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业规划“教育”的泥潭

 昵称30501711 2017-04-03

前几天和正在上大一的一个小盆友聊天,问他在忙什么?他说,正在赶职业规划的作业,老师要求8千字,怎么也凑不齐,因为网上找不到他这个专业的职业规划书的模板。



这就是咱们大学的职业规划教育!

2007年,教育部发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倡从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首先的问题是:谁来上这个课呢?

既然是一门课,那当然得有专业老师来上吧?而且,是职业规划,还得与现实的职场挂钩,请身在职场的人来做交流吧。

非也!!!

这门课成了原来坐办公室的非教学口又想评教学系列职称的工作人员的解决方案,他们基本上没有受过任何专业培训,直接抱着一本教材就走上了讲台,照本宣科地开始了对本来就是菜鸟们的职业规划“教育”。

后来,有了针对这些老师的培训,几天时间,学习完各种理论,发个证,以后你就是“专业”的职业规划培训讲师了,其实,对于大多数职业经历是从校门到校门的人来讲,缺乏真实的职场体验依然是最大的硬伤,那么,对于职业规划这个本来是最需接地气的培养项目(注意,我没有用“教学”这个词),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

1

大学生在缺乏自我认知、职场认知中渡过了3~5年的时间,毕业时进入职场,依然毫无准备。

2

形成了对【职业规划】的错误认知,譬如普遍认为职业规划没用,进入职场后出现职业发展的问题,也不会想到是职业规划出了问题,不会主动通过职业规划来解决问题。

3

没有激发对自我认知的探索和对专业/职业认知的探索,对于大学的专业学习缺乏目标感,至少没有对可能减轻/消除的厌学/怠学现象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延伸思考……



随着新一轮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新高考乃至新中考已经落地生根,随之而来的则是职业规划进入中学,如何避免出现大学职业规划导入的偏差呢?

大学教育有两根指挥棒:科研成果、就业率,后者作为职业规划的直接后果,呈现的形式则是普遍掺水且从无问责的数据。

中学教育的指挥棒则是升学率,看起来和职业规划的关系更远了,如果没有新的有效的“指挥棒”高高扬起,中学的职业规划导入也难免滑入教条主义的泥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