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短长

 老沈阅览 2017-04-02
          张桂辉
  
  与几位老友品茶聊天,当谈到人生这个话题时,有人感叹:“时光最无情,人生最短暂!”有人哀怨:“人生如演戏,转眼就谢幕啰!”有人借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阐发一己之见。
  人的一辈子,实在很短很短。不要说与亘古难易的名山大川比较,就是与千岁兰、万年柏等花草树木比较起来,也要短得多。美国摄影师Beth Moon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拍摄了一系列年代久远的参天大树,其中一些古树,已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新陈需代谢,有生必有死。即便是几千岁的古树,最终也都要枯死的,更何况是人。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七老八十也好,长命百岁也罢,生命之树是不会“万古长青”的。然而,只要我们换个思维方法,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人生,说短也短,说长也长。
  生命无法复制,人生不能重来。否则,《庄子·知北游》中,怎么会发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的感慨?大文豪苏东坡又怎么会在《赤壁赋》中哀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呢?正因此,古往今来,谁人不希望自己寿长福多。哪怕疾病缠身,也要顽强抗争。尤其是古时那些皇帝老儿,巴不得时时刻刻有人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可有史以来哪一个皇帝活过一百岁?有数据表明,中国正统王朝中,最长寿的皇帝是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在当代,随着生活幸福指数提升,人们渴望延年益寿,恨不能青春永驻。坚持体育锻炼、讲究强身健体者日增,注重饮食结构、定期健康体检者比率倍增,更有对人工打针驻颜、人工减龄之种种“换形大法”趋之若鹜者……关于留住生命、留住青春的手段在更新,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旧时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当物质生活改善,医学水平提升,医疗技术进步了,七老八十也就成了“经常态”。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5年版 《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指出,从总体上看,全世界人口的寿命都较以往有所增加,中国在报告中的人口平均寿命是男性74岁、女性77岁。这与古人相比,不是长多了么?
  人的生命之所以有短有长,除了与遗传基因、生存环境有一定关系外,还与生活习惯、生存环境、心情心态、保养保健等密切相关。但我以为,寿命的长短,只是人活在世上时间总量不同罢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我则以为,人生在世,还有一个超越寿命自身的“长短”。只不过,衡量这个“长短”的标尺,不是看他活着的时候享受了多少,而是看他死去后留下些什么。古今中外,有人虽死犹生、万古流芳,有人虽生犹死、行尸走肉。人生是否精彩,不在于他的身份地位多么高大上,而在于他的生命历程是否与“价值”两字相连。一个人,不论财富多寡、地位高低,不管身体强弱、能力大小,能够朝着既定的人生目标积极进取、不懈前行,即便算不上风光无限的成功人士,也可力争有所建树、有所成就、有所作为。这样的人,不能活到地老天荒,在有限的人生长度里,也算是“潇洒走一回”了。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说,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也是这个意思。
  人生有为便不短。须知,有为是相对而言、因人而异的。把产品做好,造精品、出上品,是有为;把公事办好,在其位、谋其政,是有为;把学生教好,重师德、育栋梁,是有为;把学问做好,求真知、发己见,是有为;把环境护理好,养绿色、保水源,也是有为……生活中的你我他,或不能一鸣惊人,更难以青史留名,但不妨把握今天,修正行进方向,调整人生坐标,坚持脚踏实地,朝一个简单或微小的目标,生命不息,进取不止。这样,纵然不能长命百岁,不算出类拔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在这样坚实的前行中,得到拓展与延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