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业,绝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京城客家人老黄 2017-04-04

本文关键词:创业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写完这个标题,我在内心对自己有一个很客观的评价——大言不惭!作为一个一直失败,从未成功过的创业者,这个评价“当之无愧”。

但是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失败经验的创业者,起码我一直在思考和学习这个问题。正好最近在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加上自己在研究新项目,又从前辈大神那里取了些经。感觉上恰是可以说说创业的话题,既是现身说法,也是对自己的总结和提醒。

中国通的分析与判断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本书本来是当工具书看的,结果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个中国通,从历史到未来,从政府到企业,从宏观到微观都分析一遍。感觉在很多方面作为中国人都得跟他俩学学中国的事儿。

这本书对与想继续创业的我有两点启发:

首先,从历史的发展和宏观趋势看,在中国市场上做创新型的尝试是非常靠谱的。

其次,虽然创新创业是靠谱的,但是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也是很多的,因为这么多年中国“缺乏“创新力,那是有着深刻根源的。

为啥把缺乏打上引号,因为那不是真缺乏,而是被耽误以后才缺乏。最沉重的话题就是本书开篇提到的李约瑟之问——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14/15世纪发生在中国?而是在18/19世纪发生在了欧洲?其实就是一种安于现状导致的不思进取。

中国其实从来就不缺少创新能力,这点我从来也不怀疑,对那些妄自菲薄也从来不当真。但是我承认的是创新和创业过程中的阻力,这里面的因素就多了。包括传统文化、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甚至贪污腐败,都有可能阻碍创新。

想在这方面建立一个认知结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可以起到这个作用的,文风简洁干练,可以迅速建立起一个系统。我是一直想建立这种比较全面的了解,起码可以对未来如何做个基础判断,这本书算是帮了大忙。

不好好总结的失败成不了成功之母

在这种大的认知结构帮助下,我也对自己的血泪创业史做了深刻的自省,不反省不知道,自己曾经是多么的不堪。

第一次创业:广州;创业项目:广告公司。

这个创业基本上没有什么思考和准备,就觉得自己能干,然后就和几个哥们开始干了。没做任何筹备和分析,反正也没什么成本,说干就干。最后由于一直没有接过正式的项目,导致几个合伙人各奔东西。

总结起来失败的核心点是没有对客户进行过分析和整理,盲目的通过人际关系寻找切入点,事倍功半。唯一一点成功的是,在接拍广州白云新机场广告片的项目中,体现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执行力。

第二次创业:广州;创业项目:《物流咨询》杂志。

这次好很多,虽然我不是创业一把手,但作为杂志的主编,撑起了内容板块。团队分工也很明确,三个合伙人,各司其职,发挥所长。但是最终在业务开展上不断碰壁,没有足够的费用支撑,导致项目现金流断裂,以失败告终。

这次的核心问题是没有分析竞争对手和市场环境,对业务开展抱有盲目的乐观;另外就是一把手不靠谱,私自转让了公司的控制权。成功的地方是让我对创业的基本架构有了清晰认识,最大的收获是选择联合创始人必须要靠谱(但是这个毛病后来有犯了)。

第三次创业:沈阳;创业项目:连锁经营。

这是建立在我的丰富经验和人脉基础上的一次创业,既有供应商资源,又有店铺渠道资源,这是我感觉最靠谱的一次尝试。我主导整个项目的推进,从商品阻止、人员招募到开店筹备,两个合伙人分别是当地的好哥们,进行投资入股。结果,市场不景气,供货商断货,导致投资人丧失信心,要求撤资,没有办法我拿出全部资金来填补,维持一段时间后不得已关闭店铺。

深刻总结:对市场盲目乐观,对自己盲目自信,对合伙人没有制约都是口头协议,看似最靠谱的项目,在以上几个问题的制约下分崩离析。收获就是无论什么项目,来,咱先把合同签了。

目前第四次创业即将开始,我知道只有行动才有结果,但在行动之前,这次我要进行慎重的分析和储备。包括大量的收集信息和阅读书籍,以及从成功者身上取经。

认真思考再行动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可以算是一个对创业创新的宏观索引,作为创业者,还是需要有效的方法指引具体的行动。所以我向大家推荐一个人——李笑来(我一般不推荐人),他今天在专栏里恰好讲到了创业的问题。正好对我的胃口,和我现在思考的问题不谋而合,所以直接拿来当做我的创业筹备指南。

首先是你的创业项目到底好不好,李笑来按照“生意”的角度划分了几个层级:解决温饱问题的生意;赚钱的生意;可以成长的生意;可以保持稳定成长率的生意。我结合这个层级解析了一下我之前对项目的思考,温饱和赚钱是没有问题的,具备成长性的问题我就考虑了很久,目前还没有形成好的方案;至于最后的稳定成长率,那太难了,我目前还没考虑到这个层级。所以我会在小范围内进行尝试,对于成长率的问题还需要有更深入的考虑。

其次对创业项目靠不靠谱要保证几个前提:高频、刚需、大市场。这几点是一个项目能否成功的核心要素,但是目前我还缺乏对这几个问题的深入分析,只形成了模糊的需求印象,对顾客群、层次、是否复购并没有准确的论断。

通过以上思考,我的第一步行动将是尽可能的汇总信息,进行市场调研,然后通过文档和表格的形式输出分析结果,以此为基础做出冷静的可行性分析,并作为未来行动的核心指引。

最后,发一个感慨,和所有创业者共勉:

智者行必三思,坚者困不言败,智坚合一,创必赢之。

推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及李笑来专栏

——END——

我是削寒,非典型80后。现在只做两件事儿: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如果这个分享对你有用,可以关注并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