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哲学与人生-人生的横向与纵向
2017-04-03 | 阅:  转:  |  分享 
  
哲学与人生·人生的横向与纵向(2006-08-1509:34:22)

? 分类:哲学与人生 在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评选中,孔子是人类历史上的“四大圣哲”之一,与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并列齐名,对世人的影响至为深远。当我们由文化传统的内部,省思孔子所抵达的成就时,可以进而就人生的横向与纵向,来说明孔子之所以成为圣哲的理由。?

首先,人生的“横向”,是指人生一路随着年龄而经历之生老病死的过程。人生是由许多当下的刹那所组成的,能够活在眼前这一刹那而同时联系起过去与未来,其实正是人类理性的独特功能。无此功能,即不是以为人。西方主张“人是理性的动物”,意在于此。但是,大多数人一旦找到一条习惯性的生活轨道,就以不断重复的方式过日子。一方面重复祖先与前人的行程,另一方面重复自己所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结果则是忽略或遗忘了每一个人内在的、具有丰富潜能的心灵世界。圣哲所立的表率,其实即是“尽其可能去开发与实现人的潜能”。

于是,孔子的一生有如一条上升的弧线,指向无限而圆满的境界。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为政篇》)

他的生命成长是阶梯式的。早期的一个“学”字,使他领悟在他之前一千多年的古人智慧结晶,经由“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篇》)的功夫,推陈出新,可以在一个危机时代中“承礼启仁”,为社会重新安立价值系统,让人人可以由真诚而自觉道德人格的可贵,借此建构一套可大可久的人文主义。他的人文主义是开放的,向着“天”开放,而这一点是我们稍后将会说明的“纵向”的一面。所谓“纵向”,是指生命可以摆脱时代与环境的局限,朝着信仰的对象(超越界)做无限的提升,即使为此而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孔子生命的上升弧线,就是横向与纵向搭配得宜的成果。

(一)三十而立

孔子从30岁以后,每隔10年就上升一阶。其方向是由外而内,由人而天,最后则是天人合德。“立”是可以在人群社会中立足,有职业养家活口,也依礼仪而出处进退。

(二)四十而不惑

“不惑”是对于人间一切事理皆了然于心,明白因果关系,也知道痛苦与罪恶在人间难以避免,以及怎样才是合理的因应态度。当孔子在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时,显然体认了诗可以让人“兴、观、群、怨”(《论语·阳货篇》){27},以及听完美的乐曲可以让人“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篇》){28}。换言之,“不惑”一词除了表示理性通明之外,还包括情绪上的调和,可以“发而皆中节”(出自《中庸》,意即情绪适当地发诸于外)。因此孔子感情丰富,时常真情流露,却又适可而止,或者以诗乐作适当的调和。

(三)五十而知天命

接着,“知天命”是一个转折点。他在此时理解了:人生的意义不可能脱离“天命”而得到肯定。所谓“天命”,是指天之所命,那么,何以知道是天在下令?当人体察内心有一种使命感时,他必须辨明:此一使命来自何处?如果不是来自于社会人群,也不是来自于自己的一相情愿,那么就有“可能”是天命了。譬如,国家有如一辆游览车,载着人民前往风景区游憩;车行途中,忽然司机(天子)心脏病发作倒下或者饮酒作乐不专心开车,以致此车险象环生;那么试问:谁有“使命”继续开车?此人不可由群众推举,因为受群众欢迎者未必懂得开车;也不可由自恃身强体壮、财富过人者来开车。合格的人只有那“真正懂得开车,并且知道目标何在的人”。孔子身为当时最卓越的知识分子,在50岁时自认为“知天命”,就是相信自己的“命运”已经转化为“使命”,并且是天赋予他这种使命的。若非如此,他又何必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篇》)为毕生志向?这是古代天子的职责啊!后来孟子谈到孔子时,也说:处于乱世之中,“夫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下》)。{29}不仅如此,从“人性向善论”的立场看来,孔子其实肯定人人皆有“天命”,就是觉察内在的向善力量,再由择善固执而走向至善。这不是每一个人的天赋使命吗?在“知天命”之后,接着是“畏天命”(《论语·阳货篇》),亦即以敬畏之心奉行天命。

(四)六十而(耳)顺

然后“六十而(耳)顺”。我特别对“耳”字存疑(相关说明详见第八章注④)。孔子这时所顺者,正是五十所知的天命。孔子从51岁起,先是从政为官,后则周游列国,所作无非“顺天命”;他最后两度遭逢生命的危险时,毫不犹豫地宣示他的信念。他说:“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篇》)又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篇》)这种信念清楚地显示,他认定自己所作所为是“顺天命”(相关说明详见第八章注⑤)。

(五)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进至最后一阶,则是“从心所欲不矩”。“矩”包括礼与法之类的规范,在古人眼中,其来源是“天”,如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孔子在从心所欲时,皆不违背天所要求的规范。这是“天人合德”的具体表现。如果配合孔子的自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30}(《论语·述而篇》)——来看,我们可以断定孔子是“乐天”的。于是,在人生的纵向上,孔子所示范的是:知天、畏天、顺天、乐天。这是一套开放的人文主义,它在肯定人的尊严时,不忘提醒人无限发展其上升潜能,直到止于至善,亦即天人合德之境。

孔子双向合一的人生历程,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人生难免有些无可奈何的命定条件,但是只要立定志向就可以从自我认识,走向自我成长的路途,亦即随着岁月而登上人生的更高境界。外在的成就也许属于命运,但是人格的修养则是个人的使命所在。体认了人性向善之后,就能择善固执,以求止于至善。

在此一横向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忽略个人信念在纵向上的终极关系,意即孔子对天(超越界)的深刻信仰。惟其如此,人可以化解穷达顺逆的困扰,并且无惧于死亡的威胁,然后怀着希望继续走在人生正途上。孔子的人文主义曾经启发了历代千千万万的读书人与平民百姓,今后也将一直对全体人类提供珍贵的启示。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