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猫 就该懂猫(一)

 灰嘟嘟 2017-04-03
                                                            05 猫咪分得清颜色吗?
  一般来说,夜行动物都是识别不出颜色的。视网膜上存在两种细胞,一种感知光,一种感知颜色。但是,夜行动物的视网膜上大部分分布的是能够感知光的细胞,很少一部分是感知颜色的。所以,它们能在昏暗的情况下看清物体,却无法识别出颜色。

  然而,据说猫也并不是完全分辨不清颜色。实验表明,猫能够识别蓝色与绿色,却识别不出红色。蓝、绿、红属于光的三原色。感知颜色的细胞中分别存在着感知蓝色与感知绿色的细胞。也就是说,猫的视网膜上不存在感知红色的细胞。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的红色,在猫咪的眼里是什么样的颜色呢?应该是黄色或淡绿色的。因为如果将红色的东西放在绿色的地毯上的话,猫咪就怎么都看不到了。

  不管怎样,能否识别出颜色对于猫来说并不是很重要。只要对焦精准了,看到看不到都无所谓。实际上,焦点不过是整个视野的正中心部分。在猫咪面前放上一条沙丁鱼,它却怎么都找不到,需要不停地搜索,也正是这样的缘故吧。

  对于猫来说,比起颜色、焦点来说,更需要的是能够敏捷捕获移动物体的视力。对于移动着的物体,猫的反应要比人快很多。对于那些将活物作为食粮的夜行动物来说,需要的是一双在黑暗中也能发现猎物、敏感地察觉到移动物体的眼睛。

  真正漆黑一片时猫也什么都看不到

  猫的眼睛能在昏暗的条件下也能看清楚,是因为它高效率地利用了很少的光。

  首先是因为眼睛很大。眼睛大的话,瞳孔扩展的范围就大。瞳孔是挡在视网膜前接收光的"入口",所以,瞳孔张得越大,接收的光就越多。在昏暗的地方,猫的瞳孔会张得很大,几乎充满整个眼球,这时达到瞳孔的最大尺寸。而人类的瞳孔,不论是在多昏暗的环境下,都不可能扩张到如此之大。夜行动物的眼睛都很大,果然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接收光。

  接下来是眼睛能够在昏暗的地方发光。猫的视网膜后面有一块叫做"照膜"的反射板,能够将透过视网膜的光反射回去。视网膜上有很多视觉神经,所以一旦有光射入就会有反应,而反射回去的光再度照到视网膜上的时候,又会再刺激一次视觉神经。这样一来,视觉神经被反复刺激以后,就能"看得更清楚"了。而反射回去的光又从眼睛中泄露出来,我们看来,就好像是眼睛自己发出的光一样。眼睛能够发光的动物有很多,但都不是"通过眼睛发光来看清周围事物"的。不过是高效率地利用了仅有的一些光。这种现象在明亮的地方也会发生,只不过由于周围很明亮,我们看不到而已。

  猫通过利用各种构造,只要人眼需要的七分之一的光线就能看清楚周围的事物了。但也必须是有少量的光供它利用才行,如果真的是一片黑暗的情况下,猫也什么都看不到。

  最后,如此高效率利用光的眼睛,在光线充足的白昼里就会因过于刺眼而发困。对此,猫采取的对策是将瞳孔缩成一根针似的大小。一般都是收缩到缝隙大小,来限制进入眼睛的光。



  06 猫咪不喜欢别人碰它的肉垫么?

  确实,如果猫咪脚底的肉垫被人碰了以后,它会立刻缩回去。如果一再纠缠的话,甚至会惹怒猫咪,它会露出一副"很讨厌"的表情来,那是因为肉垫非常的敏感。人的敏感部位被人摸了以后也会全身一颤,跟这个是一样的道理。

  肉垫表面的皮肤要比其他长毛部位的皮肤更厚一点,但是由于皮肤内侧有很多的神经,所以很敏感。正因为敏感,才能顺利行走于不稳定的地方。迟钝的脚底在凹凸不平的地方,是什么都感觉不到的。而且肉垫上都是脂肪与弹性纤维,这样脚底就能跟凹凸处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除此以外,猫咪脚底的肉垫还起到了防滑的作用。具体方法就是在紧张的时候出汗。猫身上除了肉垫以外就没有汗腺了。猫出汗不是为了调节体温,而是为了防滑。我们人类也一样,紧张的时候手心会出汗。当人类还是猴子的时候,出汗是为了爬树时防滑。猫的肉垫出汗也是同样的原理。

  另外,肉乎乎且敏感的肉垫确保了狩猎时不会发出什么声响,让潜伏成为可能。可以称作是消音的肉垫。

  不过,虽说是很敏感的,但轻轻抚摸的话,也会让猫咪觉得"很舒服"。如果主人能满怀感情地轻轻抚摸的话,猫咪会张开爪子,露出一副很高兴的样子。粗暴的抚摸当然是忍受不了的。

  大的肉垫并不是"手掌"

  猫咪的前脚底有五块豆子大小的肉垫以及一个看上去像"手掌"一样的东西。其实那不是手掌,所有肉垫的部分都是脚趾,豆子大小的肉垫是脚趾的前端部分。而看上去像"手掌"一样的东西连接的是脚趾的根部与第二关节部分。

  猫是用肉垫接触着地面走路的,也就是说仅仅用脚趾走路。后脚就跟我们人类的"用脚尖走路"是一样的。动物的骨架都有共通之处,但用什么来接触地面走路就各有不同了。像人类这样,一直利用到脚后跟的动物是比较少的,只有猴子、熊、熊猫跟浣熊。小熊猫能够两脚站起来,就是因为连脚后跟都着地了。

  接下来让我们来找一下猫的脚后跟在哪儿,手腕在哪儿。动物的关节都是一样的,只要找自己的手脚弯曲的部分就可以。猫的脚后跟要往上很多,那是因为脚腕内侧有跟腱在的缘故。同样,试着找一下前脚的脚腕、肘、肩膀。

  知道手腕的位置了吗?有没有注意到手腕上也有一个肉垫?那可不是手指,因为不存在六指的动物。那为什么在这个部位会有一个肉垫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我们仅仅知道它存在于手腕的位置上。可能是进化过程中"被遗忘的东西"吧。

  07 猫咪的胡须有什么作用?

  概括说来就是相当于天线的作用。通过胡须的尖端来判断周围是否有障碍物。在狩猎或从敌人那儿逃脱的时候,猫必须通过非常狭窄的地方,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去一一确认来自正面的情况。原本猫眼就很难将焦点对准视野的边缘部分,所以很难确认周围的情况。这时就要靠胡须了。如果右侧的胡须尖端碰到什么东西的话,就说明右边有障碍物,身体就往左移动。这跟我们在黑暗中依靠两手来摸索着前进是一个道理。

  胡须要比一般的体毛长、粗,且硬很多。所有的体毛根部都被神经包围着,尖端被什么东西触摸到的话,立刻就能察觉到。我们人类的毛发尖端被什么东西碰到的话,也会立刻感觉到,这其中的原理是一样的。因为猫的胡须很长很硬,如果尖端被什么东西碰到的话,就会像"杠杆原理"一样,毛根部的神经会受到强大的刺激。所以猫才会如此敏感。

  让我们来观察下猫的脸。胡须不仅长在上嘴唇上,眼睛上方、脸颊上、下巴上都长有胡须,脸上长了两处。猫在前进的时候,这些胡须呈放射状,扩张开来,甚至能遮住整个身体的大小。

  由于猫的胡须非常醒目,胡须几乎成了猫家族的专利。而实际上,很多动物都有胡须。肉食动物自然都有胡须,像老鼠、兔子、马、牛等大多数的动物都有胡须。老鼠更是一边动着胡须一边进行着各项活动。比起猫来,老鼠更为积极地将胡须当作了一种传感器来利用。当有虫子飞到食草动物的面前时,它们总能快速将其抓获。

  自由活动的胡须与不动的胡须

  位于猫咪上唇的胡须要比其他的胡须长一点、粗一点。并且当猫发现什么有意思的东西盯着看的时候,或者是尾随活动着的物体之时,上唇的胡须会向前竖起。虽然其他的胡须都无法动弹,但唯有此处的胡须能够自由地活动、躺下来休息。

  所谓自由地活动就是"积极地做点什么"的意思。那些不能动弹的胡须不过是"被动的传感器"而已,而上唇的胡须却有着其他的功能。那么,这种功能究竟是什么呢?

  应该是捕捉猎物时的道具。猫狩猎的时候,总是先偷偷接近猎物,看准时机后,一鼓作气一跃而上,咬死猎物。当一口咬住猎物企图让其停止呼吸的时候,完全是靠嘴上的力量将挣扎的猎物制服。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反抗的猎物反咬一口,这时就需要这个传感器了。况且越是接近越是对不准焦点的话,就越想进攻。上唇胡须的长度正好用来测量突击时与猎物之间的距离。

  不过,毛发也有寿命,过了一段时间就会脱落。而且在脱落之前会变得越来越稀少。身体上的毛要比胡须的寿命长,所以胡须要比体毛来得长。为了能够让毛的寿命变得更长,长毛品种得到了改良。因此,体毛一般都不怎么会脱落,变得越来越长。而胡须的寿命也随着体毛的比例一起变长。可以说,猫的胡须长到了超出它的功能所需要的范围。



  08 猫咪能分辨味道吗?

  食物的味道是靠舌头以及位于舌头周边的叫做味蕾的感受器感觉到的。人类大概拥有9000个味蕾,而猫只有800个左右,所以猫的味觉要比我们人类差。我们能够感觉到复杂的味道,也就是说,对于同样的食物,人与猫感觉到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原本,动物就有各自尝得出与尝不出的味道。

  先来说一下最基本的东西吧。不同的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素就不一样,依靠何种营养素获得能量也是不一样的。相同的是会觉得来自能量源的营养素会更"甜"一点。动物要想生存,首先必要的就是能量源。所以,当某种营养素变成了能量源,就会以"甜"的感觉输入大脑。"甜"的味觉是与快感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一种迫使你去吃的"奖赏"。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能量源就是糖分。所以我们会觉得糖分是"甜的"。疲劳的时候人想吃甜的东西,是因为身体需要摄取能量。而对于肉食动物的猫来说,它的能量来自于蛋白质。因此,猫对于富含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甜味很敏感。蟹肉的甜味也是来自于氨基酸的甜味。因为感觉不到糖分的甜味,也就无法很好地消化。猫虽然喜欢吃生奶油,但不是对糖分做出了反应,而是喜欢其中的脂肪。

  不管怎样,人类感觉到好吃的东西跟猫感觉到好吃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猫有猫的营养学,人类有人类的营养学。并且,只会感觉到自己需要的营养素的"美味"。

  通过气味来判断食物

  猫不是通过味道来判断食物的。决定能不能吃的是气味。猫的鼻子要比人类的灵敏5~10倍。不光是吃的东西,自己的地盘,是不是自己熟悉的人,都是通过气味来判断的。说猫是通过嗅觉来"看"周围世界的,一点都不为过。 刚生下来的小猫仔能够吮吸到母猫的乳头,靠的也是嗅觉。眼睛还什么都看不到,耳朵也听不到,只能依靠发达的嗅觉来探索乳头。

  不过,对于靠嗅觉来判断能不能吃的猫来说,也有一个不便之处。没有气味的东西就无法做出判断,也就没法吃了。不管是多么"美味"的东西,如果没有气味的话,猫就没法吃了。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东西还处于冷藏状态没有气味,猫就没法吃。如果猫感冒鼻子塞了,就什么都闻不到,什么都吃不了,会衰弱而死。所以说,"猫感冒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不过,通过嗅觉来判断食物也不能算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人类虽然靠视觉来决定能不能食用,但不是也有很多人会去吃那些"外观"奇怪的东西么?这是一样的道理。人类是依赖视觉的动物,猫是依赖嗅觉的动物。不过猫是特别忠实于自己的本能而已。那种敢于尝试"外观"奇怪的食物的行为说好听了是人类的一种挑战精神,说不好听了就是失去了作为动物的本能。

  肉食动物一般都是不加咀嚼,将食物直接吞咽下去的。所以,我们看不到它们嚼东西的样子。用臼齿将食物嚼碎了再吞下去是以我们人类为首的杂食动物的食用方法。而食草动物则是左右移动下巴将食物"磨碎"了再咽下去。

  可以趁猫咪打呵欠的时候,观察下臼齿的形状。我们人类的臼齿之所以被叫做是"臼齿",是因为牙齿呈现出"臼"的形状,而猫的臼齿前端却是尖的。这样的形状决定了其无法咀嚼。接下来,等到猫合上嘴时掀开它的嘴唇,再观察下此时的臼齿。可以发现,上面的臼齿与下面的臼齿是"错开"的,不像我们的臼齿那样可以"咬合"在一起。果然是要嚼都没法嚼。

  猫是利用臼齿将肉"撕扯成"适合吞咽的大小,然后再将其吞下去,这才是正统的吃法。因为臼齿是用来"撕扯"食物的,所以必须是尖尖的,且是错开的。我们不过是用门牙将食物撕咬成了适当的大小。人类的门牙前端都是尖尖的,而且也是前后错开的。这跟用剪刀剪东西的原理是一样的。猫的臼齿被称作是"断肉齿"。

  切一片生鱼片,扔给猫试试。肯定是横过脑袋,用臼齿嚼上两三口就吞下去了。这两三口不过是将鱼片撕扯成了适合吞咽的大小。不是咀嚼,只是撕咬了几下。因为只是撕咬了几下后就吞咽下去了,所以猫吃东西的速度很快。

  猫粮的话,连撕咬的必要都没有了,用门牙磨一下就可以了。这种"正统"的吃法最近越来越少见了。原本,猫细小的门牙是派不上用场的。门牙主要是在猫舔舐、清理体毛的时候发挥下作用,还有就是挠挠痒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