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 看 过《阿凡达》的人一定会清楚地记得里面潘多拉星球上奇幻的悬浮山,山上有奇鸟异兽,幻如仙界。实际上,悬浮山的原型是张家界的乾坤柱,经过剧组后期的处理,才成为了荧幕上奇幻的悬浮山。 (悬浮山) (张家界乾坤柱) 其顶部植被郁郁葱葱,峰体造型奇特,垂直节理切割明显,仿若刀劈斧削般巍巍屹立于张家界,有顶天立地之势,故名为“乾坤柱”。 成因:风化作用使岩石化解、碎裂,以及水蚀作用使其沿裂面附和崩塌,故而形成拔地而起的孤立石柱。 而张家界奇峰众多、怪石无数,极其富于地质魅力。张家界地处云贵高原隆起与洞庭湖沉降区结合部,介于东经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纬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间。 张家界地层复杂多样,造化了当地的特色景观。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世界罕见。城市地势西北高,沿澧水向东南倾斜。在市域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来不及将河流拓宽,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窜成线形,两壁陡峻,滩多水急。张家界市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这种河谷地貌。 张家界地质公园分布区内出露泥盆纪(距今3.5亿~4亿年)厚层石英砂岩,由于岩层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受后期地壳运动抬升,重力崩塌及雨水冲刷等内外地质动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在园区内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其中高度超过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岩竟高达 350米,石峰形态各异,优美壮观,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砂岩峰林地貌,有重大科学价值。 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是在晚第三纪以来漫 长的地史时间,由于地壳缓慢的产歇性抬升,经受流水长期侵蚀切割的结果。 砂岩峰林地貌形成演化历史 孕育期 4亿年前沉积石英砂岩,2.5亿年前沉积形成石灰岩。至2亿年前的中三叠世晚期,本区地壳全面上升成为陆地。65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形成区内海拔1000-1200m(天子山一期)及海拔800m(天子山二期)两级剥夷面。 幼年期 由于地壳间歇抬升,石英砂岩的盖层岩石被剥蚀掉。流水沿几组节理下切,形成以索溪为轴的水网,将古剥夷面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初始方山及条状山脊,其边缘沿节理切削成岩柱的雏形。 壮年期 区域性掀斜抬升作用导致侵蚀基准面进一步下降,河流深切及向源侵蚀交替进行,水网密度增大,使初始方山台寨,岩柱进一步增高,并且由于沿垂直节理出现边坡式重力崩塌,进而塑造出各种分离兀突的砂岩峰林地貌。 晚年期 壮年期后,地壳处于稳定状态,砂岩峰林使地区继续出现崩塌,河谷更加开阔。由于侵蚀基准面较稳定,河流以侧蚀作用及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岩峰、岩柱高度逐渐被剥低,体积变小,个体数量变稀。本区索溪峪一带及河流下游地段的一些地貌景观,就属于晚年期。 公园内另一富有特色的地貌是岩溶洞穴地貌。地貌形态有漏斗、洼地、溶丘、石芽、石林、穿洞、溶洞、伏流、暗河等。溶洞以黄龙洞为典型,洞内景观引人入胜,洞穴迷宫、卷曲状钟乳石、鹅色彩绚丽晶莹剔透、形态各异、精妙绝伦的滴水石,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石幔、石帘、石花等。 喀斯特地貌也称岩溶地貌,是张家界地貌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约占全市面积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种类,不论地表、地干,其堆积物均 发育齐全,是我国湘西北喀斯特地形发育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岩溶洞穴地貌的形成条件: (一)二迭系和三迭系厚层灰层,是溶洞形成的物质基础。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中最典型的黄龙洞与九天洞,均发育于二迭系-三迭系石灰岩中,该套地层连续沉积,厚度巨大,产状平缓,其间夹有若干层抗化学侵蚀能力较强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粉砂岩等,有利于岩溶洞穴多层结构的形成。(二)地台型共轭垂直节理,为洞穴的形成开辟了道路。由于共轭垂直节理发育,渗入地下的酸性水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将裂隙、节理两侧的灰岩缓慢溶蚀。正是这种“蚂蚁啃骨头”的作用,顽强地在灰岩中开凿出迂回曲折的洞穴地貌。(三)地壳的间歇性抬升,形成了溶洞的多层式结构。无论是黄龙洞还是观音洞,都呈现多层式结构。黄龙洞的“四层”特点,标志着自晚第三纪以来,至今经历了四次明显的地壳间歇性上升运动。 那么张家界的“界”是什么意思呢?“界”在市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领属界限,一是指高山。清代道光版《永定县志》载:“无事溪发源于张家界。”民国版《慈利县志》载:“索溪上源于张家界。”此处张家界,指的是今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一带。张家界之名,最早见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张氏族谱》序言。序言的作者叫张再昌,是永定卫大庸所指挥使张万聪的第6代孙。明弘治年间(1488-1506年),朝廷见张万聪镇守有功,将今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一带“山林之地”作为封地赏赐给他。他于是举家上山守业经营。明崇祯三年(1630年),张万聪的第6代孙张再弘被赐团官,且设衙署于此。这一带成为张氏世袭领地,被叫成了“张家界”。截止到20世纪末,张氏子孙在此已历17代,人口近千人。另一种说法是:相传西汉留侯张良当年在此隐居,终老后葬在水绕四门,因此很早的时候这里就叫张家界了。 南大地科 图文/学科部 编辑/张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