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道陵:《道德经》老子传道(一)

 鶴崧軒森 2017-04-02

《道德经》之老子传道

作者:张道陵

道在我们脚下,我们每天走过和未来要走过的地方都可以叫做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第一个字用了大家通俗易懂的‘道’字开头,目的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站在老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为什么要将他的“道”告诉我们?其次他所说的“道”是什么?学习老子的“道”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在以后的讲解中我会一一为大家解答。首先他用“道”开头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他(老子)要讲的东西,非常容易理解,就在我们的眼前。老子在第二句有用名字的“名”开头,他又强调了一次他要讲的东西,大家都熟知,而且无时无刻都在我们身边。

讲到这说一下,无论是谁翻译或者讲解老子《道德经》,如果有学问的人听得懂,没文化的普通大众听不懂,那么就不符合老子的本意。因为通过前两句就告诉我们他(老子)讲的内容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就在我们身边。

老子的第一章前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话的意思站在老子的角度理解,就是要传给我们他的“道”。让我们学习他的“道”来完善我们自己的人生之道。老子又说我的“道”不是普通的道路的“道”。第二句老子又要告诉我们两个名称,不是普通人的人名,是什么名称呢?在这里又为什么说是两个?答案在第三句,“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其中一个叫“有”另一个叫“无”两个名字,是老子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得到的两个现象后,给这两个现象起的名字,为什么叫“无”呢?天地未开,万物未生之前什么都没有,又为什么叫“有”呢?因为“有”是生育万物的母体,这一句话是老子通过对大自然观察得出的结论,但下一句只说了如何观察,没有说他观察的具体事物,得出的这个结论,本人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然后大家去联想其它事物大家就会明白老子如何观察到的这两种现象。

第一个例子:你观察一颗树,在它没有生长未出土之前,你看到了什么?有两种人的回答,一种是眼前什么都“没有”(无),在地下还没长出来了。另一种回答就是地下有种子,既然是种子他不是树,也就是说没有树,还是“无”,无论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回答都是没有树,符合老子说的“无”。我们在说老子的第二种现象“有”,先回答刚才树在地下的问题,可以说大地就是树的母体,大地之下有符合长树的本质或者叫做基因,也就是说是“有”。另一种回答种子不是树,但是树是从种子中生长出来的,也就是说种子是树的母体,种子中有长树的本质或者基因,也是“有”,两个回答符合老子观察到的第二种现象说的“有”。

第四句“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这一句是整篇《道德经》的精髓,是前面三句的总结,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一句中老子将他的“道”传道于我们了,他传给我们什么了呢?传给我们了他的学习方法,他(老子)后续讲的所有内容所有知识都是通过这个学习方法得来的。(世界上所有的经典经书都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写出来的)。是什么学习方法呢?“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老子告诉我们经常没有欲望,才能观察到天地万物变化的玄妙,经常怀有私欲(有欲望),只能看到万物的表面。老子告诉我们要清心寡欲,才能看到天地玄妙,才能与“天道”合一,完善自己的人生之道。

最后两句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说虽然我提出了有与无不同的名称,但是他们都是万物的根源。“有”和“无”的结合,是生育万物的大门。老子在这一章并未提出天地万物归属于“道”的内容,也未提及“道”的名称,而是告诉我们三点,第一:老子要告诉我们一个“道”,但不是普通的道路的“道”道,第二,告诉了我们两个名称“有”与“无”,第三,老子的学习方法,通过他的学习方法观察到的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生育了万物。老子为什么在第一章没有讲“道”呢?因为老子很清楚,开始讲“道”大家很难理解,所以先讲了两个名称作为铺垫,在由浅入深的讲解这样大家才会理解老子的“道”。

第一章的讲解到此为止,可能本人的讲解与如今的翻译有所出入,请大家仔细阅读就能读出老子的含义。下一章会更加详细了解老子传给我们的“道”是什么?绝不是现在学者们讲解的“道”。(后续讲解,敬请关注)(本文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