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罪业成就与否,最重要的因素是起心动念

 量子纠缠一 2017-04-02

罪业成就与否,最重要的因素是起心动念

                                                                             

      《大般涅槃经》卷第五 如来性品第四之二:“又善男子!譬如恶人,欲害其母,住于野田,在谷积下。母为送食,其人见已,寻生害心,便前磨刀。母时知已,逃入积中,其人持刀,遶积遍斫。斫已欢喜,生已杀想。其母寻后从谷积出,还至家中。于意云何?是人成就无间罪不?”

         “不也,世尊!不可定说。何以故?若说有罪,母身应坏;身若不坏,云何言有?若说无罪,生已杀想,心怀欢喜,云何言无?是人虽不具足逆罪,而亦是逆。以是因缘,引诸譬喻,得知实法。”

  在这里,佛陀讲了一个譬喻。有一个坏人的母亲来给他送饭,他看到以后,竟然拿着刀子要杀母亲。母亲动作快,躲到谷堆里面去。这个人拿着刀子不停地往谷堆里面捅,直到他觉得已经把母亲杀死了才停下来。这时他心里很高兴地想:“终于杀掉了这个老女人。”但事实上他母亲并没有被杀死,而是趁他不注意的时候,从谷堆里爬出来,逃走了。佛陀问迦叶菩萨:“这个人到底有没有成就无间罪呢?”

  有一个背景知识大家需要注意,杀父、杀母或杀阿罗汉,要杀到死才算数,即使已成重伤,逆罪仍不算成就。出佛身血,必须流血才成立逆罪,如果只是以言语毁谤佛陀,并不构成逆罪。(毁谤一个未成佛的人,无论是凡夫或圣贤都不是逆罪,因为谤佛不是逆罪,而未成佛的人并不比佛陀尊贵。)破和合僧,必须把一个和合的僧团分裂为两个,才成立逆罪,若只是挑拨离间,但是僧团并没有分裂,逆罪就无法成立。当然,它会成就与它相应的罪,不是说完全没有果报。逆罪的定义就是这样,大家不要觉得奇怪。

  无间罪就是逆罪,是无间地狱的罪报。如果这个人把母亲杀死,那就一定成就了。但是这里的情况是没有杀死,所以迦叶菩萨答:“不成就。”

  但迦叶菩萨马上又说:“不可定说。”意思是说,虽然我说不成就,但实际上没有办法这么肯定地做判断。为什么呢?迦叶菩萨进一步解释。逆罪的成就是要把母亲杀到死才算数,但是这位母亲客观上并没有死,所以说逆罪还构不上。但是这个人已经执行了杀害母亲的动作,事后他自己在主观上认为已经杀死了,而且还觉得非常高兴。这就要另当别论了。

   在现代法律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假设有一个人去杀人,结果没有杀到。比方说,他以为对方睡在棉被里,于是朝床上的棉被开枪,但实际上那个人不在里面。他开了很多枪,以为已经把对方杀死了,而且觉得很高兴,然后就走了。这算不算杀人既遂?当然不算。但接下来要如何判定,不同国家的法律会有不同,有的会认为这是杀人未遂罪,有的认为连杀人未遂罪都构不上。

   以佛法来讲,关于罪业成就与否,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是起心动念。《优婆塞戒经》讲:“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以这个杀害母亲的人为例,他母亲是否被杀死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怀恨而生起杀心。他知道那是他妈妈,动手杀害,误认母亲死亡之后,心里还很高兴。心里觉得很高兴,这属于犯罪后的态度,法官在量刑的时候也会考虑进去。刑法是这样,果报也是这样。一个人做了一件事以后,最后会形成什么果报不会立刻确定下来。犯罪之后有的人会懊悔,有的人却觉得很高兴,这会造成果报的差异。这个人犯罪以后的态度是“心怀欢喜”,这表示他烦恼特别重,从果报的原理来讲,他一定会得重罪。“是人虽不具足逆罪,而亦是逆”,所以,虽然他没有造成逆罪的事实,但以起心动念来讲,和逆罪没什么差别。

   再比如偷盗、邪淫、大妄语,这些罪的轻重,都和动机有很大的关联。如果动机不好,千万不要拿般若波罗蜜或者了义经来安慰自己:“诸法空相,所以到时候不会有果报。”这是无用的,果报照样会现起。

    我一直跟大家讲,戒相不是那么重要。有的人听了会想:“既然戒相不重要,那我做坏事也不要紧。”不是那么回事。重点在于有没有起大烦恼。小烦恼每个人都会有,你因为小烦恼而做一些坏事,比方说因为贪心没有断掉,所以看到好吃的东西多吃了几口,那顶多就是肚子不太舒服,也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但如果是很严重的烦恼,比如一个人从小就认为母亲对他不好,一直怀恨在心,这当然是很大的烦恼,到最后甚至莫名其妙气起来,把自己母亲杀了,这就是从重烦恼得重罪。戒相没有办法规定所有的细节,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它的原理。有没有符合戒相是一回事,重点还是在于烦恼的轻重

    这里说“虽不具足逆罪,而亦是逆”也是二说,对不对?我们要懂得它真正的道理。


           以《梵网经》来讲,犯了逆罪,就不能受菩萨戒。但是像刚才那个譬喻中的情况,到底能不能受菩萨戒呢?其实,《梵网经》菩萨戒是以造成的损害的严重程度而做限制的。一个人因为犯了逆罪,所以不能受菩萨戒,这是以它的后果来看。比如毁谤三宝,尤其是毁谤正法,毁谤正法本来会变成一阐提,比五逆重罪更严重。但是毁谤正法的人如果忏悔,还是可以受菩萨戒。因为只要他忏悔,毁谤正法的后果可以用他后来的行为进行弥补。但如果他把母亲杀死,人死不能复生,他要怎么样去弥补呢?譬喻中的那个人,他并没有真的杀死自己的母亲,如果他知道忏悔的话,他的逆罪不算成就,还可以受《梵网经》菩萨戒。但如果他没有忏悔,他母亲到底有没有被杀死,差别不大,因为他的心理状态和逆罪没有什么差别。 

本文摘自吕真观讲解:佛陀最后的遗教 ——《大般涅槃经》略解(十七)
http://user.qzone.qq.com/372037220/blog/1461681175


1.推荐电子佛学期刊《实证佛教通讯》下载地址: https://www./p/DXOm7_MQtfffBRiVlhM#

2.推荐推荐佛学教科书《实证佛教导论》,电子版(部分内容)下载:http://pan.baidu.com/s/1pJN8FLx(用PDF阅读软件打开)

3.推荐修行佛法最应该珍藏的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2wb5e.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