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鸭脚

 HGDFABCD 2017-04-03
水鸭脚

水鸭脚

水鸭脚



  植物名称:水鸭脚
  拉丁学名:Begonia formosana (Hayata) Masamune
  科属:秋海棠科,秋海棠属
  水鸭脚(学名:Begonia formosana (Hayata) Masamune),秋海棠科,秋海棠属,为多年生具茎草本,高20-50厘米。根状茎伸长,匍匐状。茎有纵棱。基生叶1,和茎生叶同形,茎生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微革质,两侧极不相等,轮廓斜卵形;托叶膜质,卵形。花淡粉色,通常2-4朵,二歧状,腋生。蒴果下垂,轮廓椭圆形;种子极多数,小,长圆形,淡褐色,光滑。花期6-8月,果期8月开始。产台湾。生于阴坡林下潮湿地,海拔700-900米。
  形态特征  水鸭脚(原变型)茎有纵棱,近无毛。基生叶1,和茎生叶同形,茎生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微革质,两侧极不相等,轮廓斜卵形,长6.3-8.5厘米,宽3.9-5.1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偏斜,深心形,窄侧宽约1厘米,宽侧下延,宽1.5-2.8厘米,边缘有疏而浅不等大三角形之齿,并浅裂,窄侧具2-3裂片,宽侧4-5裂片,裂片斜窄三角形,不等大,先端急尖至短渐尖,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通常掌状7(-9)条脉,窄侧2条,宽侧4条,两面皆突起;基生叶柄长可达17厘米,茎生叶柄长4-5.5厘米,有纵棱,近无毛;托叶膜质,卵形,长约6毫米,早落。花淡粉色,通常2-4朵,二歧状,腋生;花序梗长5-9厘米,有纵棱,近无毛;花梗长8-14厘米;小苞片膜质,长圆形,长约5毫米,无毛,早落;雄花:花被片4,外面2枚较大,宽卵形至宽长圆形,长1.3-2厘米,宽约1.5厘米,先端圆,内面2枚较小,卵形至倒卵形,长约1.5厘米,宽7-8毫米,先端圆,雄蕊多数,花丝长16-2.1毫米,花药倒卵长圆形,长1.8-2毫米;雌花:花被片5,外面宽卵形,长约1.1厘米,宽约1.3厘米,先端圆钝,向内逐渐变小,最内面的长圆形,长约7毫米;子房长倒卵形,长8-9毫米,直径约7毫米,无毛,2室,每室胎座具2裂片,具不等大3翅;花柱2,基部合生,柱头2裂,呈U字形,并密被刺状乳突。蒴果下垂,梗长约2.1厘米,近无毛,轮廓椭圆形,长约1.8厘米,直径8-9毫米,无毛;具不等大3翅,大的短三角形,长约1.5厘米,宽约1.3厘米,先端圆,有纵纹,无毛,其余2呈短三角形,长5-6毫米,先端圆,无毛;种子极多数,小,长圆形,淡褐色,光滑。花期6-8月,果期8月开始。
  生长习性  生于阴坡林下潮湿地,海拔700-900米。
  地理分布  产台湾(台东、台北、宜兰、桃园、乌来、新竹、台中(日月潭附近)、台南、高雄、屏东)。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  秋海棠属常用播种、扦插和块茎分割法繁殖。
  播种繁殖  秋海棠属种子很小,如四季海棠种子1克约20万粒,发芽率约30%,播种1克即可有5000~7000株,四季均可播种,一般在8~9月或11月间,但春播生长良好。播种用土为腐叶土或泥炭土加上壤土和沙,配合比例为1:1:1,并加入适量过磷酸钙。播种后置半荫处,维持20C~25C,保持土壤湿润,一周后开始发芽,3~4周基本出齐,发芽后逐渐增加光照,当真叶长出1~2片时,即可分苗,株行距2厘米,然后再移植一次后,定植于12厘米~15厘米的盆中。
  扦插  主要是叶插,自春至夏均可进行。温度20C~22C,要求水分充足,一般2~3周即生根,当根群充分发生后,即应连叶片移栽于相适应的盆中。冬花类秋海棠也可用刚发生的新芽进行扦插。须根类均可在春季分株繁殖,球根类也用块茎分割法繁殖,即3~4月块茎萌发前,将块茎顶部切割成数块,每块留一个芽,切口用草木灰涂拌,待分割块茎萌芽后,即可上盆。
  栽培管理  作为盆花栽培,盆土要用加沙的培养土,6~9月在室外荫棚下生长较佳,10月以后即要移入温室越冬。夏季浇水需充足,冬季少量浇水即可。生长旺盛期应施以追肥,花前增施磷肥,可达到花大和延长花期的目的。
  生育期如遇高温多湿,常发生茎腐病和根腐病,应控制温度和浇水,喷25%的多菌灵250倍液可以预防。 
  病害防治
  病害表现  白粉菌主要侵染秋海棠属植株叶片的背腹面、叶柄、地上直立茎或裸露根状茎和花序等部位。在叶片上发病时形成烟灰状,直径约1cm小圆斑,几天后病部渐渐变成褐色,局部腐烂,最后整个叶片腐烂脱落;如果侵染其他部位如叶柄、茎、花序轴和花柄时,则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斑块,造成落叶,花序发育不良,花序轴或花柄从基部脱落。感病严重时还导致整株植物生长不良和部分植株死亡。通常栽培在阴棚或温室内,湿度较大、气温偏高,十分适合白粉病流行,尤其在高温高湿季节和长时间阴雨天气更易发生。
  防治措施  防治白粉病应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已发现病害的花圃应贯彻"治小、治少、治了"的方针,千万不能等到秋海棠受害严重时再治,否则既浪费人力物力,又会给引种造成重大损失。
  加强管理  引进新材料时,无论是从外地还是在附近市场上购买的植株、种苗都要进行严格检查,尽量杜绝病株的引入;在野外采集野生植物时应选取健康无病植株。搞好栽培环境的清洁卫生,经常及时清除植株上的病枝老叶和掉落的残花败叶,消除滋生病害的隐患。棚内通风,如遇连续阴雨,应多开门窗。适当增施有机肥、复合肥和钾肥等,不偏施氮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药物防治  发现植株染病应首先清除病叶,然后用75%百菌清(chlorothalonil)和5%粉锈宁(triadimefon)可湿性粉剂分别对水稀释500倍液,轮换或混合喷施,连续一个月,5~6次。上述药物对白粉病有良好的疗效,但必须考虑喷药间隔时间,以每5d施药一次最佳。对于感病严重的植株在其叶片背面也要喷洒药物。在白粉病得到控制后,仍要用上述药物或50%多菌灵(cabendazim)500倍液每隔15d喷施一次。对幼叶、嫩芽和花部不宜施药过多,防止烧伤植株和幼嫩器官。
  白粉病是危害秋海棠属植物的最重要病害,发病的主要原因,关键在于白粉病病原菌的存在和秋海棠的一些种类(品种)对病菌缺乏免疫力。防治白粉病最有效措施是喷施杀菌剂,而且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用75%百菌清和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分别稀释500倍液每隔5d轮换或混合喷施,连续施药5~6次,可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