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悉尼感受宗教的力量

 街心舞苑 2017-04-04



海德公园


  11月16日我们步行穿过绿草如茵的海德公园到皇家植物园,意料之外看见一座规模宏大的教堂,而且还可以进去参观。进去之后才知道这是大名鼎鼎的已经有190多年历史的圣玛丽大教堂 (St.Marys Cathedral)。

圣玛丽大教堂的外部气势恢宏,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秉承了欧洲中世纪大教堂的建筑遗风。哥特式建筑是从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其特点是高耸入云的尖顶以及窗户上的巨大的色彩斑斓的玻璃画。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圣玛丽大教堂


   进入教堂,庄严肃穆的气氛感染着我们,没有嬉笑,没有喧闹,虔诚的人们有的坐在座位上,有的跪在座位前面的矮凳上祈祷着。圣坛上有一些穿着宽大白袍的人,不知道他们是神父还是牧师,这些人和几个人交谈,照相,这几个人结束了,旁边等候的人再上去,和这些神父或牧师重复同样的事情,一切都是在低声细语中进行。看完这些虔诚的人们,开始仔细观赏教堂内的装饰。教堂纵深很长,似乎有无穷的秘密掩藏其中,巨大的窗户上那些色彩斑斓的玻璃画是和耶稣有关的故事,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暖暖的照进来,给整个教堂增加了一笔亮色。精美的雕刻随处可见。教堂的后部有一座小巧的楼梯,盘旋而上就到了第二层楼。二楼又有精美的雕刻和玻璃画窗户,当然这精致的楼梯肯定不是普通人可以上的。




圣玛丽大教堂


我不信教,很难想象宗教的力量。17号英子又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谈到了她对宗教的感受,我才了解了一点儿皮毛。

她初到悉尼时,在异国他乡,思乡心切,苦闷之情经常伴随着她。有一天路过一家教会,带着好奇心她走了进去,没想到教会的人热情地接纳了她,很多素不相识的人给了她莫大的帮助,使她接触到了一个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氛围。教会里的人真诚善良,无私奉献,而且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无人胁迫。后来她也参加了教会,结识了很多朋友,每周去参加教会的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时参加编织小组,把织好的毛衣送到非洲的灾区,有时到朋友家聚餐,每人做一个菜,主人也做一个,这样就品尝到很多国家的美食。教会里的人还经常自愿给非洲的灾区捐款,而且还播放教会的人去灾区送钱、送物的视频,捐款去向完全透明。在这种环境的感染下,她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苦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快乐,无疑这是她在海外生活的一笔重要财富!


悉尼街边教堂


      教会里有一位旅澳的瑞典朋友的外祖父母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在中国传教,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后,这些传教士的命运非常坎坷,经历了九死一生后回到瑞典。这位朋友的母亲晚年根据他们的亲生经历写了一本自传体小说《客旅》。看完这本书后,我对传教士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逆转,因为从儿时起在我看过的书里,对传教士的描写基本上是负面的,而《客旅》却彻底颠覆了我对传教士的认识。书中的主人公家境优越,生活富足,但是二十多岁时却自愿接受神的召唤不远万里费尽周折来到中国的云南省传教,(他们称送福音)。在偏僻的山村他们和当地人学习汉语,每当赶集时,他们就到集市上宣教,和当地的村民相处的非常融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作者和家人还到云南拜访他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见到仍然健在的当年的村民,这些村民还和他们一起吟唱六、七十年前他们教给村民的歌。



悉尼情人港


    看完《客旅》之后,我感到宗教并不是想象的那么不堪,它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要能真正地教人向善,对社会有益,那么就值得去相信。

记得去西藏旅游时,导游说过一句话,宗教是一种信仰,你可以没有信仰,但是不能没有修养!



悉尼街景


《 感谢阅读  欢迎分享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