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民初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考略

 翱翔神王2 2017-04-02

      民国建立后,中外经济关系进一步加强。本文拟通过对1912~1936年中国主要进出口商品贸易的消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对这数十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分析,来考察这一时期中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进口贸易方面,棉纺织品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占据进口商品的首位,但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所占比重已呈明显下降趋势。粮食、棉花及烟叶等农产原料在商品进口值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机器、车辆、化学产品、电器材料、染料、钢铁及其他金属等生产资料进口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进口商品结构的上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境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口贸易方面,在清末民初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如生丝、茶叶等,生产组织落后,技术发展迟缓,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同时,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对中国的豆类、棉花、芝麻、植物油、牛皮、羊毛、猪鬃等农产品及矿产原料的需求大大增加,也导致中国出口商品品种的增加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很大变化。中国进口以直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以农产品原料及手工制品、半制品为主这一反映殖民地性质贸易的基本格局仍存。


       有关民国时期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互动的研究,需要将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作为一重要内容来考察。本文拟通过对1912~1936年中国主要进出口商品贸易的消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对这数十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分析,来考察这一时期中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主要进口商品及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民国年间,中国进口贸易呈现出商品多样化发展趋势,原先的大宗洋货年进口量值各有消长,进口商品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1901年至1936年间中国主要进口商品量(值)变动情况可参见下表:

表1 十二项主要进口商品量(值)变化

[转载]民初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考略

* “染料等”包括染料、颜料、油漆类;“机器等”包括机器及工具。

      鸦片原是19世纪外国侵略势力向中国输入的最大宗商品,直至19世纪80年代它始终占据中国进口商品的第一位,但是从上表可以看出,民国年间鸦片报关进口量、值大幅度减少,这与1912年海牙“国际禁烟会议”要求各国应会同防止鸦片、吗啡等“运入或运出中国”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土产鸦片替代作用的增强。


      清末民初,棉布曾多年占据洋货进口值的首位,其所占全部进口值的比重往往在30%以上;棉纱年进口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也都在百万担以上,甚至高达270多万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棉纱年进口量明显减少,出口量则跳跃性地上升,到1927年棉纱已由入超变成出超,与此相应相随的则是中国国内棉纺织业(包括外资在华工厂)的较快发展。


       棉布进口值在20年代以前仍有所增长,到了20年代出现了进口下降,出口上升的趋势,所占进口值比重已呈明显下降趋势,1936年棉布只占进口值的1.9%(参见表2)。不过,由于日本棉布在中国的大力推销,以及英国棉布等的竞争,直到1936年中国仍有棉布入超。

表2 中国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重变化(%)

[转载]民初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考略

      民国年间,随着外国对华资本输出的扩大,以及中国新式工业、交通业的发展,煤油和汽油的进口逐年增加,1920年时煤油进口值约5432万关两,汽油进口值134万关两;到1928年,两项合计已逾7000多万关两。机器、车辆、化学产品、电器材料、染料、钢铁及其他金属等生产资料成倍或数倍增长。这六项商品占进口净值的比重,1913年为11.6%,1936年时达到33.7%。


      随着国内轻纺工业的发展,棉花、烟叶、小麦等农产原料的进口数量大幅度增长。1920年后棉花进口猛增,开始由出超转为入超。棉花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其他依次为印度、埃及等国。1921年棉花进口量已增至168万担,价值3586万关两。1926年棉花进口量已增至274万多担,价值几近 1亿关两,入超值达0.64亿关两;1931年棉花进口量高达465万担,价值1.79亿关两,入超值达1.52亿关两。从1922年开始,外粮大量进入中国,面粉及粮食总的贸易都由出超转为入超,1923~1927年粮食进口净值年均约12239万关两,其占商品进口净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这五年间粮食入超量年均3842万担;1929年后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大量外粮向中国市场倾销,1932年中国稻米入超3832万担,小麦(含进口面粉折合数)入超4617万担。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入超如此之多的棉花和粮食,必然对本国农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表2反映了自1894年至1936年中国主要进口商品价值所占总进口值比重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过去占进口比重最大的鸦片,在民国年间虽然仍有鸦片报关进口,但其所占比重已经微不足道了;棉纺织品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占据进口商品的首位,但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所占比重已呈明显下降趋势。如果将棉布与棉纱分开考察,则棉纱所占比重下降更快。煤油、汽油等液体燃料所占商品进口值的比重,一直处于第三、四位;粮食、棉花及烟叶等农产原料在商品进口值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机器、车辆、化学产品、电器材料、染料、钢铁及其他金属等生产资料进口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进口商品结构的上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境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主要出口商品及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1903年至1936年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量变动情况可参见表3:

表3 主要出口商品量变化 单位:千担

[转载]民初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考略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出口丝绸而闻名于世界,到20世纪初期,中国生丝出口基本上呈持续增长趋势。但是在另一方面,华丝由于质量难以保证,在与日丝的国际竞争中连连受挫。1908年日丝的出口量已多于中国近3万担,中国原有的世界第一生丝出口大国的地位从此被日本所夺。到1925年日丝出口量已是华丝的2.6倍。民国初年,在中国出口商品中,生丝虽然仍高据榜首,其地位已然岌岌可危。1928年中国生丝出口43.5万担多,价值在15975万关两;1929年,生丝出口量略有减少,但价值却达到16420万关两。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中国生丝出口严重受挫,至1934年跌入谷底,出口值为2898万关两,仅是1929年的17.6%。1935年后华丝出口值略有回升。


       中国出口的丝制品大致包括绸缎、茧绸、丝绣货、丝带、丝线及丝类杂货等,其中以绸缎为出口之大宗,1895~1930年间其出口值也大致呈持续增长趋势。不过,中国一些地方丝织业在织造方法上仍然保守落后,在与国外机器丝织业的竞争中仍处下风,以曾经有很高声誉的南京缎为例,因其样式陈旧,其出口量从1923年的8244担,下降到1927年的2363担,减少了近6000担,1929年时更少,只有227担,到30年代时已趋于消失。 


       华茶曾经长期独占世界茶叶市场,但是到了19世纪后半叶时它在国际市场上也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英国饮用之茶从前曾经几乎全来自中国,但到1913年时来自于印度和锡兰者已占95%。20世纪初华茶仍占美国进口茶叶数量的一半左右,以后每况愈下,到1927年时华茶只占美国茶叶进口量的11.1%。民国初年,华茶在俄国市场上还能保持一定的销路,至1915年时其销量已增加到116万担,俄国成为华茶的最大销场。1918~1920年间华茶输俄数量曾大大减少,其后华茶对苏联的出口又逐渐恢复。总的来讲,由于在英、美等大市场国际竞争中华茶失败,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在走下坡路。1895年时华茶出口量尚有186万担多,1920年已降至不到31万担,以后虽有所恢复,每年也不过数十万担而已,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也比清末有较大下降,至1936年这一比重为4.3%(见表4)。

表4 中国主要出口商品所占比重变化 (%)

[转载]民初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考略

        20世纪初,以黄豆为主的豆类成为中国农产品中出口增长特别迅速的品种,芝麻、花生、菜籽、棉籽、胡麻籽等植物籽实也逐渐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豆饼也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商品。这一时期豆油、花生油、棉籽油、菜籽油、芝麻油、茶油、桐油等植物油出口增长也很快。1913年,豆与豆饼两项合计占出口总值的12%,超过了茶叶;1929年两项出口值合计21750万关两,占出口总值的21.4%。“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豆类出口锐减,至1936年豆及豆饼只占出口总值的1.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中国芝麻多运往荷兰、德国,战时对英国、意大利的出口激增,战后日本成为最大的消费国。花生运往国外多用以榨油,少量供制作糖果,有些年份出口值也达1000万关两以上。菜籽每年出口约六七十万担,值二三百万关两,多运往日本,20年代里因印度菜籽的竞争,出口减少。花生油出口值1910年时为257万关两,1926年时已达1077万关两。桐油主要产于华中,为油漆工业中的重要原料,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对中国桐油的需求大大增加,桐油出口值1913年时为375万关两,至1927年时已达2197万关两,1936年增至4710万关两。1936年,这几项籽实及油合计已占出口总值的18.7%,成为中国出口商品大宗。


        民国年间,蛋类、蛋粉出口增长也较快,是在1908年以后。1913年时蛋类及蛋制品出口值共计261万关两,1926年已达3817万关两,1929年达5000万关两以上。中国所产猪鬃,因强韧而富于弹力,且不大受干湿冷热影响,外人多用于制刷,清末民初时其出口量也在不断增长。其出口值1894年不到57万关两,1913年时已增至443万多关两,1926年时达1047万两,1936年时更达1624万两,已成为中国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清末民初世界市场上对中国的煤、铁、钨、锑、锡等矿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刺激了中国矿产品的大量出口,矿产品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输出的煤和生铁绝大部分也是运往日本。中国的锡、锑、钨等特种矿产在进入20世纪后出口也有所增加。锡锭块出口量在20世纪最初几年每年出口数万担,1910年后增加到每年10多万担,最高年份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7年近20万担。锑的出口量,由1905年的5万多担增至1917年的近60万担,其后虽有所下降,每年仍保持在二三十万担左右,约值数百万关两,约占全世界供应总额的40%以上,。钨砂的出口在20年代海关始有统计,1926年出口量约117担,值167万关两。锑、钨等主要向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出口。1928年,中国矿砂和金属占出口总值的2.1%,1936年这一比重已增为7.7%。


        表4反映了1894~1936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各自占出口总值比重的变化:①原先丝、茶两项合计占出口总值比重的一半以上,到1936年两项合计已不到11%。②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农牧矿产品需求的扩大,过去的一些小商品,如皮类、毛类、猪鬃、豆类、豆饼、籽仁及植物油等,逐渐发展成为大宗出口商品。③还有一些新的出口资源,例如蛋粉、锑、钨一类的特种矿产等,被不断发掘出来,出口日益扩大;④原先出口值集中于少数几项商品的情况已有很大改变,出口值已分散在更多的品种上,反映了出口贸易也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三、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看中外经济关系

20世纪初叶,中国已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中外经济关系日益紧密,民国建立后这种关系进一步加强。

在进口贸易方面,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及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使西方工业品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由于清末民初中国生产和流通的发展,以及城乡社会消费时尚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和欧风美雨的侵蚀下发生的变化,从而对舶来品产生了种种新的需求,引起进口商品新品种的不断增加及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出口贸易方面,在清末民初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如生丝、茶叶等,生产组织落后,技术发展迟缓,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同时,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对中国的豆类、棉花、芝麻、植物油、牛皮、羊毛、猪鬃等农产品及矿产原料的需求大大增加,也导致中国出口商品品种的增加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很大变化。

这一时期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动荡,如第一次世界大战、30年代初世界经济大危机等,都对中国进出口贸易,进而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更是对中国政治经济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我们在上述关于棉纺织品、豆类及豆制品、矿产品等讨论中也有所反映。

表5 A.各年进口商品分类比重 (%)

[转载]民初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考略

B.各年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

[转载]民初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考略

民国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虽然发生了不少变化,但是进口以直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以农产品原料及手工制品、半制品为主这一反映殖民地性质贸易的基本格局仍存。我们从表5可以看出,1936年进口商品中消费资料仍占55.5%(其中直接消费资料占42.5%),说明进口仍以消费资料为主体;生产资料比重由1893年的8.4%增加到44.4%,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内工业的发展,而这又是与外国资本输入互相关联的。出口商品以农产品原料及手工制品、半制品为主的基本格局也未变。民国时期,机制品出口比重有所增加,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内新式工业(包括外资工厂)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