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306】 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四大病(2): 借助粗糙的比喻类比来比附论点

 祥语文 2017-04-05

借助简单的事实枚举来印证论点

借助粗糙的类比比喻来比附论点

借用炫目的修辞技巧来夸饰论点

借用煽情的情感技巧来渲染论点

——这是学生说理中常犯的“四大病”




题目——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过的,父母的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离巢之前也会减肥:控制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俯卧撑)。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雨燕减肥”引发的思考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题记


也许大家都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蝴蝶出生之前一直呆在一个茧中,蝴蝶苏醒之后,必须奋力将这个茧冲破,这样才能成为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假如在蝴蝶破茧而出的时候,被一个路人看见了,他不忍看蝴蝶这样艰难,他便将茧弄破,让蝴蝶更好地爬出来,可没有想到这只蝴蝶再也飞不起来了。原来蝴蝶破茧是为了其双翼充血而更加有力,是为其日后能够飞舞做准备的。而那个人破坏了这个规律,让这只蝴蝶没有经过努力就破了茧,从而也就失去了飞翔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蝴蝶的破茧与雨燕展翅飞翔之前的减肥一样,都是为了自己日后的飞翔而经受磨难的考验。只有经受住了这些磨难的考验,优胜劣汰,才能够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至理名言被“明末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推崇为自己的座右铭,每当他自己在经历磨难和困难的时候,总会念叨着这几句话,鼓励自己,也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他战胜了困难和磨难,成为“明末四大才子”之一,留芳千古,成为千百读书人的榜样。


上天是公平的,它自有它的规律,它不会让任何人太轻易地获得。所以人们不要对自己的境遇有什么抱怨,因为如果你现在正在接受着磨难,那么恭喜你,只要你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


作为一名复读生,今天的自己又一次坐在高考的考场之中,去年的今天的场景依旧深印在自己的脑海之中,无法释怀,去年的失败,铭记在心。经过这一年的努力,自己也比过去更加成熟,现在的我并不认为这过去的一年是上天对我的不公,相反,那是对我的检测,检测我是否能够通过它对我的考验。而这一次的高考,是它对我的又一次考验吧!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向前飞,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总有一天,我会拥有我的天。”




点评——

这篇作文的构思基于一个简单的类比:雨燕减肥,才能飞翔;人“减肥”,才能远行。雨燕减肥,是为了减少累赘,增长力量,“身轻如燕”才能翱翔蓝天;那么人呢?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减肥”与“翱翔”。文章将“减肥”理解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就是人生的磨难;将“翱翔”理解为经受磨难后的“流芳千古”,也就是成功吧。将“减肥”与“翱翔”的关系,理解为只有经历了人生磨难,才能获得人生成功。也就是说,将“人生的磨难”作为“人生的成功”的必要条件。


如果“雨燕减肥”是一种真实的生理现象,那么,这也是动物生长的不能,“减肥”并不具有“经受磨难”的内涵。将这一动物现象比附为“苦难哲学”,显然这是我们的一种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现有了“苦难哲学”,再去硬套“雨燕减肥”。如果非要做个比附,我倒更愿意将其比附为“为了自由翱翔,我们必须减少负重”,所谓“轻装上阵”的意思吧。当然,这依然是一个粗糙的比附。


中国人喜欢将磨难和挫折作为“凤凰涅槃”的前提,这个观念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人,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其《报任安书》中那段回肠荡气的话代表了这一心理:“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但实际上,这种苦难哲学是不靠谱的。无论在事实上,还是从逻辑上,我们都很难证明苦难与成功有什么必然关系。关于这一点,不妨参考著名杂文家狄马的《荒谬的苦难哲学》一文。



我们常常喜欢拿自然界的某些现象比喻人类社会的类似现象,并简单将自然界的结论移植到人类社会。这样的思维方式隐藏着认知的误区与危险。世界上的各种现象,从低级到高级包括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每一种运动都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彼此不能简单代替。这些特殊规律一旦跨过界限,得出的结论就可能是荒谬的。在学生习作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貌似正确的表达:


“乌鸦尚且知道反哺,人类难道还不能孝敬自己的父母?”

“大象尚且知道掩埋同类的尸体,人类为什么就不能处理好自己制造的垃圾?”

“高山尚且知道给人以回声,何况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呢?”

“蚂蚁尚且知道集体的力量可以毁灭百里大堤,人类为什么就不能团结起来搬山填海?”

“大海尚且能够海纳百川,人类为什么要那么狭隘和短视?”

…………


诸如此类的推理,写的人理直气壮,看的人也觉得颇有些道理,但错误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将自然现象简单移植到人类社会。其实,稍加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动物们奉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法则,那么人类社会中存在的类似现象是否就合理了?

据说螳螂为了育子,雄性甘愿成为雌性的美餐,人类是否也该效法此道?

大海容纳百川,也藏污纳垢,是不是我们也该不分青红皂白照单全收?

可见,这样的类比在逻辑上有多么荒谬!

就算是在社会现象之间,也不能简单的比附。有这样一类说法:

“明朝的海瑞尚且能够挺身而出,冒死谏言,难道今天党的干部还不如一个古代的士大夫吗?”

这是很别扭的。今天是民主社会,从法律上讲,谏言本身并不需要“冒死”,人人都有言论自由。如果今天的干部发表意见还要“冒死”,岂不是将这个时代与封建专制等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