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石经典文选:《奇石记》(一)

 Janelsh6i7sjua 2017-04-04
奇 石 记
泾县 胡韫玉朴安辑
胡韫玉(18781947):文字训诂学家。原名韫玉,字朴安,安徽省泾县人。他从事汉语文字和训诂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几十年,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和群治大学等。著有《文字学ABC》、《中国文字学史(上、下)》、《中国训诂学史》、《俗语典》等。《奇石记》共一卷,稿本。
奇石记序
已末①初夏,天气清和。偕醴陵傅屯艮②、金山高吹万③游焦山,憩于焦公祠之仰止轩。古柏参天,江涛憾壁,意颇快适。山僧出奇石四枚,大如燕卵,以水贮之盘中。其一似老人曳杖状,极幽④闲,衣褶带纹,有曹吴⑤笔意,曰“高士石”。其一赤衣绿领,把卷坐树根,神气静穆,曰“把卷石”。其一枝干盘曲,花有全开者,有半开者,极错落可观,曰“梅花石”。其一入扁舟放于中流,上樯下棹,或正或斜,人坐蓬底,有乘风之乐,曰“扁舟石”。文采精致,深入石骨。观摩移时,窃叹天地生物之奇有如此也。山僧云:“石系阮芸台⑥家物。芸台送入山中,以此周鼎⑦视之。”然余读杨潘承炘景伯焦山石记,仅言焦山有异石,旋失去。在润州⑧市上得之,知为焦山故物,仍送归焦山,并缮图泐⑨石而不言芸台事。景伯归石,为嘉庆九年。是时芸台方巡抚浙江,使石果由芸台家来,景伯不应不知,知而不应不言。山僧所言,未足为信。往时读前人笔记,尝有涉及奇石者,每以为附会之谈,未必神似。今观焦山石,始惭前此所见之不广。造化之奇,何所不有?真不可以思议。因随笔记之,得若干条,题曰《奇石记》,亦神州之天然美术也。胡韫玉自识。
①已末:1919年。      ②傅屯艮:即傅熊湘。傅熊湘(1882-1930),名傅,字文渠,一字君剑,号钝安,又别署钝根,后省为屯艮。湖南醴陵人,南社成员。因字君剑,而与潘兰史(字剑士)、高天梅(号钝剑),俞锷(号剑华),称为“南社四剑”。傅熊湘诗、文、词兼工,著作有《离骚章义》、《更生日记》、《国学概略》等。        ③高吹万(18781958):名燮,以字行,别署老攘、黄天、慈石、时若、寒隐、葩翁。江苏金山(今属上海市)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冬起,与侄天梅在金山张堰镇出版《觉民》月刊,宣传民族主义思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与柳亚子、田桐等创办《复报》月刊。曾主持国学商兑会和寒隐社,刊行《国学丛选》。      ④幽:沉静,安闲。    ⑤曹吴:曹仲达、吴道子的合称。曹仲达,南北朝北齐画家,生卒年不详。来自中亚曹国(前苏联撒马尔罕一带),曾任朝散大夫。擅画人物、肖像、佛教图像,尤精于外国佛像。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褶纹贴身,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吴道子(约685年—785年),河南禹县人,唐代画家,后世尊称“画圣”。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
⑥阮芸台:即阮元。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清乾隆五十四年进士,乾嘉道三朝元老,曾出任巡抚、总督、侍郎等官,晚年拜体仁阁大学士,赠太傅衔。主持文坛风会数十年,被海内外学者奉为泰斗,为一代儒臣、文献大家。著作有《小沧浪笔谈》、《山左金石志》、《皇清经解》、《十三经校勘记》等180余种。    ⑦周鼎:周朝传国的九鼎,后用来比喻宝贵的事物。     ⑧润州:今镇江市。    ⑨泐(lè):雕刻。通“勒”。  
〔译文〕
1919年的初夏,天气清明和暖。我和醴陵的傅屯艮、金山的高吹万一起游览焦山,在焦公祠的仰止轩休息。这里古柏参天,江涛震撼岸壁,心情感到很舒畅。焦山上的和尚拿出四枚奇石,它们大小如燕子蛋,放在贮满水的盘子中。其一块石头上的图纹像一个老人拖了一根手杖,样子很沉静悠闲他的衣服皱褶,有曹仲达、吴道子飘动的笔意,命名为“高士石”。一块奇石上有一个穿着红衣绿领衣服的人,拿着书坐在树下,神情气度沉静庄严,称为“把卷石”。一块奇石上有一根盘曲的树枝,枝上的花有全开的,有半开的,交错有致很好看,称作“梅花石”。一块奇石上有一个小船行使在水中,上有桅杆下有船桨,它们有的正立有的倾斜,有一个人坐在船蓬下,有驾着风的快乐,称作“扁舟石”。这四枚奇石华丽的色彩很精致,深入到了石头里面。我欣赏把玩多时,心中暗自感叹天地间诞生的事物竟然会有如此奇妙的。山上的和尚说:“这些奇石原来是阮元家中的东西。阮元将它们送到焦山来,因此把它们当作宝贝一样看待。”但是我读杨潘承炘景伯的《焦山石记》一文,其中仅说焦山有奇石,不久就丢失了。景伯后来在镇江的市场上得到了它们,知道它们原来是焦山的东西,仍旧送归焦山,而且绘了图形雕刻在石头上,文章并没有提到阮元的事。景伯归还奇石,是在嘉庆九年。当时阮元正在浙江当巡抚假如奇石真的是由阮元家来的景伯不应该不知道,知道了不应该不说。山上和尚所说的未必可以相信。以前读前人的笔记著作,曾有涉及到奇石的,我常以为是附会的说法,石头中的形象未必有说的那样神似。现在我看了焦山石才开始惭愧以前我见的事物并不广博。自然造化是如此神奇,有什么是不可能存在的呢?很多事情真的是不可以思议的。于是我将读到的关奇石的笔记随笔记下来,得到了若干条笔记,给它们起了一个标题叫《奇石记》,笔记中所记的奇石可以说是我国的天然美术啊。胡韫玉记。
蔡州蛇石
宋沈作哲①《寓简》②云:蔡州③宣和④间有一士人家,书室中忽见小蛇,文章⑤陆离⑥,蜿蜒几格间,见人不惊,畏不敢伤也。每日惟巳时⑦则见⑧,至午乃隐去,日日如此。士人异之,不能名也。因伺其至,则掳之置铁丝篮中。逮⑨午视之,则坚冷化为石矣。其质巧妙天成,虽鬼工不能加也。明日巳时,则复蠕动,既又复为石,而屈伸盘结之状,日日不同。士人宝蓄,携来京师。见中臣⑩梁师成⑾,师成叹曰:“此神物也,造化之所寓也。禁中⑿有玉鼠玉兔,或以时见⒀,则其物也。”士遂献之。
①沈作哲:字明远,吴兴人,自号寓山。登绍兴进士第。尝为江右漕属。生卒年不详。      ②《寓简》为沈作哲所著的笔记著作,共十卷,本则出自卷九。此条曾被载入清代潘永因编辑的《宋稗类钞》卷七,文字稍有出入。    ③蔡州:隋置,治所隋名上蔡,唐名汝阴,即今河南汝南。北朝也曾置蔡州,治蔡阳,在今湖北枣阳西南。      ④宣和宋徽宗的第六个年号和最后一个年号,从1119年至1125年。      ⑤文章:错杂的色彩或花纹。      ⑥陆离:色彩繁杂绚丽。      ⑦巳时: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⑧⒀见(xiàn):出现。      ⑨逮(dài):到;及。      ⑩中臣:或作中人,指宦官。      ⑾梁师成(?—1126年):字守道,开封人,北宋末年宦官,与蔡京、童贯、王黼、李彦、朱勔被时人合称“六贼”。      ⑿禁中:宫中。
〔今译〕
宋代沈作哲所著的《寓简》中说:宣和年间,蔡州有一个读书人家,书房中突然见到一条小蛇,它的花纹绚烂,在几案格子间蜿蜒爬行,见人不惊,读书人害怕不敢伤害它。这条蛇只有每日的巳时出现,到中午的时候就隐藏离去了,天天如此。读书人感到很奇怪,说不来怎么回事。于是窥探它到来的时候,将它捕获放在铁丝篮中。等到中午再看它时,它已变得坚硬冰冷,化成石头了。它的质地十分巧妙,天然形成,即使是鬼斧神工也不能做得更好。到第二天巳时的时候,这条石蛇又开始蠕动,然后又再变成石头,而石蛇屈伸盘结的形状,日日不同。读书人将它珍藏起来,带来京师。他拜见中臣梁师成,师成感叹说:“这是个神奇的东西啊,是自然界神奇的寄托啊。宫中有玉鼠玉兔,有时按一定的时间出现,则也是这样的东西啊。”读书人于是将石蛇献给了梁师成。
象江石①
邝露②《赤雅》③云:荣阳④郑璠⑤守象江⑥,廉介嗜石,得怪石六。其三耸峭,多峰峦叠岫。又一如世间道士图人肺胃肝肾,次第悬络。又一空如,外若瘿癃⑦病态支离⑧者。又一色绀⑨而理平,弹琤琮⑩之者。复还长安⑾,计量六石,费钱六十万。
①本则与明代林有鳞《素园石谱》中《象江六石》内容基本相似,参见本书《素园石谱·象江六石》。      ②邝露(16041650):明末广东著名诗人、书法家、古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初名瑞露,字湛若,号海雪,广东南海人。      ③《赤雅》:三卷,明代邝露所写的笔记小说,记载了当时南方壮族、瑶族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的种种目睹情状和传闻。      ④荣阳:今河南荣阳市,属郑州市。按,郑璠是河南汝南人,而非荣阳人。明代胡我琨所编的《钱通》中曾引用《偶记》一书的记载:“唐郑璠在岭南象江得怪石,辇归荣阳,费钱六十万。”这或许就是邝露误以为郑璠是荣阳人的原因。     ⑤郑璠(fán):五代十国时吴国将领。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位于驻马店市东)人。904年,他进攻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使用飞火,是为火药用于军事之始。    ⑥象江:在广西省。      ⑦瘿癃(yǐnglóng):肿脖子病。       ⑧支离:瘦弱。      ⑨绀(gàn):稍微带红的黑色。      ⑩琤琮(chéngcóng):一般作“琮琤”,形容玉石撞击的声音。      ⑾长安:今陕西西安。
〔今译〕
邝露所著的《赤雅》中说:荣阳郑璠驻守象江,廉洁耿直,喜欢奇石,得到了六块怪石。其中三块高耸峭拔,多峰峦山岭。又一块像世上道士所画的人的肺、胃、肝、肾,依次悬挂缠绕。又一块里面空空的,外面像肿脖子病人一样呈现臃肿的病态而身体瘦弱的样子。又一块奇石颜色黑中带红,而纹理平直,弹奏声音如玉石一样清亮。他再回到长安时,算了一下运载这六方奇石的费用,花费钱多达六十万。
石观音像①
宋曾敏行②《独醒杂志》云:余乡民而烧畲③于山岗者,每晨往,必见人憩于树影之石,望之仿佛如释教④所谓观音像者,稍逼近则不见矣。一日再住,所见如前。即石求之,莹然如玉,其中隐隐有观音像,类今之绘者,民以石龛而祀之。
①出自《独醒杂志》卷五,与原文有出入。原无标题。参见本条后所附原文。      ②曾敏行(11181175):南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字达臣,号独醒道人、浮云居士、归愚老人。与胡铨、杨万里等友善。以病废不能仕进,专意学问。亦能画草虫。著有笔记著作十卷。      ③烧畲(shē):烧山开荒。      ④释教:佛教。
〔今译〕
宋代曾敏行所著的《独醒杂志》中说:我家乡有个农民在山岗上烧荒种地,每天早上去的时候,定会看到一个人在树影下的石头上休息,远看去仿佛像佛教所说的观音像,稍微靠近就不见了。一天他再去,看到的跟从前一样。他就走近那块石头去找那个人,见那块石头洁白纯净跟玉一样。中间隐隐约约有尊观音像,像今天世间所画的,这个农民就把他拿回来,供奉在龛中祭拜。
附:《独醒杂志》原文
余乡民有烧畬于山岗,每晨往,必见人憩于阴树之石,望之彷佛如释教所谓观音像者。稍逼近,则不见矣。一日再往,所见如前,即石求之,莹然如玉,其中隐隐有观音像,类今之绘者。民以石归龛而祠之,自是生理日饶,家用大昌。民既死,其二子析居,兄请尽以家贿与弟而唯求其石,弟亦愿得石而尽举家郁以逊其兄,争之不已。诉于郡,太守取石藏之公帑而析其财,由是争息。经兵火,帑藏皆毁,石失所在。老吏执事其时者尝见之,为言如是。
石洪溪奇石①
李实华②《六砚斋二笔》云:《地记》③称:衢州常山县④石洪溪水中产石,秀峰万状,有高不足尺而尖锐联数十峰,高下起伏,嵌空⑤穿漏,具诸洞穴者。昔年于吴山人少君处,见一石仅如拳,面列十四峰二十余洞,当时不知何石,今乃知其石洪也。
①石洪溪奇石:即浙江常山石。参见《云林石谱》上卷《常山石》条。      ②李实华:应为“李日华”。李日华(15651635),明代文学家,字君实,浙江嘉兴人。万历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能书画,并善于鉴别。所作笔记,内容亦多评论书画,笔调清隽,富有小品意致。其诗皆表现封建士大夫的闲适情调。所著除《六砚斋笔记》外,还有《味水轩日记》、《紫桃轩杂缀》等。      ③《地记》:南朝梁任昉著,252卷。任昉(460——508),南朝梁文学家,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其著作另有《杂传》247卷。      ④衢州常山县:今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      ⑤嵌空:凹陷。
〔今译〕
李日华所著的《六砚斋二笔》中说:《地记》中称:衢州常山县石洪溪的溪水中产一种石头,秀美的山峰千变万状,有高不足一尺而尖锐连绵数十座峰、峰峦高下起伏、石身凹陷洞穿具有各种洞穴的。往年我在吴山人少君那里,见到一块石头仅一拳大小,上面并列有十四座山峰二十多个洞,当时不知到是什么石头,现在就知道它是石洪溪产的石头了。
达摩面壁石①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云:河南少林寺后殿西壁前设桌供一石,高几二尺强,上下宽五六寸不等,即之一矗石,了无异处。向之退后至五六尺外,渐有人形,至丈众则俨然一活达摩坐镜中矣,腮边短须若有动意。
①见《竹叶亭杂记》中《达摩面壁石》条。
十六奇石①
宋荤《西陂类稿》云:友人以石饷者,较文辨色,得十六枚,甚可宝玩。其一园透径寸,色黄白,上有红文,锋棱如如翦,因名宜春胜。其二如紫菱,有僧默坐蒲团,凝然在望,其达摩壁上影乎?因名达摩影。其三如菱而小,上淡墨色,裹肉其内,下紫色莹澈,白文缕缕,眉目宛然,如鸳鸯无异,旁有一卵,以翼覆之,是名鸳鸯覆卵。其四类枣而匾,色白,内古碧草数茎,如寒潭秋藻。其五为蜀江锦,大如栗,文采如织。其六如红豆,内园光隐隐,非朱霞笼月而何?其七为鬼面石,大如指顶,色红白。其八则玉贝叶也,以淡墨包深紫色色,类鸳鸯石,上有白玉贝叶,亦一奇观。其九匾小,色白,三星在列,是为三台象。其十圆而白,形同芡实,双眸炯哉,岂是白眼看世人耶?名双眼白。其十一红虾蟆,造物之狡狯,固如是哉,何其宛相肖也?其十二青黄二色,形类棋子,有鸜鹆眼一,因名。其十三与红虾蟆相伯仲,眼差小而口甚分明,背有红点。其十四匾小而长,仿佛美人肌肤,有瘢,殷然可爱,或曰此杨妃瘢也。其十五大如松子,青色白点,光比猫睛,因名埒②猫睛。其十六枣形冰色,上下白点二,俨然冰天皓月,影在地上,是名冰天月。
①注译见宋牧仲《怪石赞》。此条亦件见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鉴赏类(下)》,其文字较详。
苍山洱海石
金武祥①《粟香随笔》②云:苍山洱海石③,高一尺九寸,宽二尺二寸半,上有列峰,下有平水峰,上有雨脚,水面有云头。此苍山画仙自画真面目也。此石寄学海堂④中嵌西堂北壁,余尝见之。
①金武祥(1841——1925),原名金则仁,字溎生,号粟香,别署水月主人,江苏省江阴县人。中国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楹联家、文学家。工诗擅联,清末以擅写七绝而扬名诗坛。著作有《漓江游草》、《陶庐杂忆》、《菜香之笔》、《姬山考》、《粟香随笔》等。      ②《粟香随笔》:共五笔二十卷,亦名《溎生随笔》。    ③苍山洱海石:即大理石,因产于云南洱海旁的点苍山而得名。      ④学海堂:即学海堂书院,是清代道光时期的著名书院,由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阮元于道光五年(1825)在广州城北粤秀山创办,为当时广东文化学术的中心。
〔今译〕
金武祥所著的《粟香随笔》中说:有一块苍山洱海石,高一尺九寸,宽二尺二寸半,奇石画面上面有并列的山峰,下面有低平的有山溪的山峰,峰上有雨丝,水面上有云朵。这是苍山画仙为它自己所做的自画像啊。这块石头镶嵌在学海堂西堂的北壁,我曾经亲眼欣赏过。
米海岳砚山①
陆煊②《梅谷偶笔》③云:米海岳砚山,余获见于清吟堂高氏④。径约八寸,高半之。为峰六。右第一峰曰玉笋,突然耸峙,上有洞穴,微类笋形。玉笋之下为方坛,下隘上广,方平如砥,如可坐而游者。一小峰附其下,势若拱揖。中一峰,高四寸有奇,如卷旗,如张伞,曰华盖。稍下为月岩,圆窦相通,非人力可及也。其左之第一峰,连陂陀⑤而起,如人伛偻;第二峰则巃嵷⑥离立,高不及三寸,而有数十仞之势;第三峰与华盖相连,岗阜朴野,是名翠峦,龙池出其下,幽深无际,疑有潜鳞⑦。《辍耕录》⑧谓:“天欲雨则津润,滴水少许,逾旬不竭也。”下洞在方坛之趾,上洞据华盖之麓。元章云:“下洞三折可通上洞。”试滴以水,果曲折流出。疑其中有避秦世界⑨,尤令人神往矣。其色深黑,光莹如玉,千波万皱。望之,或有草树蓬勃,则襄阳⑩所谓不假雕琢浑然天成者也。众骤见之,为不寐一夕。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动。”以志余过。又以叹南朝⑾半壁江山今日何有,而独存此一片石也。
①参见《素园石谱·苍雪堂研山》。      ②陆煊:字子章,一字梅谷,又号巢云子。清代浙江平湖人。      ③《梅谷偶笔》:共一卷,陆煊所作之笔记著作。      ④清吟堂高氏:指清代高士奇家。高士奇(16451704),清代大臣、史学家。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钱塘人。谥文恪。著有《经进文稿》、《天禄识余》、《清吟堂集》、《春秋地名考略》、《左传国语辑注》《江村销夏录》、《北墅抱瓮录》等。康熙曾并赐他“清吟堂”御匾一幅。      ⑤陂陀(pōtuó):不平坦。      ⑥巃嵷(lóngsǒng):山势险峻的样子。      ⑦潜鳞:指鱼。      ⑧《辍耕录》:即《南村辍耕录》,共30卷,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著,笔记著作。陶宗仪(13211407),字九成,号南村,浙江台州黄岩人。陶宗仪一生勤于著作,除《南村辍耕录》外,还著有《南村诗集》(4)等多种。他还将前人的笔记、小说辑录为《说郛》(100)。      ⑨避秦世界:即桃花源。东晋陶渊明 (365427)《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中的人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⑩襄阳:指米芾。米芾是襄阳人,世称米襄阳。      ⑾南朝:这里指南宋。
〔今译〕
陆煊所著的《梅谷偶笔》中说:米芾的砚山,我曾在高士奇家见过。它长约八寸,高是长的一半。有六座山峰。右面第一峰叫“玉笋”,高起耸峙,上有洞穴,样子稍有点像竹笋的样子。玉笋峰的下面是一座方坛,下窄隘上宽,磨刀石一样方而平,像可以坐在上面,可以在在其中游玩。一座小山峰依附在它的下面,外形像在拱手作揖。中间一座山峰,高四寸多,如翻卷的旗帜,如张开的伞盖,叫“华盖”。下面一点是有月岩,有穿透的圆洞,不是人所能做出来的。它左面的第一座山峰,不平坦地立起,像人弯腰驼背;第二座山峰则异常险峻,独自耸立,高度不到三寸,却有数十仞的气势;第三座山峰和华盖峰相连,山岗朴实自然,取名为“翠峦”,龙池出自它的下面,幽深没有边际,让人怀疑池中有鱼。《辍耕录》中说龙池:“天要下雨就湿润了,滴少量的水,过一旬也不会干。”下洞在方坛的脚下,上洞在华盖峰的山麓。米芾说:“下洞通过三个转折之后可以通到上洞。”试着向上洞滴水,果然曲折从下洞中流出。我疑洞中会有桃花源,特别让人神往啊。这座研山颜色深黑,光洁如玉,有千道波澜万道皱褶,远远看去,有时会仿佛看到上面有草树蓬勃生长,这就是米芾所说的不靠人工雕琢而都是天然形成的啊。大家猛然见到它,会为它一夜睡不着觉。老子说:“不看到使人产生欲望的东西,就让心不会产生妄念。”我用这句话来记住我的过失。我又因它感叹南宋的半壁江山今日还存在在什么地方,而独独存有这一片石头啊。
米氏奇石
吴长元①《宸垣识余》②云:米氏万钟③嗜石成癖,宦游④四方,所积惟石而已。最奇者有五。一灵璧石,高四尺有奇,延袤坡陀⑤,势如大山,四面如画家皴法⑥,岩腹近山脚起一小方台,凝厚而削。台面刻“伯原”二字,小篆绝佳。“伯原”元社⑦本字也。一灵璧石,非方非圆,浑朴天成,周遭望之,皆如屏障。有脉两道,作殷红色,一脉阔如小指,一脉细如缕丝,自顶上凹处垂下,如湫瀑⑧之射朝日。石高可八寸许,围径尺,其声铿亮,色纯黑,凝润如膏,俱磬山产也。一英德石,高四寸,长七寸,如双虬盘卧,玲珑透漏,千蹊万径,穿孔钩连。一衮州石,大如拳,灰褐色,巉岩浑雅,坚致有声。或曰出峄山⑧深谷中。一仇池石,大亦如拳,声如响磬,峰峦洞壑,奇巧殊绝。公刻其底曰小武夷。五石各具形胜⑨,皆数百年物。
①吴长元(约1770年前后在世):字太初,浙江仁和人,生卒年均不详。与吴兰庭齐名,时称“二吴”。事迹不详。著有《宸垣识余》十六卷。    ②《宸垣识余》:又名《宸垣识略》,是记载北京史地沿革和名胜古迹之书,系根据清康熙年间朱彝尊编辑的《日下旧闻》和清乾隆皇帝敕编的《日下旧闻考》两书提要钩玄、去芜存菁而成。      ③米氏万钟:米万钟(15701628年),明代书画家。祖籍安化(今属陕西)。字仲诏、子愿,号友石、湛园、文石居士、勺海亭长、海淀渔长、研山山长、石隐庵居士。后迁顺天(今北京),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后裔。其一生喜山水花石,工书画,长诗咏。    ④宦游:指士人外出求官或做官。      ⑤延袤(mào)坡陀:连绵起伏。    ⑥皴(cūn)法: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      ⑦元社:不详。    ⑧湫(qiū)瀑:瀑布。湫,水池。      ⑧峄(yì)山:山名,在山东省邹城市城东南十公里处。      ⑨形胜:此处指山川壮美。
〔今译〕
吴长元所著的《宸垣识余》中说:米万钟嗜好奇石成为嗜好,在各地做官,所收集的只有石头罢了。他收藏的最奇特的石头有五块。一块是灵璧石,高四尺多,连绵起伏,势如大山,四面像画家用皴法画出来的一样,山岩腹地靠近山脚的地方耸起一个小方台,凝重厚实而四面陡峭如削。台面上刻着“伯原”二个字,字体为很好的小篆。“伯原”是元社原来的字。一块也是灵璧石,不方不圆,天然浑厚朴实,从四面看去,都像屏障。石头上有两道石脉,呈殷红色,一根石脉小指阔,另一根石脉细如丝线,都从顶上凹陷处垂下来,如瀑布映射着朝阳。石高大约八寸左右,周长一尺,它的声音铿锵明亮,颜色纯黑,如油脂一样凝润,都是灵璧县磬山所产。一块是英德石,高四寸,长七寸,如双龙盘卧,精巧细致,呈现透、漏的特点,那些空洞千万的路径一一相连通。一块是衮州石,大如拳头,灰褐色,险峻的山岩浑厚雅致,质地坚密,敲击能发出好听的声音。有人说它出自峄山的深谷中。一块是仇池石,大也仅如拳头大小,敲击声如响亮的磬,它的峰峦洞壑,特别巧妙。米万钟在它的底部刻名字叫“小武夷”。五块奇石各自具有山川壮美的美景,且都是数百年以前的东西。
五色石子①
陈贞慧②《秋园杂佩》云:五色石子出六合山③玛瑙涧,雨后胭痕螺髻,累累濯出。然山深地僻,往返六十里,非好事者不到。自万历甲午④后,饼师沽儿⑤从旁结草棚以市酒食,于是负石者始众。蜂涌蚁聚,日不下数百。以白瓷盆新水盛之,好甚者十不得一二。其佳者猩红黛绿不一,或羊脂,或为蜀川锦⑥,或为鹦鹉紫,或为僧眼碧⑦,或为嫩鹅黄。朱者如美人睡痕,黑者如山猿怪瘿,文采⑧陆离,虽瑇瑁⑨堆盘,琥珀映觞,无以加是。纵不敢望米氏砚山⑩,亦石骨中之小有奇趣者。独恨闤闠儿⑾,寸许石子索价每以两许。昔坡公⑿饼饵易得,以二百五十枚以供佛印⒀。令生今日,当有同叹。
①五色石子:即雨花石。       ②陈贞慧 (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定生,江苏宜兴人。著作有《雪岑集》、《皇明语林》、《山阳录》、《书事七则》、《秋园杂佩》等。    ③六合山在江苏六合县西南,六合县因以为名。      ④万历甲午:1594年。      ⑤饼师沽儿:开饭馆的做买卖的。饼师,做饼卖的人。沽,买、卖。      ⑥蜀川锦:即蜀锦,四川生产的彩锦。多用染色熟丝织成,色彩鲜艳,质地坚韧。这里指像蜀锦一样绚烂的色彩。      ⑦僧眼碧:碧色,浅碧色。古代有来中国的碧眼胡僧,因此以“僧眼碧”代指碧色。语出宋代林逋《西湖》:“春水净于僧眼碧,晚山深似佛头青。”      ⑧文采:错杂艳丽的色彩。      ⑨瑇(dài )瑁:即玳瑁。      ⑩米氏砚山:即米芾的砚山。参见本书《素园石谱·苍雪堂研山》、《奇石记·米海岳砚山》。      ⑾闤闠(huán
hùi)儿:街市小人。      ⑿坡公:指北宋文学家苏东坡。      ⒀佛印(10321098):北宋金山寺名僧的法号。名了元,字觉老,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与苏轼友善,轼谪黄州,佛印住庐山,常相往来。
〔今译〕
陈贞慧所著的《秋园杂佩》中说:五色石子出自六合山的玛瑙涧中,下雨后石头呈现胭脂痕、螺壳状发髻的纹路,被水流冲洗出很多来。但是此山幽深地势幽僻,往返一次达六十里,不是喜爱它们的人不会到这里来。自万历甲午年后,开饭馆的做买卖的人在山涧旁建草棚来卖酒食,从此来寻找奇石的人才开始多起来,来的人如蜜蜂一样涌来如蚂蚁一样聚集,每日不下数百人。他们用白色的瓷盆装新水来盛放采得的石子,特别好的石子十块之中得不到一二块。那些好的石子颜色为猩红色、黛绿色等等不一,或洁白如羊脂玉,或绚丽如蜀川锦,或像鹦鹉的紫色,或者是浅碧色,或者是嫩鹅黄。红色的如美人的睡痕,黑色的如山猿身上的怪瘿,色彩斑驳艳丽,即使是玳瑁堆积满盘,琥珀的颜色倒映在酒杯中,也不会更绚烂的了。这些五色石子纵然不敢和米芾的砚山相比,也是奇石中有些奇趣的。只恨那些市井小人,一寸左右的小石子就索价常常到了一两银子左右。昔日苏东坡可以用饼饵等食物换来,将二百五十枚石子送给佛印。加入他生在今天,也应该有同样的感叹。
大理石画
阮元《石画记》①云:四时山水四幅,每幅宽七寸余,高六寸余。一曰《斜阳暖翠》,下有青色岚气,上有双峰黛色,甚鲜。左有淡红日色,古人《浮岚暖翠图》②,若无日色则“暖”字落空矣。其二曰《天际乌云》,云雾甚重,下垂于平山之巅,此古人“夏山欲雨”之法③也。其三曰《秋山霜色》,远近两山,中隔白云。近山则绿色,黄山点染④之,如繁林霜叶。其四曰冰池残雪,翠色玲珑,在冰池之上石坳白雪甚鲜明。
①阮元:见《奇石记序》注释。《石画记》,一卷,成书于道光十二年(1832),是阮元任云、贵总督时,专程到点苍山观看大理石,称其为“天然石画”,并加品题而作。      ②《浮岚暖翠图》: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1269-1354)原作,后世多有仿作。    ③“夏山欲雨”之法:画“夏山欲雨”的方法。“夏山欲雨”是古代中国画的传统题材,画家和作品都很多,一般画高山之中有云雾,小山为云雾所笼罩,即本文所说的“下垂于平山之巅”。      ④
〔今译〕
阮元《石画记》中说:有大理石四季山水画四幅,每幅宽七寸多,高六寸多。第一块名《斜阳暖翠》,画面的下半部分有青色雾气,上半部分有两座黑色的山峰,颜色十分鲜明。画面的左面有淡红色的阳光,正如古人所画的《浮岚暖翠图》,要是没有阳光则“暖”字就落空了。第二块名《天际乌云》,画面上的云雾很重,下垂到了矮山的山顶上,这也是古人画“夏山欲雨”的画法。第三块名《秋山霜色》,画面有远近两座山,中间白云相隔。近山是绿色的,黄山渲染衬托着它,如繁茂的树林上的霜叶。第四块名《冰池残雪》,翠绿色显得十分精致,在冰池的之上面石头的山坳间白雪很鲜明。
观音像
阮元《石画记》云:此石高二尺半,中横绿色山,山下有云水之纹,山中似有一小像向右,坐如观音。戴软帽,拖白衣,眼鼻略具。远步视之,更宛然如见。以灯照之,更透水月之明。女萝奉归家乡,供海岱庵①中。(按《石画记》奇石甚多,兹仅录二)
①海岱庵: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为阮元家庵。
〔译文〕
阮元《石画记》中说:这块大理石高二尺半,画面中间横亘着一座绿色的山,山下有云与水的图纹,山中间似有一个向右的小的人像,像观音一样坐着。观音头戴着软帽,身上披拖着白衣,眼睛鼻子也粗略具备。走远几步再去看它,更是真切像如亲见。用灯去照它,更透出水中月亮的明亮。我的女儿萝奉回到归家乡,将它供奉在海岱庵中。(按《石画记》一书中所记的奇石很多,这里仅仅录入二则)
未  石
《续墨客挥犀》①云:朝仪②李芬好奇,有异石,高二尺,嵌空③可爱。每日未时④,即有气出穴中,若云烟之状。依候俟之,万不差一,因目之为未石⑤。
①《续墨客挥犀》:宋代彭乘彭乘(9851049)作。    ②朝仪:朝廷的礼仪。这里指掌管朝廷礼仪的官。    ③嵌空:玲珑。    ④未时:古代计时法指下午13时的时间。    ⑤未石:即能够显示未时的奇石。
〔今译〕
《续墨客挥犀》一书记载:掌管朝廷礼仪的李芬生性喜欢奇异的事物,他有一块奇石,高二尺,玲珑可爱。每日到未时的时候,就有气从洞穴中出来,像云烟的样子。根据时间等着,万次也不会差一次,因此将它看成是能够显示未时的奇石。
照  石①
《拾遗记》云:方丈山西有照石,视人物之影如镜焉。
①本则出自《拾遗记》卷十之《方丈山》条。与原文有出入。注、译见《拾遗记·方丈山照石》。
松风石①
《杜阳杂编》云:会昌初,扶余国供松风石,方一丈,莹澈如玉。中有树影,若古松偃盖,凉飚生于其间。盛夏置诸殿内,廷宇皆秋。
①本则出自《杜阳杂编》下卷。与原文有出入。注、译见《杜阳杂编·松风石》。
龙驹石
《北窗炙輠》①云:有人畜一石,胡人②以十万购之。既成,诘其异。胡人令取盆水,置石其中,便有一马见其内,状殊飞动。
①《北窗炙輠》:又名《北窗炙輠录》,一卷,宋代施德操撰。施德操,字彦执,学者称持正先生,盐官(今浙江海宁)人。除本书外,另著有《孟子发题》等。“炙輠”二字出《史记&8226;荀卿列传》:“谈天衍,雕龙奭,炙輠过髡。”輠是车辆上盛润滑油的器具,炙輠是说輠虽经烤炙,犹有余膏,比喻辩士淳于髡善于议论,智慧无穷。本书记作者与宾客的谈论之语,内容多为当时士人及前辈的言行和杂事杂说,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亦可考见当时社会风俗。      ②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
〔译文〕
《北窗炙輠》一书中说:有人收藏了一块奇石,胡人用十万钱买走了。交易完成后,这个人问胡人这块石头有什么不一般的地方。胡人让取来以盆水,把石头放进去,就有一匹马出见在石头里面,马的形象特别生动。
竹叶石①
沈心《怪石录》云:竹叶石产掖县大泽山,白色,质甚坚。其筋皆作竹叶形个字介字之属,遍体交加,且具风晴雨雪之态。
①注译见《怪石录·竹叶石》。
石上关帝像
施可裔①《闽杂记》②云:宁德③青山海峤④上有一石,其痕俨如关帝像凭空而立,面目俱全,雨后尤显,俗称仙人画。
①施可裔:即施鸿保。施鸿保(?-1871),浙江钱塘人。他于道光四年(1824年)考中秀才后,考进士却屡试不第,遂往江西、福建做幕僚。在福建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的福建风俗民情和稗官野史写成了《闽杂记》。    ②《闽杂记》:12卷。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施鸿保在福建为幕僚时著。      ③宁德:今福建省宁德市。      ④海峤(qiáo):海边的山岭。峤,尖而高的山。
〔今译〕
施可裔《闽杂记》云:宁德县青山海边的山上有一块石头,它的花纹很像是关帝像凭空而立,面目俱全,下雨后尤其明显,俗称它为“仙人画”。
石中松形①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云:蜀中有石,自然有小松形。或三五十株,行列成径,描绘所不及。松止高二寸。
①注、译见《洞天清禄集·蜀中松林石》。
松柏石
俞樾①《茶香室三抄》云:光绪丙戌②冬,有同年③之孙为角头巡检者,以太湖鼋山石④见赠,其中自然有松柏之形。余置之案头,见者皆以为奇。又闻吾浙普陀山石中,有文⑤皆如竹形,则余未之见。
①俞樾(1821-1907):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字荫甫,号曲园,湖州府德清县(今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教育,辛勤笔耕,著有五百卷学术巨著《春在堂全集》。主要著述有《春在堂全书》、《小浮梅闲话》、《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杂钞》等。      ②光绪丙戌:1886年。      ③同年: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      ④太湖鼋山石:即鼋山所产的太湖石。宋代范成大《太湖石志》:“鼋山石,石坚润,可碑、可础、可柱、可碱。” ⑤文:通“纹”。
〔今译〕
俞樾所著的《茶香室三抄》中说:光绪丙戌年冬天,有个同年任角头巡检的孙子,送给我一块太湖鼋山石,它的中间天然有松柏的形状。我将它放在案头,见了他的人都感到它很奇异。我又听说我们浙江普陀山的石头中,有都像是竹子形状的花纹,则是我没有见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