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

 圆圈小大 2017-04-04


清明节,又到扫墓祭拜时。按照风俗,我们会带着孩子一起回老家给先人扫墓,那么当孩子问起来,我们该如何向孩子讲述生与死?


关于生死,我们怎么和孩子聊

与孩子交流死亡话题时,一定要在感同身受的同时给以诗意的审美,要结合情境寻找一些最适宜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1
说个家族故事

引导孩子认识死亡是自然的生命现象,可从共同分享家族故事起头。专家曾建议,可以在家人相聚聊天时,找出泛黄的照片翻阅,跟孩子说说父母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记忆中已逝的爷爷奶奶,他们从哪来?做什么?生了几个小孩?他们那时喜欢玩什么?吃什么?最开心或难过的事是什么?也可以陪孩子把这些故事画下来,在画图说故事中,逐渐了解生与死。



2
拿宠物当媒介

很多宝宝喜欢养宠物,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为小孩接触死亡的第一次经历。宠物死去经常激起孩子对死亡的疑问,狗狗去了哪里?天堂是什么?我可不可以一起去?愈来愈多的研究指出,如果孩子被鼓励发问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并容许表达情绪,且经常被关爱,那么在遭遇亲人过世时,孩子较能从容面对。


3
从大自然知生死

让孩子体悟四季转换,比如看叶子从新生到凋零的过程。有一位临床心理咨询师选择让孩子种树,在花开花落中明白“花谢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又诞生了”。



对于死亡,再小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回避死亡话题,反而会压抑他自然的生命体验和感受,而令这些体验和感受难以找到疏通的途径。


通过绘本进行生命教育

孩子大概会在五岁左右,主动思考关于生命的问题,会提问“人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人死了就再也见不到了?”不妨用绘本来循序渐进地告诉孩子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联系,而不是靠单纯的说教。


《爷爷变成了幽灵》

[丹麦]金·弗珀兹·艾克松/文 

[瑞典]爱娃·艾瑞克松/图 

彭懿 译

湖北美术出版社



小男孩艾斯本的爷爷变成了幽灵,因为去世前还有一件事情未完成,他只能继续在人间飘荡。一连四个晚上,艾斯本都和爷爷在一起,他们一同回忆快乐的时光、一起寻找未办的事情,最终明白:原来爷爷还没有和艾斯本说再见呢。轻声告别之后,爷爷安静地走了,而艾斯本也终于放下对爷爷的牵挂,开始用一颗平常心来怀念爷爷。


原来,死是这么平常,重要的是珍存美好的情感记忆。



《獾的礼物》

[英]苏珊·华莱 编绘

杨玲玲、彭懿 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


充满智慧的獾离开了他的身体,也离开了所有的动物朋友,虽然他在生前已常常告诉朋友他只是到了隧道的另一头,大家不要为他难过。但是,在寒冷的冬天里没有了獾,这对大家来说,实在是太难过了。直到春天的来临,所有的动物聚在一起怀念獾,说着獾以前与大家相处的种种,大家的悲伤才慢慢抚平,因为獾虽然永远离开了,但他所留下来的“礼物”却像是矿藏一样,永远都在帮助有需要的人。



《鸟儿在歌唱》

[荷]马克斯.维尔修思 图/文

亦青 译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鸟儿在歌唱:学会珍爱生命》是一套有助于孩子心灵成长的心理教育故事。每个故事都自然流露出某种重要的主题,充满了想像力。文图都是马克斯·维尔修思创作的,文字透着生动和浅浅的幽默,图画则是鲜有的简笔画风格,被西方艺术家誉为“简笔画世界的杰作”。


《大象的算术》

[德]赫姆·海恩 著 

杨默、蒲蒲兰 译

连环画出版社


生命,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尤其是孩子。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来这里干什么?又会去向哪里?这些看似复杂和深奥的哲学问题在赫姆·海恩的笔下被巧妙而流畅地解答了。孩子在和憨态可掬的大象一起数粪球的过程中,了解了大象从小到大的生命过程。或许,孩子还无法把这些与自己联系起来,但这个故事必定会在孩子心中打下烙印,逐步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尊重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最大意义。知道自己是会死的,因此尊重自己的生命;知道别人是会死的,所以也尊重别人的生命。


生命教育是一个大课题,如果你觉得这个清明节还没来得及想清楚怎么和孩子谈这个话题,没关系,你只要准备好在适当的时候为他开启就好。但要记住的是,一定要它当作孩子人生的必修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