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西方心灵品味之笛卡尔.人有真正的自由吗
2017-04-03 | 阅:  转:  |  分享 
  
西方心灵品味之笛卡尔·人有真正的自由吗(2007-06-2608:49:30)

? 分类:哲学与人生 ?肯定人的自由

????在伦理学中,我们常会问到:“人到底有没有自由?”假使人没有自由,他便不需要负责任。一台上了发条的机器,于何时何地会有何种反应,这些都是被决定的。既然是被决定的,自然就不需对它的行为负责。一旦否定了人的自由,也否定了道德的必要性。在美国影片中,常看到法官与律师的一些对话,听起来令人担忧。例如,律师替杀人犯辩护时,说:“他是杀了人,但他从一生下来就在充满暴戾之气的环境中成长,大众媒体出现大量的杀人事件,推波助澜地败坏社会风气,所以真正的凶手不是他,因为他是被环境决定的。”我们经常也有类似的想法,看到一个年轻人偷车,我们会以原谅口吻的说:“实在不能怪他,只能怪社会风气太坏。”问题是,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人都去偷车呢?还有人认为是生理因素中,由于DNA的组合不同之故。美国社会研究监狱中的犯人发现,某些人的DNA组合异于常人,以致行为十分粗暴。对于这类的人,应该减轻他们的刑罚,因为他们是身不由己的。这种论点可以成立吗?很难成立的,因为还须追问:一是否具有这种DNA的人,都有犯罪的行为?二是否所有犯罪者,都有这样的DNA组合?既然二者间的因果关系无法完全配合,这种论证就很难成立。

????很多人喜欢用“社会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来说明一个人的自由是受到限制的。然而,笛卡尔认为:人有自由。但是若有上帝存在,人的自由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譬如,上帝早就知道我死后会下地狱,那么我还有什么好努力的呢?反之,注定死后会升天堂的人,又何须担心?有一幅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名画,画中耶稣两旁各钉了一个强盗——左盗及右盗。右盗对耶稣很好,左盗恰好相反。耶稣其实并未犯什么罪,只是当时的人觉得思想上的罪比杀人放火更甚百倍,因此定了他的罪。左盗嘲讽地对耶稣说:“既然我们都被钉在十字架上,你何妨发显神的大能,把我们都救下来,再去共创事业?”右盗听了大骂左盗:“你我做了很多坏事,被抓到是罪有应得的,但是这位耶稣,我从未听说他犯了什么罪。”就因为这段因缘,耶稣答应领右盗上天堂。试想,这个强盗一辈子杀人放火,就因为在这关头站对了立场,说对了话,居然因此得救。由此可见宗教问题十分复杂,有人一生做过无数好事,却因临死前无法把持,竟下了地狱。天堂与地狱是迥然不同的两个境地:一个是“1”,一个是“0”;一个是“全有”,一个是“全无”。正因为二者差异太大,也造成了我们心中极大的压力。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

???人生应该是个连续性的过程,生命中所累积的效果,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曾经帮助过十个人的人,就因为害了一个人,便要论断他是坏人吗?生命如果只就最后的判断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因为这样只会造成几种情况:第一,认命吧,反正一切都已命定,上帝是不受时间影响的,他早已知道所有人的结局,我又何必勉强?第二,自暴自弃,不理不睬;第三,陷入迷信,无论如何也要逃避那可怕的命运。这些情况实在不合乎理性,而真正的哲学就是要强调理性。信仰是个人的自由,但不管你有没有信仰,现在你对自己的生命要怎么负责,则是可以掌握的。

?

达到幸福的规律

?

????笛卡尔如何说明“达到幸福的规律”?其一,尽力知道整个人生中,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是“知”;其二,努力实践理智的指示,不受情绪、欲望摆布——这是“行”;其三,不要去追求或欲求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东西——这是“知足常乐”。笛卡尔的三个方法能不能让人达到快乐呢?我们可以综合来看:譬如,人在一生中,都会获知许多信息,而情绪的波动、欲望的增减,更是每天都会出现的,那么,你会感觉幸福很难掌握。笛卡尔的建议如下:

???第一,尽力去知道整个人生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做与不该做的判断标准,往往在于一个特定社会中所订的规范。社会规定行人走路要靠右边,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否则就违反了交通规则,会遭到警察的处罚。这表示你不能任意穿越马路,否则得不偿失,省了一分钟却赔了一千块,多划不来。这时,你必须分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家庭到公司、社会,都要分清楚。该不该做有时往往是一种外在的压力,但只要在特定范围中,掌握住原则即可。

????第二,努力实行理性的指示,不受情绪、欲望的太多影响。我们都十分清楚什么是理性、什么是欲望。理性告诉我们不要去做的事,欲望出现时,我们还是做了。因此,笛卡尔建议我们,要设法按照理性的安排去做。然而,我们有时会怀疑,一旦按照理性行事,反而得不到幸福。按时上下班,从来不跷课,对父母言听计从,和别人约会从未迟到……试问这有什么乐趣可言?这样的生命似乎太过平淡,毫无刺激与新鲜的感觉。这时,你必须衡量这种新鲜的感觉与恒久的心灵平静,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幸福。

????第三,不去欲求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好处。将所有未达到的优点、好处,都视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就不会有过度的欲求和盼望。我决不会想要得一个诺贝尔奖[NobelPrize,1896年创,乃根据瑞典化学家诺贝尔(AlfredB.Nobel,1833—1896)的遗嘱而设立],但是,假如我今天已得到一项极高荣誉的奖,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诺贝尔奖时,我一定开始寝食难安。我也决不会冀望自己有一天成为太空人,因为我的眼睛不合格。然而,我们会欲求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只是你如何确知自己可以做到呢?假设你邻座的同学以前考试都和你一起作弊,而今他居然获得了某个奖,那么,你就可确信自己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能力往往可借比较而得知,能力一旦具备,欲望便随之而来,这并非坏事。王赣骏的著作《我能,你也能》,他的目标,我们虽不一定能够企及,却是促成进步的原动力。

????小时候,我常梦想自己可以成为卫青、霍去病之类的人物,执干戈以卫社稷,后来慢慢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于是,转而从事学术研究,但是每回从图书馆出来,又觉得没什么希望,因为图书馆里的书,都是前人立定志向、下定决心去做的结果。那些书究竟有没有价值却不得而知,在当时,它们或许是畅销书,然而,十年前的畅销书,而今又在哪儿呢?所以,只为了这一刻而欣喜,就注定了将来有一天会很寂寞。反之,从未欣喜、得意过,也就没什么条件去寂寞了。据我所知,三毛小姐若未经历过那么丰富的人生,没有那些高潮迭起的人生表现,就不会发现由低处看高处,自低处回忆高处时,竟有这么大的差异,或许也就不至于去寻短了。

????由此可知,人生中的许多问题,不能光从一面来看。我个人对于人生的看法,比较喜欢从整体来看,不喜欢就短暂的时段来看。基本上,我们可以参考别人的成就,但无须羡慕。有人或许羡慕我在哲学方面所知甚深,但我也羡慕别人的身体健康,且又年轻;我也曾羡慕别人数学很好,现在发现,那也未必有用。这正告诉了我们,不必去追求盼望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许多东西。

???我十分佩服我的父亲,他从十九岁时当灯塔管理员,一直到退休仍是灯塔管理员。小时候,我在绿岛住了三年,当时守灯塔的只有五人,父亲虽身为主任,晚上也得轮班工作。十几年来,我跟着父亲走过台湾的一些偏僻角落,然而,对这样的工作,父亲一直安贫乐道。而我的母亲卧病十八年,全靠父亲的照顾,他凭的是什么?是信仰。他对信仰十分虔诚,每日上午五点半,走半小时路去教堂,平日在家就念玫瑰经,从来不想去学人家走捷径发财。宗教信仰确实有它的好处,但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缘,有这么深刻的信仰。这时只能求诸理性,设法去理解。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