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房四宝治印艺术大师章群谈篆刻【第七讲:临摹与创作】

 脩心 2017-04-03



临摹,泛指以名家书画为蓝本的摹仿学习。宋人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写道:“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搨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其论临摹二法,简明扼要。就篆刻而言,即是对古今名印的摹仿与学习。

 

  相对于字、画,临摹二法皆宜;学习篆刻,采用摹刻的方法临印,能事半功倍。多年前笔者曾摹刻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的藏印百余方,例如:


右司马 原印


 右司马 临印


辟疆 原印


辟疆 临印


马厩 原印

        

马厩 临印

 

孙画  原印


 孙画  临印


任疆 原印


任疆 临印


(龙)原印


(龙)临印

 

摹印要求形似神随。选刻的印蜕,覆上蜡纸坯、扎花等渗水的薄纸,用磨好的浓墨勾描后水印于石,若理解了所摹之印的特点并掌握了用刀的方法,就成功了大半。“上博”印选在每方印下面附了泥封墨拓,便于我们加深摹印时的理解。

 

犹如学习字画,临摹是练基本功。学习篆刻,打下摹刻秦鉨汉印的基础,再进行创作就不会毫无头绪觉得很难了;反之,没有临摹基础的创作即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很难成功的。

 

学篆刻,除了秦汉印,始于明代的流派印也是不可或缺的章节。选择心仪的流派印和当代名家名作进行摹刻,亦是一条从临摹走向创作,把握篆刻艺术的有效途径。笔者摹刻过的名印有黄士陵的“美意延年”(岫玉)、赵士?的“求真”(白玉)、陈巨来的“吾道一以贯之”(青金)等等,原印皆是石印,以玉印材摹之,可久存于世。


美意延年 临印


(岫玉)

 

求真 临印


(白玉)


吾道一以贯之 临印


(青金)


从摹印中汲取的养分是逐步积累、潜移默化的,在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后,也可尝试对摹印作一些改动,请看:

 

长乐  原印


长乐 临印


长乐”是方优美的鸟虫篆闲章,摹刻时改动了“长”的竖笔,觉得更舒服,此印被选作在韩天衡美术馆“印堂雅集”联展时的标志和展册的封底。

 

烟云供养 原印


烟云供养 临印


烟云供养”是浙派开山祖丁敬的代表作,手边恰好有一方佛象钮瓷印材,遂摹刻此句,“供”字略大一线,整印似乎更匀称。

 

有所不为 原印


有所不为 临印


有所不为”是清代印家徐三庚的一方闲章,改印对“有”的“月”部变了篆法,是否较原印好些?

 

在临摹与创作的实践中,有一种方法姑且称为“半临半创”,立竿见影,试看数例:

 

张应 原印


张正 


存世的鸟虫篆印蜕中,“张应”无疑是一流的;以它为蓝本,刻“张正”姓名,“正”须配合“张”的风格,妙在“正”的第三笔嵌入拟人化的生肖蛇,赠作好友甲子生日礼。

 

印堂雅集

祗雅楼印 黄士陵


印堂雅集”数易其稿并不满意,在读到岭南大家黄士陵的“祗雅楼印”时心生欢喜,并学此风格刻成白文印,烙下鲜明的黄氏印记,尚觉不俗,被两度用在《印堂雅集》展册封面; 

袁湘文珍藏印 


黔中袁氏珍藏  陈巨来


袁湘文珍藏印”一看便知是陈巨来先生的元朱文风格,近代诸多著名的公、私收藏印皆出于巨来先生之手,盖在林风眠大师作品上的珍藏印,借用这路元朱文自然成了我的首选;

伯寅藏书 原印


弘田藏书

 

同样,《赵之谦印谱》中的“伯寅藏书”,被借作“弘田藏书”,四字左疏右密,多写几稿便相安协调了。在此过程中的确深化了对原作的认识,得到了提高。

 

下面再谈谈几方印的创作感受:


紫微文昌印


都统之印


紫微文昌印”是一方印面为十公分见方的寿山石,客户要求刻成不易辨认的篆体。三思之下取九叠篆,九为数之终,印文屈曲摺叠,实际按印文笔划多少而增减。此式始自唐官印,如“都统之印”。九叠篆的特点是可以通过曲笔增减统一印文,从而达到匀称的效果。据此分析理解,斟酌再三,拟成印稿,“印”字居中不乏巧思。

 

冀与古贤哲相契


冀与古贤哲相契”是为朋友的命题作。当时刚编完西泠印社出版的《四知堂珍藏吴让之印存孤本》,遂抚让之印风,断句排三行,注重笔意,定稿后以刀代笔一气呵成。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曾刻数印,酌选一朱一白。朱文印为“文房四宝特种邮票”发行而刻,细朱文楕圆框比较秀丽;白文印配合《中国文房四宝》杂志封面标题,亦是四等分,力求端正大气。



在水一方

在水一方”难在“一”字,简单的一横不宜太高也不宜低,“水”和“方”都有几种篆法,“在”的“土部”,末稿把首划写作弧形,意与“水”、“方”相呼应。此乃今年五月举办的一次国际书画展名和展册封底用印,故格外重视,印稿征求了几位同道的意见后再定稿奏刀。


至此,篆刻讲座就告一段落了。总之,临摹是基础、是手段,创作才是方向和目的。对于初学者,摹写印稿确有难度,无论秦汉印或流派印——倘若复印所摹印蜕覆于印面、刷一遍溶剂(香蕉水之类),然后着力砑纸,印稿就能清楚地转移到印面。各位不妨一试。当然,以蜡纸坯覆于所临印蜕用心摹写,是一项从临摹到创作不可省略的基本功。一方面锻炼你掌握毛笔、摹写印文、熟悉分朱布白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印章创作,摹印的积累和经验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关于创作,记得方去疾先生说过,写成印稿不要急于刻,放几天看看,满意了才奏刀。诚哉斯言。篆刻印稿至关重要,好比造房子,图纸设计完美离成功就不远了;同理,印稿分朱布白不好,刀法再好,也刻不出一方完美的作品。

 

最后,由衷感谢倚天斋卫掌门和她的“永字篆刻1988”平台,同时也感谢所有的参与者。写讲稿的过程本身也是自己再度学习、思考和提高的过程。限于学养、时间和篇幅,不足和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章群 丁酉春分于沪西




yzpzk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