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旦“没文化”成了明星们的标配,细思极恐

 shisanzhi 2017-04-03

当今国内明星艺人文化水平偏低,人文素养较差的情况由来已久,已经不知有多少篇爆料这个群体“没文化真可怕”的文章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仅仅举几个例子,歌手出身的宋茜在做节目时看到题板上写着“柴可夫斯基”五个字直接懵圈,然后求知欲极强地问这人是谁;李玟听到一曲《满江红》,得知作者是岳飞,兴奋地想让岳飞为她写歌;孙俪产下儿子后,好友们寄来的贺卡都写着“祝麟儿……”,结果她一再向大家澄清孩子不叫“邓麟”;范冰冰发出过这样的豪言壮语,如果在抗日战争时期她会选择当刘胡兰来报效祖国,当然比起一张嘴“抗日战争才八年”的杨丞琳还是进步了不少……

一旦“没文化”成了明星们的标配,细思极恐

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那些满口白字的,身穿印有英文三俗词汇的服装而不自知的,比比皆是……身为文艺工作者,却极度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啼笑皆非的现象。由于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传媒力度和包装手段的疯涨,快餐文化和眼球效应已经成为主流,艺人的成名早已不需要早年间的沉淀和积累,用郭德纲的话说,“还没学会呢他就红了”。既然已经走红了,绝大多数成名艺人都不大可能再去充实自己,修炼内功。蔓儿(名气)是越来越大了,但是蔓儿大并不代表人文素质提高,于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状态不可避免。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速成式明星,一大原因应该是长期以来,国内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习西方,就得注重眼球效应和包装能力,就得“解放人性”(其实是“低级趣味”的另一种说辞),认为西方国家都是那样的。其实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能发现这里的逻辑大谬。当今的发达国家,如果仅仅靠眼球效应、低级趣味、传媒包装,可能成为真正的强国吗?可能在全世界形成强势的文化传播力度并持续上百年之久吗?

一旦“没文化”成了明星们的标配,细思极恐

《汉密尔顿》剧照

美国版“建国大业”——音乐剧《汉密尔顿》的导演、编剧、男一号米兰达早在08年赴墨西哥度假期间就开始阅读罗恩·彻尔努(Ron Chernow) 的传记巨著《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这一看不要紧,一部经典的美国主旋律音乐剧由此产生雏形。这部描写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波澜壮阔一生的作品,七年磨一剑,亮相百老汇,最终彻底轰动全美,甚至“俘虏”了奥巴马夫妇。它充斥着嘻哈、蓝调、爵士乐等现代艺术元素,但是核心思想正是厚重的家国情怀。没有过硬的人文素养支撑,仅仅依靠快餐式的包装,主唱人员可能成为白宫的座上宾吗?音乐剧《悲惨世界》自从1985年在伦敦西区上演后,至今已是32年未曾中断,演出场次达13000场,如果不是主创人员彻底吃透了雨果的原作,领会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数十个经典唱段,它可能走过三十二个春秋吗?这都不是靠英美媒体炒作出来的,而是自己立于人世间的,支撑它们的,是全体人员的功底和素养。

一旦“没文化”成了明星们的标配,细思极恐

《悲惨世界》主要演员

可见,演员拼到底拼的是文化。无论再怎么包装速成,如果自身缺乏人文素养,就像纸里包不住火一样,最终会露出本来面目。现在人们应该担心的是,文艺界真正德艺双馨的艺人,他们的知名度和风光程度远远不及那些暴露了自身素养的以及各种“门”的明星,这种状况终究不正常。一旦“没文化”这个标签成了明星群体的标配,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现象,因为它关系到社会影响力,甚至国家软实力。

一旦“没文化”成了明星们的标配,细思极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