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 邓石如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lj0279 2017-04-04
神州国光2017-03-30阅读原文

极专深以明志

此类印风为邓派白文代表面目,兼有强烈的书写性与金石气息,洋溢着浓郁的画意。

在明清篆刻中,这些个性鲜明的艺术个体,都是足堪学习继承的典范,然而总也不免有让人诟病之处。比如邓石如的书法和篆刻,虽说名垂书史,开一代风气,印从书出的理念更是影响至今,然而其作品也有趋于近俗、程式化的弊端,这一类大师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俗中见雅,我们所要学习的地方,在于他们继承经典、勇于探索的精神。

很多时候,对于一件篆刻作品,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篆法多好、章法多好或是刀法如何地好,最终令人引起共鸣的,终是他给你的一种审美感受,还有你对作者的认识程度。

我喜欢这枚印章,是从喜欢印文内容开始的,“淫读古文,甘闻异言”,语出王充《论衡》,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沉浸于前人经典,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看法和言论。这种精神和状态才是需要学习的,我相信邓石如也一定首先是喜欢这个内容,继而把它书刻出来,以述心声的。看着这枚印章,仿佛与古人的学习、创作状态找到了契合点,正所谓“意与古会”。

朋友们在一起总是喜欢争论创新与传统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永远争论不休的话题。以形而下的学习看,两者皆无不可,而实质根本仍是传承,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关键在于传承的深度与广度。仅以传统艺术、特别是书印艺术来说,我们这个时代,无论基本功或是整体审美高度,绝不能出古人范围之外。即使像邓石如这样的一代宗师,他篆刻的各种面目,其实也都可以从秦汉印中觅得踪迹,他“印从书出”的理念,其实只是一切篆刻创作的基本前提,秦汉人作印,何尝不是先书后刻呢,关键在于其书有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和达到一定的审美高度。所以我们可以把邓石如的创格看作是传承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不需要考虑是否创新,要担心的只是不够深入,创新只是水到渠成的表象,刻意的创新最多只能是现代艺术,恐怕终将是徒劳。现在很多用西方美术观念植入书法篆刻的探索,恐怕前人是不屑一为的。

有人说,笔墨当随时代,这一点我认为存在的方式各种各样,无可无不可,问题在于,这个时代怎么样。真正经典的作品,她不会受时代的束缚,真正的艺术家,也不会随时代俯仰,况且,“随时代”这个特性,也不必刻意为之,谁也逃不出所处的时代。现在我们把明清流派印章和秦汉印章看作是印章史上的两座高峰,其实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色彩不同,如果从学习方法和创作理念来看,他们是一脉相承的,究其本源,创作个体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刻意为之也是一种存在方式,但不是我要走的路,此生甘于沉浸于古人,努力追求他们的状态和一颗安静的心,最终能到什么地方,那不是我要考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