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不忍心告诉你真相,坏了你去日本看樱花的心情

 抹云阁 2017-04-04

还在奇秀直播平台上有个直播

要看本期直播回放

下载奇秀app

关注【隔壁的老罗】

房间号:166623

每周2、4、6晚9:30-10:30


死亡之花

又到了春天花开季节

每次都是桃花樱花梨花傻傻分不清

看花人中已然形成了鄙视链

看桃花梨花是老年人

看梅花是奇怪物种

看樱花才是值得在朋友圈秀

穿上和服在樱花树下拍张照

仪式感带来慢慢的逼格

这个和梅花桃花完全不能比

看樱花也有鄙视链

到顾村看樱花是上海大妈

到同济看樱花是上海文青

北京大妈去玉渊潭看樱花

中部文青去武大看樱花

还有人秀在华盛顿DC看樱花的照片

总之都不如在京都


看樱花这事总容易扯出一些不愉快的事

在武大所在的中部最大县城里

总会有人在看樱人群中发“勿忘国耻”小卡片

这事在上海顾村和同济倒是少见


醍醐寺是日本赏樱习俗的发源地

武汉还特地山寨个醍醐寺,配上满地油菜花,粉粉黄黄很符合中部最大县城的审美,大妈们在桥上纷纷留影


梅花开时还太冷,樱花季节天气好

95后穿上汉服cosplay也是个欢喜事

无限上岗上线总是烦人

中国人看樱花和日本人赏樱花还真不是一回事


十多年前第一次去日本的时候

正好是樱花季节

朋友带去了上野公园

那天我真的被惊呆了

不是被樱花的美

而是对樱花树下席地而坐黑压压一片的日本人

喝酒吃东西,唱歌跳舞

又哭又笑还乱扔垃圾

那时候中国游客还少

对日本人的沉默矜持印象很深

自认为公共场所大声说话的就我们这一组

但在樱花树下才看到他们的本性因是如此


中国人也许永远不懂日本人是怎么看樱花的


樱花季上野公园席地而坐日本人


大多数人认为日本国花就是樱花,但是日本和中国一样,没有官方定义的国花,官方更倾向于菊花。

在江户时代菊花开始流行日本,到了明治初年,菊花被正式定为皇家御用纹章,禁止民间僭用。一直到二战结束。盟军占领日本后,菊花纹章作为旧“军国”的象征,一度从官方的饰物中消形匿迹。51年占领结束后恢复菊花传统,日本护照上,印着菊花纹章。婚礼等重大场合,主人腰带什么的都是菊花!因此,可以说菊花是日本的国花。本尼迪克特的名著《菊与刀》用“菊”来表征日本文化,是再合适也不过的事了。

樱花在日本被称做武士之花,或者死亡之花,表示为了瞬间的灿烂即使死亡也在所不惜,日本人除了极道人物或者武士家族外是不会在家里种樱花的,说是这样不吉利。


赏樱这个习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庆长三年(1598年)3月15日,难得有闲情逸趣的丰臣秀吉,领着儿子及正妻北政所,还有麾下1300多位大名,在京都醍醐寺开了一场盛大的“樱花宴”。这场历史上以豪奢华丽著名的“醍醐花见”,开启了日本人每年一度赏樱观花的习俗。


日本人认为樱花和其他花不同,是特别的存在。在经历严冬后,告知新的一年开始的是樱花。对于日本人来说,樱花是春天到来的象征。一齐美丽盛开的生命力和稍纵即逝的虚幻使人入迷。但是因为生命极短,樱花马上凋零也非常震撼人心。


醍醐花见是极有仪式感皇家盛事


樱花是武士之花,开放时的绚烂多姿与凋谢的壮烈凄美为日本人所崇拜与敬仰。古时的日本武士以樱花般的绚丽的存在与壮丽的逝去为一生的追求。因此樱花与武士道的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若人问起大和魂,满山樱花映朝晖”,日本人很欣赏樱花这种壮烈的性格,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便是死,也该果断离去。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白雪似的樱花象征日本武士道绚烂而短暂的美学。樱花最美的一刻是凋谢,而武士生命中最美的一刻即是武士生命之花凋谢时的死亡。


这是一种带有酒神气质的文化特征

追求一种癫狂而迷醉状态下的死亡之美


汤姆克鲁斯《最后的武士》习剑的背景特地安排了一颗樱花树


樱花和武士一直联系在一起,武士切腹自杀,也是樱花精神典型的一个例证。武士认为自杀不是过不去,是自己的心愿也已经了结,一生中,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而此时,就应该像樱花一样,在自己到达人生的巅峰时毫无留恋的凋谢。武士的死,在更多意义上是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是对自己曾经的努力的一种满足,更是对神圣樱花凋谢的凄美的一种向往。



这种观念,中国人理解有困难,西方人更不能理解,1868年明治时期,日本警卫队长打死法军3人,遭到法国政府抗议,天皇被迫下令参与事件的的二十余名日本官兵剖腹自杀。剖腹公开进行,英、法等二十余名外国使节临场观看。第一个剖腹的是25岁的警卫队长箕浦,他怒视法国人大吼:“可恶的法国人,你看我的武士道精神。”他在切腹时,由于用力过猛,竟将肠子拉出裂断,当他举起断肠准备投向观看的使节时,介错人挥刀斩下了他的首级。接下来,受刑者一个个走上前去剖腹自杀,其场面极为惨烈,当第13个人走上前去时,早已看得大惊失色、四肢颤抖的各国使者再也不敢看下去了,要求日方立即停止。结果后面的几个都被赦免。法国人原本想进行一种惩戒,没想到缺成为武士们最荣耀的表演。法国领事吓得哆嗦道,这个民族不是人。

所以当远离故国

在他国领土上进行征战杀戮的日本军人

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

樱花对他们来说

不仅仅是缓解思乡之情

更是一种死亡前的仪式需要

武大珞珈山上的樱花就是这么种下的

台湾阿里山宾馆门前一片樱花林

也是同样原因种下



1938年,日军将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辟为司令部,1939年种植30株樱花,用以慰藉和勉励住在这里的大批日本伤兵。同时也是今日武大樱花的缘起。抗战胜利后,武大于1946年10月复归珞珈山;在八年抗战中饱经磨难的武汉大学师生不少人主张立即将其砍掉,不过总体上那时候的大学生多少读过点书,不像现在这么无聊,30株樱花留了下来。后来72年中日交好后,有关部门将日本友人赠送给周恩来总理的一批“山樱花”种植在武大校园内,成了现在这个规模。


校方一直在解释武大樱花不是国耻之花,而是友谊之花,就是这个原因,这是两批花。就这点事,说多了显得欲盖弥彰。


与其纠结于国耻还是友谊

不如顺着樱花去了解下日本的死亡美学


从丰臣秀吉开始的日本人一年一度赏樱大会,是看盛开时的团团簇簇、轰轰烈烈吗?是也不是。在留下的咏樱俳句中,只有极少是赞美盛开的樱花,其他都是写落樱的惜情。


“花是樱花,人是武士”。但为什么不是盛开的樱花而是落樱呢?原来这里有日本人的文化心情。

每年的四月初,日本人在成排的樱花树下席地而坐,哭哭笑笑,十几年前老罗在上野公园看到的一幕只是赏樱盛宴的开始,而等到暮色渐临,月亮升起。周围灯火摇曳,落樱坠地的那一刻才是高潮,缤缤纷纷,像漫舞的飞雪。衣服上,头上,脸上,甚至酒杯里都是雪白一片。



樱花轰轰烈烈地盛开,又轰轰烈烈地凋谢了。望着夜空中满天飞舞的花瓣,每年一次,充满仪式感的等待,就为了体察这种落樱哀伤!


日本人还为这种景象特地名为“吹雪”,日本皇宫千鸟渊,两岸夹樱,在夕阳西沉之时,结伴顺舟,仰见两岸如云似霞的樱花。昨晚吹落的花瓣飘浮水面,船桨在划出的条条花路中,悠悠徘徊。一阵晚风吹来,眼前顿觉花雪一片。悲叹人生易老,青春不再。


皇宫护城河千鸟渊樱花景色极为迷人


中国人还是比较喜欢人生圆满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就如我去上野公园

吃了路边两个烤翅后欢喜回家

即便有体察之心

终究是隔了一层


樱花来表现日本人精神,欢乐与寂灭同时存在。这形成了日本艺术的特有审美。在渡边淳一的《失乐园》中:


“是樱花。”久木低声说。


凛子也觉得不可思议地望着,“你嘴上也有”。


久木这才发现自己唇上也沾着花瓣,他把花瓣拿下来贴到凛子胸前。


“那是从哪儿飘进来的?”久木望着开了一点的夜窗。


“要落一整晚吧。”凛子问道。


“你躺着别动”。久木轻按着从红衫中露出的凛子肩膀,一片又一片随风飞舞的花瓣飘进窗内,凛子雪白的肌肤慢慢埋没在樱花瓣里。



樱花的绝美与性的绝美恰好形成天然的组合,但不可逃脱的宿命是樱花的凋零也即暗示死亡。幻灭之际,更显绚烂而又哀婉的美丽。


“若人问起大和魂,满山樱花映朝晖。”这里,“大和魂”与“满山樱”第一次有了观念上的自觉互动,而这种互动的最终指向“映朝晖”。


面向死亡的美学

多半有其神秘主义的哲学背景

从丰成秀吉的“醍醐花见”开始

醍醐寺成为皇室赏樱仪式的场所

而选择这座历史悠久的唐密寺院

正是因为其佛教流派中的神秘特质


这种神秘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所以中国如要选国花

不是用牡丹表达人间富贵

就是用梅花代表坚忍和理性

生生不息才是中华文化的主题


樱花文化兴起的过程

可以说就是日本文化脱离中华母体

开始独立成章的历程


清末,慈禧太后曾以懿旨形式将牡丹定为国花。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将梅花定为国花。梅花也是世界上唯一代表民族精神的国花。解放后未定国花。牡丹和梅花,彼此还有一种文化意味上的分别。牡丹是大众化的,是普通大众欣赏品位的代表。相对于牡丹的群体欣赏口味,观赏梅花更多是一种个体的审美体验,因为它历来被更为敏感的知识分子所把持。但文化倾向同样都是以生命为主题。


自宋开始,梅花被文人赋予了理性、坚忍、独立的人格特质。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日本人引入中国文化的时候,也将梅花引入,作为皇家象征。奈良时代天皇的御所紫宸殿的庭院里,种植着右近的橘和左近的梅。这个梅就是中国产的。《万叶集》中咏梅歌有118首,咏樱歌只有42首,也让日本奈良时期的贵族们风流了一阵。但在仁明天皇时代(833-850)这个中国产的梅被日本产的樱所替代。梅花的傲霜斗雪的理性性格,是中国大陆文化千年传承而来,让尚未脱离巫术蒙昧的岛国民众去理解实在太难了。于是到了平安时代,樱花终于取代梅花的王位。


可以这么说

理解樱花之美要比理解梅花容易得多

对日本人来说更加适合

樱花成为日本象征

和《源氏物语》一样

都是日本本土文化自觉的过程

由此开始摆脱中华文化的母体

独立成章



成书于1300多年前的《日本书纪》里,有个不太引人注目的细节:天皇泛舟行乐,忽有一瓣樱花飘于杯中。天皇顿生花情,当场作诗。别小看这小小的细节,它实际上就为日后日本人赏樱定下了品位和基调。日本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感觉,终于发现了表述自己感觉的本土之物。


由于日本岛国多地震海啸火山灾难

民众时刻与死亡相伴

自认为是被诅咒之地

生与死都是须廖之间

因此任何文化都会被强调死亡这一面

这也被加入进菊文化的改造中


和樱花一样,菊文化在日本也与死亡关联,强调的是“宗教性”肃穆的另一面。自佛教传来日本之后,其象征花卉莲花逐渐被菊花代替,以延历寺为总本山的天台宗系统,和以大觉寺为总本山的真言宗系统,均以十六花瓣菊花为“寺纹”。作为佛花的菊花,逐渐成了葬礼法事的首要供花,佛坛、祭坛和坟前献花来源,主要也是菊花。日本的丧事,有亲友以花纳棺的习俗,将花置于枕边,因此叫做“枕花”,而枕花只能是一支,因此也叫“一本花”,绝大多数为白色菊花。


中国人把菊花作为葬礼专用花

似乎也是最近这几十年的事

估计是从日本回流的习俗



虽然中华文化与日本文化有其渊源

但中国文化以人生圆满展开

而日本文化却以死亡展开

日本人赏菊,是感受死亡的肃穆

而赏樱,是感受死亡的醉意和癫狂

中国人或许能理解菊花对日本人的含义

但永远不会懂日本人赏樱的悲伤


日本学者中野孝次在谈到樱花时这样写道:“每当我浮想起樱花,心中便会涌现一股忧郁的醉意,同时耳际似乎响起充满伤感的女声合唱:’春光明媚隅田川’,或听到‘春夜楼台樱花宴’的歌声,此时此刻,我会感到无限悲伤。”


醉意、悲伤,反衬在春光明媚和春夜楼台下,在日本学者眼中毫无违和感。日本人是用形式化和象征性来描述观点,樱花林就是用以描述死亡的场景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樱花的盛开与凋谢,用人的理性难以探究难以穷尽,因为它充满了非理性的神秘与混沌,而恰恰是这个神秘与混沌,隐藏了人的不可思议性和人性的不可测性。


中国人的清明节

日本人的樱花季

在同一个阴雨绵绵的祭祀季节

实际上是同一种心情不同的表达

只是中国人祭拜祖先慎终追远

重点还是落在“生”者


“樱花马上就要开了。”男子说。


“你和樱花有约吗?”女子问。


“樱花开了,俺必须去看看才行。”


“什么意思?”


“俺必须去樱花林下看看。”


“我说了,你为啥非要去看看不可呢?”


“因为花开了。”


“花开了又怎样?”


“花下冷风嗖嗖。”


“花下?”


“花下无尽无涯。”


“花下?”


男子再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觉得一阵心烦意乱。

           (坂口安吾《盛开的樱花树下》)






是不是日本人一直处于死亡威胁中

于是在文化中特别需要一个美丽的死亡?


日本人新学期的开学是4月1日

据说是为了新同学能在樱花树下集合

在入学第一课就要告诉他们

一切青春的美好与一切相思的无助都是表象

这样的入学教育是否有些残忍?


或许也如同中国文化

落英缤纷四季轮回

飘落意味新生

这种对生的信心和坚持

在困顿惨淡中坚忍前行的能力

也是日本人始料不及的

面对一个破败落后的中国

打了八年,结果还是输


芳菲落尽,归于死寂

芳菲落尽,生生不息

清明节,做此文,以为记。




在家看不一样的历史

出门去装不一样的逼

所有知识皆为历史

所有科学皆为数学

所有判断皆为统计

微信号xinjingluopan

明天直播主题:上海租界往事

在直播间,总有人问老罗是不是历史老师?

你们家历史老师这么能说故事吗?

老罗是一个近20年的地产人,你们难道不觉得我一直在说城市发展啊、土地制度啊、建筑、地产金融这些吗?

还不相信?好吧,先推荐下面这款app吧,老罗工作中一直用到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