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清朝大臣自称奴才?而汉人却称臣,太逗了!

 昵称413468 2017-04-02

为什么清朝大臣自称奴才?而汉人却称臣,太逗了!在清朝奴才竟然比臣的地位还高,到底是为什么呢?小编为大家详细说明。

说到“奴才”,我们自然地想到那些卑躬屈膝、甘被驱使之人,这个名词在现代是贬义,而且在清朝以前,无论朝中大臣,还是宫中太监、宫女,也都不用这个称谓。清朝入关之后发生了改变,不仅把这个词引用到宫中,还把“奴才”地位提的很高。

>

满清入关前,大体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阶段,入关后还“严分主奴”,开始只有太监、侍女自称奴才,到雍正时期,这个风气蔓延至满清家臣,他们一是自我贬低讨好主人,二是外人和主人觉得自个比别人对主人更忠诚,“奴才”一词逐渐演变成王公大臣邀宠的专用名词。

“奴才”一词在清朝典章制度上有特殊位置,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汉臣就不可以。清朝规定,给皇帝上奏章,如果是满臣,便要自称“奴才”;如果是汉臣,则要自称“臣”。汉臣如果自称“奴才”就算是“冒称”,要受到严厉惩罚。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共同上了一道奏折,因为天保的名字在前,便一起称为“奴才天保、马人龙”。乾隆皇帝看到奏折后,大为恼火,斥责马人龙是冒称“奴才”。于是,乾隆帝做出规定:“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一体称‘臣’”。目的就是不让汉臣称“奴才”,宁肯让满臣迁就汉臣也称“臣”。满清一朝因错用“奴才”和“臣”而受惩罚的官员不是个例。

满清统治中原两百多年时间,整个过程一直未拜托奴隶制的印记,从入关初禁锢民众思想,强迫汉人改俗易服,再到把人划分三六九等,人为设定满、蒙、汉八旗,还有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满臣对皇帝自称奴才,打压汉臣的地位等等。清朝统治者一开始就在自掘坟墓,最终导致民怨爆发,清朝的灭亡也是历史的必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