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字的秘密3:清明又叫寒食,与“四只耳朵”的晋文公重耳有关

 思明居士 2017-04-04

【导读】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名叫重耳,读作重(chóng)耳,重复的意思,说明他很可能有“四只耳朵”,当然另外两只可能是“副耳”,也就是民间传说的“拴马桩”。不仅如此,晋文公还有“四个瞳孔”!



记得小时候老家把“清明节”称为“寒食”,好多人也把寒食当做清明,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节日。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根据24节气(依据太阳在黄道的运行轨迹而划分)而定,2017年的清明节在公历的4月4日22点17分16秒。


“寒食”这个节日更早,并以晋文公重耳纪念忠臣义士“介子推”而流传千古。


传说晋文公的老臣介子推被火烧死,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严禁烟火,烧火做饭也不允许,只能吃生冷食,所以叫“寒食”。


重耳的名字好奇怪


学过历史都知道春秋战国乱悠悠

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晚年宠爱小妾骊姬,为了让骊姬生的儿子奚齐继承君位,又听信骊姬挑唆,害死了太子申生,二公子重耳和夷吾被迫出逃。重耳逃到了狄国,谋臣狐偃(重耳的舅舅)、赵衰、介于推等人跟随重耳逃亡。



重耳,这个名字好奇怪呦!


重耳应当读作重(chóng)耳,重复的意思,说明重耳出生时,除正常的耳朵外,耳前还有一个或几个耳赘,医学上称为“副耳”,民间叫做“拴马桩”。


上篇我们说杜甫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杜甫小时候长得漂亮(美),所以取名杜子美,古人有根据体貌特征取名的传统,所以重耳(晋文公)这个名字的由来与他的耳朵有关的。


又比如,晋国的开国始祖叫唐叔虞,字子干,是周武王的幼子,周成王的弟弟。叔虞为什么叫“虞”呢?《史记·晋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话:“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日:‘余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日虞。”

可见叔虞出生时,手心上的手纹像个“虞”字,所以取名叫“虞”。这是古人根据身体特征命名的一个重要案例。


再举一个例子,重耳还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晋成公,他的名字叫“黑臀”。很可能这个孩子出生时屁股上有一个黑色的胎记,因此,就起名叫“黑臀”,这也是根据身体特征命名的一个例子。


重耳除了耳朵有特点,他的眼睛也与常人不一样,有四个瞳孔。


据说,在历史上有四个人是重瞳子。

 

这四个人是仓颉(为黄帝造字的圣人)、虞舜(与尧帝齐名的贤君,因舜双目重瞳,又名“重华”)、项羽(西楚霸王)和李煜(南唐后主,著名词人)。


重瞳子很可能是一种返祖现象,即目有双瞳,表现为瞳仁中部的上下粘连,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宛如一个横卧的“8”字。


至于重耳没有叫“重目”,而是叫“重耳”,可能他耳朵的畸形比眼睛畸形更明显。


重耳多的那个副耳,俗称小耳,也叫“拴马桩”,从医学上讲,副耳是一种先天性畸形,是第一鳃弓发育异常所致。副耳完全是多余的组织部分,没有生理功能,与听力也没有关系。


民间有一种说法,副耳是‘拴马桩”,可以为有副耳的人带来福气。

重耳43岁出逃,62岁回国,流亡在外19年,历经磨难,终于当上了晋国国君,还当上了春秋五霸之一,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个福气确实不小!


介子推的故事


 


     话说,介子推他们保护重耳逃亡,有一天,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几日断粮,重耳快要饿死了,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肉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在外流亡19年的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



重耳43岁出逃,62岁回国,历经磨难,终于当上了国君,自然忘不了那些护送他的忠臣,于是他重重赏赐,却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后来有大臣提醒,晋文公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


足下”的由来


 

火熄后,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


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绵山为介山,将一山岗定为他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他还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林的残木拾上几块,给自己做了一双木鞋。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鞋在宫厅行走,呱嗒呱嗒地声音提醒自己看着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来人们将最忠诚的最尊敬的朋友称作“足下”。



寒食节又称清明节的原因


  晋文公重耳焚绵山之日,正值清明节。

       晋文公十分感伤,令全国上下不得举火炊烟,并把清明节这天也称为“寒食节”。后人为怀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都不烧火做饭,冷食一月,以后逐渐减至三日,“寒食节”从此便流传下来。

而且古代帝王将相有在清明这天进行“墓祭”的仪式,后来民间也纷纷仿效,在这天祭祖扫墓,缅怀先祖,寄托哀思,也依此教育子女遵守家风孝道,经过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种风俗。

        清明也与除夕、盂兰节(中元节)、重阳节并称中国四大祭祖孝亲节日。


清明戴柳、踏青的由来


 
 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头戴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当时有民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现在人们一般会在清明前一周祭祖,随着清明小长假法定化,更多的朋友喜欢呼朋引伴踏青赏花,放松心情。


  重耳忍辱负重、重返霸业,介子推忠肝义胆、感天动地,这些传说流传了两千多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力量。


 


渔家傲·清明寄北


鸢都春来风景异,

潍水北去无留意,

四面竹声连角起,

千万里,

流光暮霭倾城谧。


浊酒一杯遥祝祭,

功名未成归无计,

离歌悠悠思满地,

人未寐,

异客鬓霜谁共醉?


文/金沐易经 微信ID:jinmufengshu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