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方法降解亚硝酸盐,健康持久不反弹

 金惠养殖 2017-04-04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养殖方式的进步在大幅度提高产量, 推动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同时,对自身所依赖的水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在这种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生产中,往往会因为投入过量饵料,导致高蛋白残饵和高含氮排泄物不断沉积于池底,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积累,对动物有很大的毒性作用。


一、亚硝酸盐的产生途径

1、亚硝酸盐是细菌硝化作用和生态系统中脱氮作用过程的中间产物,如图:

图1 水环境中亚硝酸盐的产生途径

2、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向养殖水体中投入过量饵料导致高蛋白残饵和高含氮排泄物不断沉积于池底,并被水中的微生物分解为含氮物,而分解亚硝酸的硝化菌产生速度很慢,因此造成养殖水体中氨态氮和亚硝态氮等有害物质的累积。

3、一些化肥、农药及抗生素的使用,以及生活污水、工业废物排放进入养殖水域,都会造成影响水中亚硝酸盐的产生。一般认为,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以氮计)低于0.1 mg/L,对鱼类不会造成损害;含量达到0.1~0.5 mg/L时,就会产生中毒症状。

4、在高密度养殖过程中,容易导致水中溶氧量不足,即使还存在一定量的硝化细菌,其硝化作用也会减弱。因此平时应做好勤开增氧机、定期泼洒化学增氧剂、注入新水等工作,使池水有充足的溶解氧,促进亚硝酸盐转化为无毒的硝酸盐。

二、亚硝酸盐的致毒机理
1、亚硝酸盐对鱼类的致毒机理,国内外以开展了很多的研究,他们一致认为亚硝酸盐对鱼类的毒性作用,主要是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Fe2+)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Fe3+),从而阻碍了血液的载氧能力,导致鱼类缺氧窒息而死。

2、淡水鱼主要通过腮吸收,亚硝酸盐通过占据腮上氯化物的竞争吸收位点,跨过腮膜屏障,在血液中积累,也就造成了血液中亚铁血红蛋白(Fe2+)被氧化的过程。

3、亚硝酸盐还会影响鱼、虾、蛙等动物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溶菌酶的活力、脾细胞呼吸爆发力,从而降低养殖动物的免疫能力。

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定时对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进行检测,必要时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缓解亚硝酸盐的毒性作用,才能防止养殖对象大面积死亡,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传统亚硝酸盐治理办法
1、物理方法
采用拥有超强的亚硝酸盐结合能力和金属络合能力的絮凝剂、多分子表面吸附剂,有效络合吸附有毒有害物质,达到快速降解亚硝酸盐的目的。

2、生物方法
光合细菌是在养殖水处理当中应用较成功的微生物之一,我国近年来也将其应用于集约化水产养殖中并取得大量成果。施用大量光合菌可分解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消除污染物,维持养殖系统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在改善水质和水体环境的同时还将有害物质转化成藻类所需的营养元素,达到变废为宝和改良水质的目的。

3、化学方法
强氧化剂释放大量的原子氧和多种氧化能力极强的活性基团,可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以达到快速改良底质和水质的目的。该方法优越之处在于反应速度快、成本低。

四、降亚硝酸盐新思路:生态方法
以上三种方法在实际生产中都有广泛应用,各公司都有相应的产品,但实际效果却并不太理想,经常出现有的地方使用效果好,有的地方效果不好的情况。

我们通过研究和实践认为:不能寄希望于某种特别菌种来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生物絮团技术和池塘设备,补充养分,增加氧气,通过平衡物质达到平衡生态环境的目的。亚硝酸盐的积累是个缓慢的过程,那么清除亚硝酸盐也要有一定的时间,为了追求快速降解亚硝酸盐而采用一些极端措施不但不会降低亚硝酸盐,还会破坏池塘原有生态环境,对养殖造成更大的威胁。

亚硝酸盐问题必须通过生态方法解决,通过培育池塘“浮游生物+生物絮团+滤食性鱼类”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链,促进池塘物质和能量流动,使过剩的氮在浮游生物和生物菌团的作用下流转成滤食性鱼类的蛋白质,既能快速降解又能从根本上消除亚硝酸盐,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养殖方式的进步在大幅度提高产量, 推动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同时,对自身所依赖的水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在这种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生产中,往往会因为投入过量饵料,导致高蛋白残饵和高含氮排泄物不断沉积于池底,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积累,对动物有很大的毒性作用。


一、亚硝酸盐的产生途径

1、亚硝酸盐是细菌硝化作用和生态系统中脱氮作用过程的中间产物,如图:

图1 水环境中亚硝酸盐的产生途径

2、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向养殖水体中投入过量饵料导致高蛋白残饵和高含氮排泄物不断沉积于池底,并被水中的微生物分解为含氮物,而分解亚硝酸的硝化菌产生速度很慢,因此造成养殖水体中氨态氮和亚硝态氮等有害物质的累积。

3、一些化肥、农药及抗生素的使用,以及生活污水、工业废物排放进入养殖水域,都会造成影响水中亚硝酸盐的产生。一般认为,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以氮计)低于0.1 mg/L,对鱼类不会造成损害;含量达到0.1~0.5 mg/L时,就会产生中毒症状。

4、在高密度养殖过程中,容易导致水中溶氧量不足,即使还存在一定量的硝化细菌,其硝化作用也会减弱。因此平时应做好勤开增氧机、定期泼洒化学增氧剂、注入新水等工作,使池水有充足的溶解氧,促进亚硝酸盐转化为无毒的硝酸盐。

二、亚硝酸盐的致毒机理
1、亚硝酸盐对鱼类的致毒机理,国内外以开展了很多的研究,他们一致认为亚硝酸盐对鱼类的毒性作用,主要是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Fe2+)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Fe3+),从而阻碍了血液的载氧能力,导致鱼类缺氧窒息而死。

2、淡水鱼主要通过腮吸收,亚硝酸盐通过占据腮上氯化物的竞争吸收位点,跨过腮膜屏障,在血液中积累,也就造成了血液中亚铁血红蛋白(Fe2+)被氧化的过程。

3、亚硝酸盐还会影响鱼、虾、蛙等动物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溶菌酶的活力、脾细胞呼吸爆发力,从而降低养殖动物的免疫能力。

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定时对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进行检测,必要时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缓解亚硝酸盐的毒性作用,才能防止养殖对象大面积死亡,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传统亚硝酸盐治理办法
1、物理方法
采用拥有超强的亚硝酸盐结合能力和金属络合能力的絮凝剂、多分子表面吸附剂,有效络合吸附有毒有害物质,达到快速降解亚硝酸盐的目的。

2、生物方法
光合细菌是在养殖水处理当中应用较成功的微生物之一,我国近年来也将其应用于集约化水产养殖中并取得大量成果。施用大量光合菌可分解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消除污染物,维持养殖系统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在改善水质和水体环境的同时还将有害物质转化成藻类所需的营养元素,达到变废为宝和改良水质的目的。

3、化学方法
强氧化剂释放大量的原子氧和多种氧化能力极强的活性基团,可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以达到快速改良底质和水质的目的。该方法优越之处在于反应速度快、成本低。

四、降亚硝酸盐新思路:生态方法
以上三种方法在实际生产中都有广泛应用,各公司都有相应的产品,但实际效果却并不太理想,经常出现有的地方使用效果好,有的地方效果不好的情况。

我们通过研究和实践认为:不能寄希望于某种特别菌种来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生物絮团技术和池塘设备,补充养分,增加氧气,通过平衡物质达到平衡生态环境的目的。亚硝酸盐的积累是个缓慢的过程,那么清除亚硝酸盐也要有一定的时间,为了追求快速降解亚硝酸盐而采用一些极端措施不但不会降低亚硝酸盐,还会破坏池塘原有生态环境,对养殖造成更大的威胁。

亚硝酸盐问题必须通过生态方法解决,通过培育池塘“浮游生物+生物絮团+滤食性鱼类”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链,促进池塘物质和能量流动,使过剩的氮在浮游生物和生物菌团的作用下流转成滤食性鱼类的蛋白质,既能快速降解又能从根本上消除亚硝酸盐,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来源:武汉华牧集团水产事业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