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慕尼黑听歌剧的好地方

 阿里山图书馆 2017-04-03

                          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

2013年的夏天,我与几位音乐爱好者去德国慕尼黑旅游,观赏一年一度的慕尼黑歌剧节,也顺便游览一下与慕尼黑相近的奥地利萨尔茨堡。德奥真是音乐大国,到了那里才发现,他们的音乐并不只是在正规的歌剧院、音乐厅举行,大街小巷、教堂城堡,处处都有音乐,音乐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无处不在的音乐  
慕尼黑是巴伐利亚州的首府,这次的音乐之旅基本以慕尼黑为中心,白天四面八方外出旅游,晚上回慕尼黑老城区旅馆,去附近的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欣赏歌剧。

那天一早,我们就出发去第一个景点——位于东巴伐利亚的帕绍。帕绍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美丽的名城,处于多瑙河、莱茵河、伊尔茨河的交汇处,因此又被称为“三河城”。那里有个著名的巴洛克风格的圣·史蒂芬大教堂,教堂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每天中午12点都会有管风琴独奏。我们在附近游览了一圈后,来到圣·史蒂芬大教堂,买票进入。教堂内部装饰华丽,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管风琴。身临其境才发现,除了教堂后壁中央有个巨大的管风琴外,四周还有四个小型的管风琴与之相连。教堂的座位大约能容纳800人左右,几乎满座。除了少量的游客,大部分是当地的居民和教徒。12点整,铃声响过,全场肃静。一位神职人员上台念诵。片刻,管风琴浩然鸣响。很可能是巴赫或巴赫时代的圣乐。因教堂特殊的结构和氛围,音响有别于我们以前在国内音乐厅听到的管风琴音效,显得特别宏伟、庄严、圣神、虔诚,有些听众微低着头,双目合闭,深深沉浸在圣乐中。又因为一大四小的管风琴错落有致地鸣响,音响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尤为丰富细腻,这是从未有过的音乐体验。

走出教堂,在附近的一处公共厕所的门上,居然贴有圣·史蒂芬大教堂音乐会的宣传海报,介绍最近将要演出的音乐会,其中有献给儿童的节目、艺术歌曲,甚至还演布鲁克纳的第八交响曲。后来我们所到的德国每个小城镇,随处可见张贴的音乐海报。广场、政府的办公厅、社区活动室、教堂……都是音乐会的场所。大街小巷、集市、行人过道,经常会看到有人在拉小提琴、手风琴、吹长笛、演奏远古的民族乐器,有的还自演自唱。其中,有两场慕尼黑老城区的户外音乐会令我印象深刻。

一天旅游回来后,我们出去晚餐,路过玛利亚广场,那里人声鼎沸,鼓声激越。原来广场临时搭建了一个大舞台,从舞台上方的横幅看,大意是社区音乐会。广场上挤满了观众,周边有啤酒、餐饮等服务。演出的曲目,流行、说唱、摇滚、舞蹈兼有,形式多样,气氛热烈,经常是台上一人在表演,广场众人山呼海啸般地跟着忘情高唱,蹦蹦跳跳,正所谓“一呼百应”,让人领教了德国人理性背后的狂热。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歌手在演唱时,身边有一个人在做哑语翻译。多么的人性化。

还有一天傍晚,我本来准备去巴伐利亚歌剧院等退票看歌剧《奥赛罗》(在上海没订到票)。刚走出旅馆,就听到附近有乐声传来。我循着乐声走去,来到老城区的一处开阔地,只见在喷泉池旁,有一个小型舞台,舞台造型就像是著名柏林森林音乐会舞台的袖珍版,颇为有趣。微型舞台中有四位演员在表演:两位主唱兼吉他、一位小提琴、一位长笛。如此别致的组合很少见到。舞台对面的城区开阔处,临时摆放着连片的木桌子和木长椅,周围有几处餐饮供应点。观众三三两两随意围桌而坐,有的像是朋友聚会,边饮酒、边交谈、边听音乐。音乐会曲目类似披头士风格,夹有民谣、民间音乐,一曲唱罢演罢,有观众鼓掌,有观众依然在与朋友兴致勃勃地交谈,或细细品酒,若有所思。凉风习习,暑感渐消,一切显得随意、悠闲、惬意。演出休息时,有演员走到观众中间,一起闲聊、饮酒;也有观众走到舞台边,与演员交谈交流……不知不觉中,我忘了原先的《奥赛罗》,沉醉在这天人合一的户外音乐会。

                   米拉贝尔宫的花园

米拉贝尔宫的室内音乐会 
到了萨尔茨堡即被告知,最近在霍亨萨尔茨堡与米拉贝尔宫每天都有音乐会,考虑来回方便,我们预订了当晚在米拉贝尔宫的一场四重奏室内音乐会。米拉贝尔宫是当时的大主教为他的情妇建造的,周围的宫殿花园即是著名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米拉贝尔宫室内装饰之豪华精美,令人目不暇接,甚至在楼梯的扶手处,都有许多栩栩如生的雕塑相连接。宫中三楼,有一厅,现在主要作为萨尔茨堡居民举办婚礼的地方,晚上则举行音乐会,可以坐一百多人。我们那天音乐会的曲目是根据莫扎特第十三号小夜曲(K525)改编的四重奏、莫扎特第十九号弦乐四重奏(K465)、舒伯特第十三号弦乐罗莎蒙德四重奏(D804)。当晚演奏的四重奏组首席是位韩国女小提琴手,表现最为突出,其他三位似乎一般。下半场的舒伯特好于上半场的莫扎特。室内是大理石建筑,况且不是作为音乐厅建造的,因此音响效果显得有些浑硬,不过现场的气氛轻松、随和,甚至还开着窗(因为室内没有空调),每曲演罢,观众的掌声都非常热烈。也算是一次独特的音乐体验吧

我们离开萨尔茨堡时得知,一年一度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就要开始了,只有20万人口的萨尔茨堡,到时将有100万左右的游客进入。音乐已成为萨尔茨堡的一大旅游产业。我们看到了宽广开阔的音乐会主会场中央已挂上瓦格纳、威尔第的头像,还从边门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安装调试舞台。

阵容一流 制作新颖

慕尼黑之行,重头戏自然是观赏歌剧。每年的慕尼黑歌剧节是歌剧界的盛会。2013年恰逢瓦格纳、威尔第诞辰200周年,歌剧节上演的剧目以这两位大师的作品为主。我在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共观赏了五场歌剧:威尔第的《茶花女》、《西蒙·波卡涅拉》、《弄臣》;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第四部“众神的黄昏”。

巴伐利亚是德国最富裕的州,慕尼黑歌剧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那里得知,在欧洲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当下,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演出数量和质量,在欧洲各大歌剧院中已名列前茅。当我第一次走近、走进已在DVD中无数次看到过的剧院内外场景,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此次观赏慕尼黑歌剧节,令我印象更为深刻的是两场瓦格纳的演出,都是由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现任艺术总监长野健指挥。当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就是在慕尼黑首演的,这次的演出是经典的老制作(有2002年祖宾·梅塔指挥巴伐利亚歌剧院的DVD存世),两位主演是夫妻档:彼得·赛夫特(Peter Seiffert)、玛丽亚·施妮策(Petra-Maria Schnitzer)。赛夫特是当今歌坛屈指可数的重量级瓦格纳男高音,他身材魁梧,嗓音结实浑厚,演唱充满激情。施妮策曾来中国国家大剧院饰演《罗恩格林》中的埃尔莎,也是位出色的瓦格纳女高音,她演唱的伊索尔德抒情中兼备戏剧性,舞台形象生动。饰演王马克的Rene Pape,是近年来蜚声乐坛的男低音,演唱功夫确实了得,现场风头几乎要盖过男女主角。

“众神的黄昏”制作新颖,主要场景放在一个宽大的现代时尚名品大厅,舞台中间搭了一个类似G字的二层空间,原来就是欧元的标记。因为“指环”的核心就是围绕争夺黄金而展开你死我活的博斗,它同样映照了当今社会,有着超现实的意义,所以舞台上这个醒目的标记主题鲜明,寓意深刻。饰演布仑希尔德的瑞典女高音尼娜·斯特默(Nina Stemme),金发飘洒,音量洪亮,音色丰富多变,极具穿透力,表演人物极为入情人戏,最后演唱《把火柴堆成山》,依然后劲十足,气势如虹,感人肺腑,令我热泪盈眶。长野健对乐队的掌控炉火纯青,已入化境。他在第三幕指挥“齐格弗里德送葬进行曲”,整个剧院都为之颤栗,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无以伦比的震撼力用文字实难形容。演出结束,全场沸腾,谢幕长达十几分钟。最后有几十位铁杆乐迷依然站立鼓掌欢呼,长野健携歌手一次次谢幕。只要乐迷不走,长野健就携歌手不停地走到前台谢幕,此景此情,令人动容。

 慕尼黑,真是听歌剧的好地方。                 

                                  文 | 任海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