国人以蔡为姓。秦汉以后蔡氏家族聚居济阳,蔚为望族。唐代,蔡氏家族向南迁徙,有蔡郊之子蔡彦礼,官屯田员外郎,生二子:蔡用元(名长)、蔡用明(名辉),兄弟由钱塘入闽,卜居仙游县赤湖蕉溪(今枫亭境),用元为莆田始迁祖。
郡望
济阳
门额题匾
济阳衍派

姓氏渊源
王姓来源有五支。1、古帝虞舜的后人,以王为姓。2、殷少师比干后代,以王为姓。3、周文王的后代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居太原,称王氏。4、战国时韩国、赵国、魏国三家分晋,拥兵称王,后为秦国灭,王族子孙以王为姓。5、信陵君之孙卑子,避难于泰山,汉高祖时封阑陵侯,子孙亦姓王。

王姓家族世居太原。战国时期,王剪、王贲、王离祖孙三代为秦大将,王离生三子:长子王元,居琅琊;次子王威,居太原。从此分为太原与琅琊两个郡望,王元和王威分别被尊为两支派始祖,太原王的堂号为“清节流芳”。

福建王审知属山东琅琊王这一支派。王潮、王审知随王绪由河南固始入闽,初居漳州、泉州,大顺二年(891),又占据福州、莆田。

王姓入莆有三支。1、莆田《王氏族谱》载:周灵王太子晋五十一世王居、王楷两兄弟,从福州迁入仙游县。居善化里(今大济)。其后一支迁入莆田壶公山之麓。2、《帽峰王氏族谱》载:由河南固始渡江入莆,始迁祖为王嫡麟。3、本支王姓,先祖扬州真州人,明代初以入籍隶兴化卫,始为莆田人。

郡望
太原 琅邪
门额题匾
太原巨族 琅邪衍派 三公槐树 开闽传芳 一甲梅花

姓氏渊源
郑樵《通志.氏略考》云:刘,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刘姓源流较复杂,刘邦统一天下后,分封诸王,赐姓宠臣,形成多个支派。但考主要有三大派系:汉武帝刘彻派下,称“藜阁衍派”;中山靖王刘胜派下(刘备),称“彭城衍派”;长沙王刘发派下(刘秀),称“沛丰衍派”。

刘姓入莆有四支:1、唐大历前入莆。唐代参知政事刘洎,河南固始人,生金吾将军刘迈,刘迈生刘韶。刘韶因忤权相,贬入闽为泉州别驾,卒于官。子刘友,葬父刘韶于兴教里碗窑山(今西天尾三山,1957年为部队驻地),定居涵江沙坂(今保尾),后世尊刘韶为入莆始迁祖,称“涵江刘”。2、唐中和光启(883-885)年间,彭城司空大夫刘茂的十七世孙刘存,从河南光州固始携家族渡江入闽避乱。寻又迁潮阳折回漳、泉、莆、福州,世称“彭城刘”。3、唐末五代,河南光州的刘翱、刘翔、刘豳三兄弟弃官不仕,由陕西万年县携族渡江入闽。刘翔选崇安定居。其后子孙分衍各地。4、唐末,官任鄂州节度判官的刘技,因避乱渡江居泉州,其后裔散居在福建各地。
郡望
沛丰
门额题匾
沛丰流芳 沛丰堂

姓氏渊源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云:“许,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为楚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许国即今河南许昌市东部一带,尊文叔为得姓始祖。这一支许氏在历史上称:正宗许,许姓古代家族发祥地在高阳郡。唐代,高阳许氏家族许远,安禄山之乱,殉节睢阳,封忠烈公,台湾民间尊奉为“保义大夫”。

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许辅乾,官任泉州刺史,卒于官衙,葬于莆田。莆田、晋江尊许辅乾为入闽始迁祖。许辅乾生子二人:长曰懋文;次曰懋武,均落籍于莆田。后代有许稷,居住于莆田。许稷,唐贞元十八年,登进士第。官历南省员外郎,终衡州刺史。

郡望
江夏
门额题匾
江夏流芳

姓氏渊源
郑姓来源于封地名。周幽王十一年,西犬戎族入侵,郑桓公护驾阵亡,后来,其子郑武公平息战乱,在新郑建立了郑国。郑国历431年后,为韩国吞并,其子孙遂以郑为姓,郑姓古代家族发祥地在荥阳郡(今河南郑州)。

郑氏入莆时间为西晋永嘉年间。荥阳郑桓公第三十九世孙郑庠郑痒次子郑昭,龙骧将军,随父入闽,任泉州刺史,继建安刺史,调晋安(福州)太守,后世尊他为入闽始祖。郑昭初居侯官,转居永福,路经莆田南山,尝喜湖山之秀,遂将祖先骨骸迁葬于南山,史书上称为“郑十二丘”。

永定二年,五十二世孙郑伯纯、郑伯良来莆田南山祖坟侧,筑草舍守坟表孝。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南湖郑氏委员会编辑的《南湖郑氏文化源流史略》记载:此时郑姓已构筑“湖山书院”,讲学授业。后郑伯纯长子郑膺官泉州刺史也跟随到莆田定居。夜梦锡僧“乞舍为庵”,遂舍地兴建“金仙庵”一座。郑昭公第十六世孙郑露、郑庄、郑淑三从兄弟,自侯官徙永泰,再迁莆田南湖,构筑湖山书堂,倡学教化,开莆田文化、教育之先河,世人誉为“南湖三先生”。

陈光大二年(568),莆田立县。隋开皇九年(589)金仙庵易名为灵岩寺,宋太平兴国元年,又更名为广化寺。郑氏尊郑露、郑庄、郑淑为莆田历史上有事迹文字记载的始祖,郑氏倡学闽南所构筑的“湖山书堂”为福建历史上第一所学校。郑氏在莆田的分衍情况为;郑露仍居莆田,郑庄居浔阳(仙游游洋),后裔有郑积、郑樵、郑方迕、郑郎、郑璩等;郑淑居巩桥(仙游赖店),后裔有郑良士及八虎等名士。
郡望
高阳 汝南 颖水 长兴
门额题匾
高阳世家

姓氏渊源
西周时,古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曹挟,受封于邾国,在邾地建都。称邾国侯君。邾国侯君自春秋时期开始,历八代而为楚国吞并,其遗民以“朱”为姓。

唐宰相朱敬则第六代孙朱解,唐末从河南南阳避地侯官,后迁到仙游县党田,朱解第八代孙朱钮迁入莆田黄石石阜;朱敬则第八代孙朱玑,唐末从河南固始迁入莆田黄石琳井。
郡望
沛国
门额题匾
沛国家声

姓氏渊源
杨氏来源有二支:1、周宣王少子尚父受封于杨地,其后人以杨为姓。2、源出春秋时晋国大夫叔向,食采于杨邑(今山西洪洞),他的儿子食我以杨为姓,东汉时期,华阴弘农杨氏后裔出太尉杨震,世誉“关西夫子”,其后代以关西为郡望。

杨氏入闽支流:(1)隋开皇十五年(595),杨坚之裔杨濯缨三世孙杨宾迁永福,后代分衍莆田、仙游等地。(2)唐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陈政官任岭南行军总管,与子陈元光率兵入闽,有杨永、扬珍等军士,随陈元光定居在漳州、泉州、莆田等地。(3)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自河南光州固始带兵,随王绪入闽,史称“十八姓随王入闽”,队伍中也有杨盈、杨涉、杨沂等,其后子孙分布各地。如杨植系杨盈之八世孙,由福州迁居到莆田新度杨城(今洋埕)。

仙游还有一支杨氏家族尊唐代杨在尧为入莆始迁祖。据《清源志》载:杨在尧,其先祖阴入闽,居仙游。
郡望
弘农 关西
门额题匾
弘农世家 四知门第 清白传家 弘农堂

姓氏渊源
郭姓来源有二支。1、周代,周文王封其弟虢叔在虢国为王,春秋时,虢国被晋国所吞并,因为古代“郭”与“虢”同音相通,其后人便以郭为姓。本支郭姓家族发祥地在山西太原郡。2、来源于阿拉伯穆斯林入籍中国传衍的后裔,其先祖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迁入泉州的伊斯兰教徒。入闽(泉州)始迁祖为伊本加斯.德广贡,入籍中国后改汉名为郭德广,居晋江法石。本支郭姓先几代信守回回,建“清真寺”,诵《古兰经》,后来逐渐汉代,这一支郭姓居古兴化县所属山区,数量不多。

中原入莆这一支郭姓家族系出唐代名将郭子仪之裔郭嵩,唐末咸通(860-874)年间,随王审知入闽为官。郭嵩居长乐,生三子:赘、贵、贽。其季子郭贽生二子:恂、绚,长子郭恂南迁至仙游,官任明贤侍郎。元代,郭恂后代一支由仙游迁往永泰,另一支迁往莆田江口。莆田郭姓就是姬仲的后裔,莆田郭氏尊郭嵩为入闽始迁祖,又因郭子仪平“安史之乱”,中兴唐室,封汾阳王,其后遂以“汾阳堂”为堂号。
郡望
太原 华阳 冯翊 汾阳
门额题匾
太原世家 汾阳堂

姓氏渊源
翁姓起源:周昭王的小儿子姬溢刚出生时双手握拳,别人都无法掰开,周昭公亲自去掰,见儿子左手掌纹象篆文“公”字,右手掌纹象“羽”字,于是,就赐他“翁”姓。后受封于翁山,其后人以地名翁为姓。翁氏家族发祥于河南原城,兴盛于浙江盐官、钱塘、临川。翁姓后人尊翁溢为得姓始祖,翁姓古代家族聚居地在盐官郡。

翁溢后裔翁弘,战国时迁往梁国原城,翁弘二十世孙翁晖,官户部郎中,迁苏川。翁弘三十四世孙翁轩,进士及第,官历朝请大夫、闽州刺史,迁入闽,初居闽北,后移莆田沿海一带,居兴福里竹啸庄,世尊翁轩为(盐官)翁氏入闽始迁祖。

郡望
临川 钱塘 盐官
门额题匾
盐官衍派 六桂流芳

姓氏渊源
远古时,夏禹封伯益的儿子若木,在安徽泗县建立徐国,徐国诸侯徐君偃迁入彭城(今徐州),周穆王封其子孙为徐子,袭诸侯位,春秋时为吴国吞并,其后人以徐为姓。

东汉时期的江西洪都府(今南昌)徐稚生五子,第四子徐洪生徐务,官授国子上舍,唐天宝八年(749),自浙江衢州龙游县入闽,居莆田崇仁里(今庄边),世尊徐务为延寿徐氏一世祖。

仙游徐系徐寅后裔。乾隆《仙溪南湖徐氏祠堂记》云:“徐氏之姓,系出衢州刺史国子公讳务,自衢入闽之莆田,数传而散处于邻邦他郡,蕃衍昌炽,代有缙绅巨望。仙溪一支,由唐状元讳寅,以其孙义叟继从子衍为嗣,传至十六世,讳子华迁居仙邑。七世孤传,逮二十二世讳德悬,方生三子,分为金沙、搂巷、徐巷三房”。
郡望
东海
门额题匾
东海流芳

姓氏渊源
方姓来源于周朝,南方荆人造反,周宣王令大臣方叔前去镇压,方叔征伐淮夷,平息了战乱,周宣王赐其以方为姓;方姓另一来源:方姓出自神农氏之后,神农氏后裔榆罔之太子雷,封于今河南省禹县西北的方山,其子孙遂以地名为姓,称方姓,也有称雷姓的,方姓古代家族发祥地在河南郡。

《莆仙方氏宗谱》载:西汉末,王莽篡权,世居河南的司马长史方宏,举族迁安徽歙县。方宏生方雄,方雄生方侪、方储、方俨三子,皆官。方俨生方淮,东汉时为闽官,居闽南。其后裔方叔达,官闽州长史,居莆田方山。唐天宝年间又迁游洋,是方山方氏始祖。其后裔方佑,方佑生三子,分别居庄边百俊、滁洋、岐山。方雄次子方储,生三子:方赞之、方观之、方弘之;观之(睦州刺史)子孙居莆田等地;后裔有方叔,从安徽歙县回迁到河南,五代时,又迁入莆田乌石山,后世尊方叔为入莆方氏始祖。

入莆金紫六桂方:方叔有子方殷符,唐乾符二年进士及第,官威王府谘议参军。唐中和四年(884),平黄巢立功,封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明弘冶《兴化府志》载:“其先本歙县人,至廷范,历知长溪、古田、长乐三县,居莆刺桐巷,因名方巷,世传长官者是也”。方殷符生七子:方廷康、方廷年、方廷范、方廷远、方廷英、方廷辉、方廷滔。第三子方廷范历任长溪、古田、长乐县令,卜居莆田刺桐巷。廷范生七子,其中长子至第六子:仁逸、仁岳、仁瑞、仁逊、仁载、仁远,俱登仕宦,号“方氏金紫六桂”。尊方叔为入莆金紫六桂方始祖。明弘冶《兴化府志》载:“廷范六子皆仕闽王氏。仁逸,检校水部员外郎;仁岳,秘书少监;仁瑞,著作郎;仁逊,大理司直;仁载,礼部郎中;仁远,秘书正字。”

  方廷范第七子方仁杰,举家迁杜塘(今西天尾白杜),世尊为杜塘方氏始祖。其后裔分衍到惠洋下铺(今黄石惠下),又分衍到阔口。
郡望
河南 刘桂 方山 从桂 白杜
门额题匾
河南衍派 六桂流芳 方山流芳 从桂流芳 白杜流芳

姓氏渊源
谢姓来源于封地名。周宣王五年,周宣王把谢邑封给舅父申候,建立诸侯国,谢邑后为楚国吞并,申侯的子孙遂以封地“谢”为姓,尊申侯为谢姓的肇姓始祖。

《兴化谢氏宗谱》载:“淝水之战”前锋都督谢玄之十五世孙、著名诗人谢灵运之十三世孙谢致中,世居南京乌衣巷。唐僖宗时,官居左散骑大夫,生九子俱登仕,时人称为“九秀”,谢英为其季子。五代后粱时,谢英任建州节度使及福建古闽参军。公元926年,王延翰据八闽称王,谢英数谏其非,遭非难,戮及宗族,幸赖乳母将其幼婴谢佑藏于碗篮之中潜逃,历尽艰难,来到仙游县来苏里湖山度坑(仙游钟山镇前面村),在其姑夫黄以诚家赡养。及长,以诚以女配。谢佑生子文炜、文炳、遂不复思归,乃为兴化谢氏之始祖。

郡望
江夏
门额题匾
江夏流芳

姓氏渊源
郑姓来源于封地名。周幽王十一年,西犬戎族入侵,郑桓公护驾阵亡,后来,其子郑武公平息战乱,在新郑建立了郑国。郑国历431年后,为韩国吞并,其子孙遂以郑为姓,郑姓古代家族发祥地在荥阳郡(今河南郑州)。

郑氏入莆时间为西晋永嘉年间。荥阳郑桓公第三十九世孙郑庠郑痒次子郑昭,龙骧将军,随父入闽,任泉州刺史,继建安刺史,调晋安(福州)太守,后世尊他为入闽始祖。郑昭初居侯官,转居永福,路经莆田南山,尝喜湖山之秀,遂将祖先骨骸迁葬于南山,史书上称为“郑十二丘”。

永定二年,五十二世孙郑伯纯、郑伯良来莆田南山祖坟侧,筑草舍守坟表孝。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南湖郑氏委员会编辑的《南湖郑氏文化源流史略》记载:此时郑姓已构筑“湖山书院”,讲学授业。后郑伯纯长子郑膺官泉州刺史也跟随到莆田定居。夜梦锡僧“乞舍为庵”,遂舍地兴建“金仙庵”一座。郑昭公第十六世孙郑露、郑庄、郑淑三从兄弟,自侯官徙永泰,再迁莆田南湖,构筑湖山书堂,倡学教化,开莆田文化、教育之先河,世人誉为“南湖三先生”。

陈光大二年(568),莆田立县。隋开皇九年(589)金仙庵易名为灵岩寺,宋太平兴国元年,又更名为广化寺。郑氏尊郑露、郑庄、郑淑为莆田历史上有事迹文字记载的始祖,郑氏倡学闽南所构筑的“湖山书堂”为福建历史上第一所学校。郑氏在莆田的分衍情况为;郑露仍居莆田,郑庄居浔阳(仙游游洋),后裔有郑积、郑樵、郑方迕、郑郎、郑璩等;郑淑居巩桥(仙游赖店),后裔有郑良士及八虎等名士。
郡望
陈留
门额题匾
陈留世第 东山家风 宝树堂

姓氏渊源
夏代,大禹的后代、少康之子曲烈受封于曾(今山东),建立曾国,因此也称为:曲烈曾,曾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代,春秋时期为莒国所并。曾国的太子巫,逃奔至鲁国,以故国名称“曾”为姓,世代相传。太子巫的后裔中出一位圣人曾参,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弟子,居武城,以每日“三省吾身”自勉,后世以武城为曾氏家族郡望,亦以“三省堂”为堂号。

莆田曾氏入莆有三支:1、宋代绍兴年间由泉州吉折入莆田延兴里南箕堤头,后来由南箕迁入西漳村(今拱辰长丰)。泉州十世草堂公讳珍,官居翰林博士,即曾氏始祖之一;2、元代曾彦明由泉州迁入莆田棠坡,再播衍到黄石邹曾徐等地;3、清初由晋江迁入涵江集奎等村。
郡望
天水 鲁郡 武城
门额题匾
鲁郡流芳 三省传家 武城堂

姓氏渊源
周姓来源于古代国家的名字。商朝后期,周姓的先祖古公檀父率族人在周原建立周族。古檀公生有三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继承君王位,传给周武王,建立周朝。周王朝后为秦国所灭,其后人遂以周为姓。周姓古代家族发祥地在汝南郡。莆田周姓是由河南汝南郡这一支周姓迁徙过来的,称汝南堂。

周姓入莆有四支。1、西汉元鼎五年(前112),闽东越王余善聚兵反抗汉朝,兵败,汉武帝用武力将福建东越王子民迁往江准一带,集中管理;同时,又从中原迁移十八个大姓入闽。泰伯二十六孙周公宫奉诏携族入闽,周公宫任中郎将、徐州伯,后世尊他为周姓入闽始迁祖。周公宫第二十八世孙周起源,唐时官授南平知县。其子周乔,官崇安县尉,周乔子周子谅,唐玄宗朝官任议司御史,周子谅子周时肃,浦城县吏,遂家浦城。周时肃生有二子,次子周与利,生有二子,长子周宪中,官授兴化府莆田县吏;次子周宪机迁江西;生二子,次子周少寿,又迁入兴化府岩头定居;2、唐光启元年,王绪率军队入闽平乱,有河南光州人周举元随军入闽;3、光启三年(887),有河南光州固始人周颐(周维岳),携子迁入仙游县,居东乡。周颐字崇骓,官任唐廷翰林学士、宣慰使。他与王潮、王审知系同乡,景福元年(892),由仙游县迁往福州府;4、据明天启年间任宰相的周如磐族谱世系考:本支入闽始祖系唐光州刺史照公,唐光启三年,有梅林翁携子周靖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居仙游东乡。
郡望
汝南
门额题匾
汝南世家 濂溪世家 细柳名家

姓氏渊源
上古时,祝融氏后裔陆终,生子昆吾,封地在苏,建立苏国。春秋时,苏国被狄人所吞并,其后人以苏为姓,家族在武功郡形成著族。

苏姓最早入莆时间在唐末。有颛顼裔孙,官都统领军使苏益,唐光启元年(885)自河南光州固始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苏益子三人,居泉州同安永丰葫芦山下,传至六世,宋代,出名相苏颂,建“芦山堂”,子孙散居泉州、莆田等地。其后,有苏钦、苏烨,自泉州之德化迁往仙游。

莆田苏姓源出泉州芦山,因以“芦山”为堂号;宋季莆田苏钦有建“富义堂”,因此莆仙苏氏家族也有以“富义堂”为堂号。明代苏俊,莆田县望江里人,官岳州府学训导。
郡望
高阳 武功 庐山 扶风 河内 眉山 武陵
门额题匾
高阳衍派 庐山衍派 富义衍派

姓氏渊源
周文王祖父古檀父,生有三子:泰伯、仲雍、季历。古檀父立季历为帝,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双双迁至南方荆蛮之地,学土著人,断发文身,自号勾吴,泰伯卒。仲雍又为吴伯,传到第六代,为柯相,封地在常州柯山郡。吴国后人以柯为姓,尊柯相为肇姓始祖。柯姓古代家族发祥地在山东济阳郡,堂号称:“济阳柯氏”。

唐广明年间,柯相的后裔柯玄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唐光启二年(886)定居福州。柯玄生二子,长子迁往大田,次子留在福州。长子有孙六人,其中第五个孙子柯宝携带儿子庆升迁入仙游县;第四个孙子柯吉的后裔也迁入莆田。柯玄留居在福州的次子为柯思孝,他有三个孙子,长孙在后晋天福九年(944),由福州迁长乐,再迁莆田。柯玄的次孙柯显昌随后也由福州迁入兴化柯厝墩。

郡望
济阳
门额题匾
济阳世胄

姓氏渊源
何姓由韩姓演化而来。周代,周成王的舅舅唐叔虞,受封在韩地,建立韩国。战国时,韩国被秦国吞并,子民逃亡至江准,江淮当地人口音“韩”与“何”一样读,因此就误把韩姓称为姓何的。莆田何姓系周代唐叔虞后裔,尊唐叔虞为始祖。

何姓入莆有四支:1、《游洋志》载:“莆田兴化县来苏里,古时建有灵显祠,祀神何氏。居庐江,继徙豫章。娶张氏,生九子,女四人。时汉淮南王安,招文章学术智数之士,何神在江淮间与淮南王友善,九子亦从之游。后九子从师大罗,得辟谷法,遂自九江寓居于闽之于山。因经过莆阳,爱山川之秀,遂以鸡子城山东北之湖修炼焉。今鲤湖是也。后淮南王以事伏诛,其父乃渡江,自闽之莆,以寻其子。然九子巳仙而去矣,遂隐于九仙山,从女子归于范、信、张、杨。未几而殁,遗铜环铁鞭枪于溪石之上,洪水推荡不去。里人神之,即其地立祠,中奉仙姑、仙翁,九子侍焉。盖汉元狩时事也。自隋历唐,皆相沿不废。宋乾道二年(1166)旱甚,县官祈祷,立即灵应。”新加坡何思成堂族谱记:该堂一族皆九仙后裔。南宋末由福建莆田迁到广东开平,再迁到新加坡。2、唐总章二年,陈政率兵入闽,有何德,官任队正,随军入闽,何德官任校尉,定居在泉州螺阳(今惠安),卒葬惠安青林山舍利院,何德后裔繁衍最广,兴化、福州以及闽东、闽北一带何氏家族都尊何德为入闽始迁祖;另有何氏族谱载:河南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开漳,是何氏入闽始祖。昭宗时,王潮入闽,惧众不附,遂表授何嗣韩为安抚节度使,以为号召。传至南宋理宗时,何逖基迁温陵浔江(泉州)。3、唐昭宗年间,河南固始人何衍庆率兵随王审知兄弟入闽,官任泉州安抚节度使,定居在惠安。另唐末随王潮王审知率二十七姓入闽,其中有何氏的祖先叫何现。4、元至治年间,祖籍岭南西路(今广西)的何严,元至治元年进士及第,官兴化路总管兼劝农事,累升朝奉大夫。秩满后择仙游城北门定居。第三子何建七定居在文贤里(今度尾)中岳村。明末何贵峰从中岳迁到折桂里(今榜头)。其子进五迁到仙游兴泰里(今钟山)。清初一支后裔迁到东门何厝,清末,又一支从北门迁西苑、赖店。
郡望
庐江 东海 陈郡千秋
门额题匾
庐江世家

姓氏渊源
春秋时,秦国贤臣由余,先祖为晋国人,因避战乱奔西戎,后入秦国,官亚卿,辅佐秦穆公,由余子孙遂以余为姓,世尊由余为余姓始祖。

余姓入莆:南北朝梁大通二年,有北方人余烈入闽为官,后来在建阳定居,余氏后代遂散居莆田等地。唐代余镐,字周京,建阳人,唐咸通年间进士第,官任校书郎,黄巢兵乱,举家迁入莆田,王审知据闽,辟召不应,耕隐壶山以终。
郡望
下邳 吴兴 新安 歙州
门额题匾
下邳世家 二难名家

姓氏渊源
唐姓来源于帝王后裔。远古时,帝尧在当天子之前,封地在“陶”和“唐”,后即帝位,立国号为唐,定都平阳,史称唐尧。至周成王时,封叔虞在唐,又因其南面为晋水,称晋阳,为晋国。唐叔虞的子孙遂为唐姓,这一支派统称为“晋地唐姓”、“晋阳衍派”。

还有一支唐姓因系帝尧的后代,春秋时被封在南方(今湖北随县),后为楚国所灭,其子孙也以唐为姓,这一支唐姓史称为“楚地唐国”。

唐姓最早入闽时间在唐末。唐叔虞传四十六世,迁至河南光州固始,再传二十四世,至唐绮,唐光启元年,随王绪、王潮、王审知入闽,官授幕府,后为梁太祖赐封为“开国昭义大元帅”。定居福州,因唐府多植石榴,故有“石榴唐氏”之称。石榴唐氏家族尊唐绮为入闽始祖。
郡望
晋阳 晋昌
门额题匾
晋阳衍派

姓氏渊源
傅姓来源有二支。1、《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上古时,黄帝裔孙大由受封于傅邑,后代遂以傅为姓;2、郑樵《通志.氏族略》载:商朝时,武丁即帝位,他决心寻找贤人来辅佐朝政,一天晚上,武丁做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人带着一个囚犯,神人对武丁帝说:这个人就是你要寻找的贤人,看你敢不敢重用?武丁醒后,将梦中印象描绘出来,命群臣寻访。结果在一个叫做傅岩(今山西平陆县东南)的地方发现了傅说(音业),带回朝。傅说是一位有德有才之人,他帮武丁帝出谋划策,使国家恢复了元气,武丁封傅说为宰相,傅说的子孙便以地名傅为姓。

傅姓最早入闽时间在唐广明年间,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傅实,自河南光州固始从王潮入闽,居南安,数传至傅仁瑞,始徙家仙游。傅姓主要分布在仙游赖店一带,莆田傅姓首登科第者为仙游县傅楫,傅仁瑞裔孙,字元通,少自刻厉于学,末冠,试广文馆第一。
郡望
清河
门额题匾
清河流芳 版筑传芳

姓氏渊源
萧姓来源于封地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周武王克商,封贤臣徽子启于宋,传至萧邑大夫大心,平息南宫长万及同党内乱有功,被封于萧(今江苏萧县)。郑樵《通志.氏族略》载:“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宋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汉初,萧何后裔萧望之,官太傅,世居兰陵(今江苏),为望族,遂以兰陵(今山东枣庄)为郡望。

萧姓入闽有二支:1、唐末,萧彦(官千夫长)入闽。《游洋志》载:“萧氏,古河南兰陵人,汉相国何之未裔也。初,千夫长彦自光州固始辅王潮及审知入闽,守福州南台。寻,又移镇于永福瑶山寨。2、泉州梅峰《萧氏族谱》载:入闽始祖、唐秘书省曦公,萧何三十七世孙。唐僖宗中和年间(883),官刺史,自河南避乱入闽,居长乐,堂号“凤翼堂”。世孙萧潢,进士及第,官户部郎中,北宋宣和年间由长乐迁入莆岱石。明洪武八年(1375),由莆田迁萧厝及晋江,这是萧氏另一支系迁徙情况。
郡望
兰陵
门额题匾
兰陵世家

姓氏渊源
潘姓来源有三支。1、西周时,楚国王族的后裔中有潘氏者,其子孙以潘为姓,世代相传;2、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高,周武王时称为毕公高,他的子孙以封地名潘为姓;3、大陆潘姓古代家族发祥地在河南荥阳郡,其中一支迁到河北威县的广宗郡,因此,荥阳、广宗都是潘氏家族郡望。

潘姓最早入闽时间在唐代。唐大历年间,荥阳潘氏后裔潘殷(皇),官潮州别驾摄莆田县事,为避乱,从广宗郡迁入南安潘原(今泉州潘山),潘殷(皇)被尊为潘氏入闽始祖。潘殷(皇)生二子:长子潘璜,次子潘谊(后改名为莹)。潘璜居南安,生子潘存实,潘存实生潘纲、潘维;潘谊(莹),官大理丞,生子潘序(原名潘武原),由南安迁莆田延寿(明弘治《兴化府志》载:“居常太里”)。潘序官永春尉,升古田令,生三子:潘崇胤、潘自力、潘崇钧。潘崇胤官太仆寺少卿,由莆田迁往北燕幽州(今北京)。

仙游潘氏始迁祖为潘源节、潘殷景父子。唐总章二年随陈政、陈元光入闽,潘源节官司马参军,潘殷景官先锋。后代有潘存实,子孙散居各地。潘崇胤子潘承叙,潘承叙子潘处常,潘处常次子潘佑,宋真宗时,由南京回迁入闽。
郡望
荥阳 广宗 睿阳
门额题匾
荥阳世家

姓氏渊源
姚姓来源有二支。1、上古时,五帝之一虞舜的后代,因居住在姚墟,他的子孙遂以姚为姓。2、由妫姓所改。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居住在沩水,因此姓沩,西汉末年,迁到吴郡(今苏州),又复姓姚,所以历史上姚沩同宗。

《资治通鉴.外纪卷一》载:姚姓始祖舜帝曾经耕于历山,历代姚氏家族以“历山衍派”为郡望;以“陶邱世泽”题大门额匾,以此纪念舜帝的德行;又以“吴兴世家”铭记远祖自山东迁徙到南方浙江吴兴,繁衍生息,蔚为望族的历史。

姚姓最早入闽时间在唐光启元年(885),姚崇的后裔姚綮,居温州。后唐天启二年(927),姚綮子姚廷义,王审知聘为盐铁副使、金紫光禄大夫,居宁德,姚廷义生二子,长子姚坦,唐开宝二年(969),为宁德县吏,居宁德。后代姚信,宋天禧年间(1017-1021),生子姚显,居侯官,生子姚存诚;姚存诚生四子,衍分为“福、寿、康、宁”四房,子孙散居各地。
郡望
吴兴
门额题匾
吴兴世家 舜帝家声 陶邱世泽 历山衍派

姓氏渊源
胡姓来源有二支。1、出自古代舜帝之苗裔。西周初,帝舜后人妫满受封于陈国,谥号为:“陈胡公”,建立胡国,春秋末为楚国吞并,陈胡公的后代遂以胡为姓,尊陈胡公为得姓始祖;2、出自国名。郑樵《通志.氏族略》载:周代有胡国,春秋末为楚国吞并,其国人以胡为氏。胡姓古代家族发祥地在安定郡、河南新蔡郡。

胡姓也是最早入闽、入莆的姓氏之一。早在汉代,就有胡姓先人居莆田壶公山一带,与居九华山的陈姓先人遥相呼应。宋淳熙十二年夏旱,知县张少英祷而复应,因建拜壶亭,始塑陈、胡二仙之像。知县傅丑为记。”壶公山名由胡公演化而来。

西晋永嘉二年,五胡乱华,中原板荡,又有林、陈、黄、郑、詹、丘、何、胡八姓衣冠入闽。
郡望
安定 吉安 陈郡 淮阳 新蔡
门额题匾
安定流芳

姓氏渊源
戴姓来源有二支。1、出自祖先的谥号。周朝,周成王封微子启为宋国诸侯,微子传八世至宋国君申,卒谥“戴”,史称:“宋戴公妫”,为戴氏得姓始祖。秦汉之后,戴氏子孙宦游南北,飘散四方,戴申公传五十二世至南朝梁戴椁,以功拜武威将军、豫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生有三子。戴椁系仙游、漳浦迁居莆田之同祖;2、来源于国名。春秋时河南民权以东有戴国,后为郑国所吞并,其遗民南迁至安徽当涂的戴山。

戴氏迁入莆田有五条路线:1、唐代自霞浦县入莆。唐代入闽始祖为戴翔,唐玄宗朝为河南推官,天宝十四年(755),避安史之乱入闽,居霞浦县。又传第七世戴洽,仕唐为屯田员外郎,约在公元800年迁入仙游县香田里钟亭村龙树院(今仙游盖尾)。再传第八世戴灿,唐宪宗朝为亳州观察留后。生六子,长子簪,居仙游香田里上茅;次子诸,唐太学博士,居莆田黄石东井;三薜,迁莆田常太莒溪;四郎君,居仙游上彻(子二人又迁常太莒溪);五祈,居仙游上茅;六潜,迁杭州新桥。2、明代自漳浦入莆。隋朝刑部尚书戴金华,居河南光州固始,子戴伯岳、孙戴元理,唐初官府校尉,高宗时率兵援陈政、陈元光,屯驻漳州。戴伯岳为“开漳戴”始祖。下传四世戴善继居东海,二十八世戴绣,明成化淞江知府,生五子,其第四子戴勉轩,明正德至嘉靖年间自漳浦迁入  莆田江口石狮村。3、明清之际自汀州入莆,居莆田华亭戴厝。4、由泉州惠安迁入莆田城郡县巷戴弄里。5、自仙游西苑迁入梅峰西湖畔霞霄巷。
郡望
焦郡
门额题匾
焦郡世第 棠棣共荣 万宝朝宗 二礼家声

姓氏渊源
叶姓源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楚昭王封其沈诸梁于叶地(今河南南阳),百姓称他为叶公。沈诸粱即是叶姓得姓始祖,河南南阳成为古代叶姓家族的郡望。战国时期,叶姓家族迁到江苏下邳,沈诸粱传二十二世,叶望,率族渡江到丹阳,因此丹阳也是叶姓家族的郡望。

叶姓唐代入莆田,唐元和九年(814),有叶清由浙江丽水饬戎入闽,官任莆田都尉,择仙游县归德乡(今仙游度尾)而居,叶清传四代,至玄孙叶与田,官授仙游县主簿,因避战乱,唐广明元年(880),弃官,隐居于仙游县万善里古濑村,为莆田、仙游始迁祖。明洪武二年(1369),有叶梓由仙游县古濑迁往永泰县,后裔分二支,其中一支返莆田县居住。
郡望
南阳 丹阳
门额题匾
南阳世家 丹阳世家

姓氏渊源
西周初年,姜太公受封在营丘,建立了齐国,号称齐太公。齐国势力壮大,首都迁往临淄,齐太公的季子丘穆留在营丘建都,其后人以丘为姓,并尊丘穆为丘姓肇姓始祖。清雍正三年,为避孔子名讳,朝廷下令改丘为邱姓,表示尊孔,民国初,邱逢甲倡议恢复丘姓,闽、粤群起响应,至今丘、邱通用。

邱姓入莆田:1、王莽始建国年间,河南邱茂因避战乱,自中原迁往福建上杭。邱茂传四十五世邱胡一,又返河南洛阳任官,再传至七十一世邱杰秀,北宋中期,迁往兴化府莆田岩头。、2、晋永嘉年间,散骑常侍邱滕,携次子参军、给事中邱夷,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泉州。邱夷生有五子,其第五个儿子邱元之的十六世孙邱俊民,生四子,长子邱大陵生二子:长子邱贯、次子邱质;邱质生邱贞,后唐天成元年(555),同进士出身,官仪真刺史,迁入仙游县上丘。邱贞生二子:邱坦、邱垣;邱坦生三子:其中次子邱慎,传六代至邱唏。邱逸、邱唏兄弟,由仙游县桂林岭迁入莆田。邱唏生八子,后遭“蒲寿庚”之乱,七个儿子失散,元朝元贞三年(1297),邱唏与长子归莆田居住。
郡望
河南 吴兴
门额题匾
河南衍派

姓氏渊源
詹姓来源有二支。1、以爵名为姓,周朝时,周宣王的支庶子封为詹侯,赐姓詹,其子孙遂以詹为姓,世尊詹侯为詹氏得姓始祖;2、周朝时,朝廷中专门管理占巫的官职叫詹尹官,他的子孙也以詹为姓。詹姓古代的郡望在河间郡(今河北献县)、渤海郡。

詹姓入闽最早在晋代,有三支。1、晋永嘉年间,五胡乱华,中原士族八姓入闽,有詹秉邦率兵,居闽北建州;2、唐总章二年(669),陈政、陈元光率兵入闽,有詹英、詹次跟从入闽;3、唐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入闽,河南光州固始人詹缵,官前锋兵马使,居仙游,后隐居于植德山下,其孙詹敦仁亦隐不仕闽国。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遂析南安县小溪场为安溪县,命詹敦仁为首任县令。

郡望
河间
门额题匾
河间世第

姓氏渊源
春秋时期,楚庄王的后裔谥号为“庄”。东汉时期,因为明帝名刘庄,为避皇帝名讳,庄姓改为严姓。魏晋时,部分严姓恢复庄姓,因有庄严同宗说。严氏古代的家族发祥地在天水郡,世称“天水严氏”,指严子陵之派系;严望这一派系的严姓,后裔在陕西一带繁衍成望族,世称“华阴严氏”;还有在浙江、河南、安徽一带居住的严姓家族,世称“桐江严氏”。

唐末,天水郡严子陵的三十八世孙严毓爽、严毓继兄弟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居闽西,后裔散居各地,称“十八严”,为“兰田严氏”。兰田严氏后裔传至明清两代,又有迁入莆田溪西定居者。莆田严姓与庄姓一样,都属于这一支派。
郡望
天水 华阴
门额题匾
天水流芳 春山世泽

姓氏渊源
魏姓是以封地命名的。战国时周文王的后人叫毕万,为晋献公的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战功赫赫,封邑在魏。公元前446年,毕万的后裔魏斯,建立了魏国,建都安邑,成为战国时期七雄之一,其子孙以魏为姓。汉代,毕万后裔官钜鹿太守,家族兴旺,遂以钜鹿(今河北平乡)为郡望。

魏姓入闽有二支:1、唐天佑元年(904),中原战乱,北方士大夫魏看携族自润州上元县南迁入闽,居莆田与福清交界的玉融,子孙散居各地,尊魏看为魏氏入闽始祖;2、《台湾魏家大宗谱》载:魏征第十七世孙魏弥(四一郎)长子魏进富,徙永定,次子进兴,居南靖。北宋末,魏征第十三世孙魏鸿,字君序,宋宣和年间举荐“八行”录用,官授棠邑令,调福建德化县尉,秩满因时局动荡,遂卜居莆田枫林西埔,继迁魏塘,被尊为入莆始祖。

郡望
西河 晋安
门额题匾
西河衍派、九牧流芳、双阙传芳、金紫流芳、忠孝传家、乌露呈祥

姓氏渊源
黄姓出自帝王颛顼之后,以地名为姓。

远古时,陆终后裔受封于黄,周代建立黄国(今河南潢川)。春秋时,黄国为楚国吞并,其子孙遂以黄为姓。黄姓古代家族聚居住地在江夏郡(今湖北武汉一带)。东汉建康战乱之后,河南光州固始人黄道隆携家族迁入仙游县定居。唐代,有桂州剌史,赠金紫光禄大夫、忠义开国公黄岸迁家于涵江黄巷,莆田黄姓尊黄岸为入莆始祖,黄岸(703-785),唐天宝十二年进土及第,历官史馆编修、徐州牧、桂州剌史。后谢桂事,举家揽舟去榕,途遇台风,避于莆田延寿里黄巷山(今涵江),遂定居在莆田。

黄岸生三子:谣、典、乐。黄谣大和四年(830)登进士第,官侯官县令、广东琼州尹,生有十子。三子黄华居涵江前黄;五子黄莫、六子黄孟华、十子黄季华居涵江后黄。前黄的黄华生有两子:黄昌龄、黄昌朝。黄昌龄后裔黄璞生八子,皆居官职:黄仁渥,官太子正字;黄仁藻,官著作郎、黄仁滔,官御史里行;黄仁渭,官秘书左监;五子黄仁泽,唐乾年二年,考中武状元。

称:“八条玉带八支黄”。黄昌朝生有四子。长子黄峰后代迁泉州南安、同安马巷;次子为唐时闽中“文章初祖”黄滔之父,从涵江迁荔城东里巷。另有三子黄峻迁永泰;四子迁广业里巩溪、广宫、乾顶等地;黄革隐居福州鼓山。黄莫官为大理评事,生三子:昌岌、昌裔、显业。昌芨生二子:文矩(妙应祖师)、崇精(曹山本寂禅师)。仙游黄姓系黄璞传仁滔,传显,居度尾、大济、石苍;黄滔传垧,传仁愈,居枫亭;黄碣后裔居游洋、象溪;黄蟾后裔居榜头;黄守恭后裔也有传入仙游各地。
郡望
钜鹿
门额题匾
钜鹿衍派 莆阳衍派

姓氏渊源
沈姓来源有三支。1、周初,周成王把其叔叔季载封在沈国,称沈子国。春秋末,沈国被蔡国吞并,沈国后人遂以沈为姓;2、春秋时,楚庄王封他的儿子公子贞于沈邑,公子贞的儿子称沈尹戌,任楚国左司马,受封于沈鹿,其后人以沈为姓;3、出自金天氏之后。《宋书》引沈约自序载:金天氏裔孙有沈国,今汝南平舆沈亭是也。沈姓古代家族发源于河南,发祥在吴兴郡。

沈姓入闽有二支。1、唐初,陈政率兵入闽后,陈政兄陈敏、陈敷又率58姓军校入闽增援,这一支军队中就有沈姓将佐。唐末五代时,沈崧的父亲沈超,在福建长溪任县令。沈崧(883-938),字吉甫,唐乾宁三年登进士第,归闽时过临安,为吴越武肃王钱缪辟任镇海军掌书记,凡书、檄、表、奏,多出其手。后唐长兴三年(932),吴越文穆王钱璀置择能院,沈崧以浙西营田副使领其积,后晋天福二年为相;2、沈约后裔沈彪,唐皇赐名为勇,沈勇随陈政父子入闽开漳,宋淳佑年间追赠为武德侯,南宋初,其裔沈廷辅迁建宁,生八子,俗称“八木公派”,子孙散播各地。
郡望
吴兴 汝南
门额题匾
吴兴世居 汝南世居

姓氏渊源
卢姓来源有二支。1、《新唐书.相世系表》载:春秋时期,姜太公后裔、齐文公曾孙高奚,被封在卢地,食系于卢邑,其后人遂以卢为姓。秦代,有博士卢敖、卢植率领家族在范阳定居,世代繁衍,蔚成大族,称范阳卢氏;2、郑樵《通志.氏族略》载:卢蒲氏,出自齐桓公,其后改为卢氏。

卢姓郡望主要为范阳郡,以后再分出河南郡(今河南洛阳)、河间郡(今河北献县)。福建卢姓堂号为“讲述堂”。

卢姓入闽在唐代,有三支:1、唐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陈政率兵入闽,府兵将校中有卢姓。《漳州府志》云:“旧志从唐侯(陈政)者五十八姓。惟许氏、卢氏、丁氏,家有谱牒,采以立传。其余姓名,出自陈谱”。府兵校尉卢铁券,字如金,武则天垂拱间授参军,他与子在福建安家,世尊为“开漳卢”;2、中唐时期,福建观察使卢其,居于福州,卒于福州,其子孙籍于闽地;3、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入闽,其军中有卢姓将领,如南唐尤溪守将卢光、卢铉等人,其后裔散居在莆田等地。

唐末至宋代,卢姓家族渐成巨族。南宋年间,理学家卢孝标,号玉溪,入籍闽县,父卢恭,娶永兴公主,授官镇闽驸马。卢孝标精通经史之学,授官翰林博士,在福州设“讲述堂”,听者甚众,学者称“玉溪先生”。其子卢继贤,授兴化府教谕,遂举家迁往莆田。

郡望
范阳
门额题匾
范阳流芳

姓氏渊源
卓姓来源有二支。1、出自先祖名字。春秋时,楚国公子卓,迁到西河(古黄河之西)避难,其子孙以卓为姓,西河为卓姓家族的发祥地,福建卓姓尊卓滑为始祖。汉朝初,卓滑的后裔散播各地;2、出自韩信之后。吕布斩韩信,萧何暗使蒯彻把韩信两子保送到粤,折韩为:卓、韦两姓。

卓姓为宋初迁入莆田,居兴化县。南宋诗人刘克庄撰《卓推官墓志铭》曰:“卓氏讳先,字进之,共先自扶风,徙闽居于莆。”

兴化县南广业里萍湖古代建有一座“萍湖祖庙”,祀卓氏仙人,宋朝廷封为“忠顺圣侯”。《游洋志》记载:“旧传萍湖卓氏习巫术而得秘法”。说明古兴化县早在宋代已有卓姓家族居住。

郡望
西河 南阳
门额题匾
西河世家

福州城事播报(fzcs66)出品,转载须注明出处!

一座城 . 那些事

听,城市声音;读,人情世故

关于福州城事播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