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血寻梅,一个16岁少女之死 鲸语电影特刊 鲸语电影整体评分7.9分,经张Sir验证,放心观看 《踏血寻梅》电影海报 ▍两个边缘人物的自我毁灭
张Sir排出的2016年十佳电影里,《踏血寻梅》是其中一部颇具份量的电影,因为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贴近,太真实了。
《踏血寻梅》以真实的肢解凶杀案改编,以警察的视点讲一个人性的故事。片中主要的三个人物分别是内陆移民少女、失业货车司机及工作狂警察。
注意人物的背景。王佳梅从东莞搬来香港已两年。因没经济能力脱离妈妈与继父的家庭而辗转走上援交少女之路。
王佳梅与妈妈的关系 香港新移民家庭,而且还是离异再组合的家庭,想脱离家庭,过早辍学,向上流动的通道没有,堕入城市底层边缘,离期望远来越远,几近幻灭。
货车司机丁子聪,自小妈妈车祸过世,缺少父母关照,也在城市底层挣扎。因长相不佳,没有爱情的机会。他喜爱女性,但最恨人。他不想做人,也处在绝望的边缘。
两个边缘人物经历了自己的故事,通过援交走到了一起。他俩在MSN聊起来就像朋友,分享彼此的故事,说到了爱和恨,生和死。
佳梅说,活着会痛 援交当天,在交合的时候,王佳梅跟丁子聪说她想死。王佳梅信主,她说自杀的人是不能上堂的,所以请丁子聪帮忙。 丁子聪多多少少也处在厌世幻灭的状态中,他答应王佳梅的要求,捏着她的脖子,直至她断气为止。
之后,丁子聪碎尸灭迹。
两个大都市最底层的人物,就这样走到了人生的末端。
张Sir想到了凯叔的《离开拉斯维加斯》,不过角色性别调转过来了。 《离开拉斯维加斯》电影海报 凯叔饰演的贫困潦倒的编剧,终日借酒消愁,被公司开除后,郁郁不得志的他变卖了所有的家当,前去拉斯维加斯开始了他慢性自杀的计划。
在赌城,醉醺醺的他遇见了妓女莎拉。莎拉过着同样不幸的生活:被皮条客控制自由,屡次出逃不遂。本和莎拉共度了一夜,这夜他们互相倾诉,同是天涯沦落人。
最后凯叔饰演的编剧在醉酒中死去。
眼泪,无助的不甘 两部电影的故事核是一样的。可能不同的地方在于,文化背景和人物刻画。
也就是说,底层的边缘人物,尽管有不同的悲伤故事,但命运大抵一样。
离开拉斯维加斯是凯叔的经典之作 从故事上来看,《离开拉斯维加斯》也是平铺直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冲突。《踏血寻梅》也是借着巧妙的叙事手段,讲了两个悲伤的灵魂覆灭的故事。
不能揣测作者在向这部电影致敬,但因为拥有同样的故事核,既然有珠玉在前,本片也应当不会太差,获得香港金像奖,并不是没有来由。
张Sir向臧Sir问好 有朋友说,臧Sir这个人物的价值不大,如果抽掉他,也不影响剧情向前推进。 张Sir认同这个观点,但电影需要探案、悬疑的商业卖点,臧Sir主要起到这个作用。
由臧Sir串联起来的98年虐杀案,以及丁子聪一家的车祸,似与电影主题没有多大干系。
佳梅与亲生父亲似乎关系不错 但是,与《离开拉斯维加斯》不同的是,由于增加了臧Sir这个人物,仿佛是一道柔光照亮了这两个在黑暗中的灵魂。
而《离开拉斯维加斯》呢,我们看到那两个已破碎的人生,只是在黑暗中闷哼而已。
虽然都是没有希望,观影时,我们感受到的情绪是不一样的。
▍《踏血寻梅》胜在电影的叙事节奏,导演采取了纵向聚合叙事策略。
电影用段落式的方法,分为《寻梅》、《孤独的人》、《踏血》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前三个部分,分别以旁观者警察、受害者佳梅、施害者子聪的角度来看案件。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臧Sir破解了这个密码之后,他去打开了窗户。
佳梅的原生家庭也是悲催的 这是一个隐喻,表示风景与房间的链接关系,其实说的还是人。 能看见风景,就是有光亮,有光亮人心都不会被黑暗吞噬。这是佳梅所希望的,如同她唱的歌,但是,她只是一个娃娃,怎么能负荷社会和生活的重担呢?
电影的四个篇章,并不是独立的时空关系,而是互相交错。
都是好的,因为彼此都是同类人 王小波在说杜拉斯的小说《情人》时,用了纵向聚合这四个字来形容杜拉斯的叙事手法,把一个正常的时空打碎,纵向聚合关系组成的结构去抵制回溯叙事的常规性程序排列。 所以你会看到不同时期的佳梅,在不同的篇章里出现,时刻提醒我们,这一个生命就在我们无视中逝去了。
若不是这么一个戾气很重的故事,这样的叙事手法,其实是很诗意的。
▍电影弱在人物,臧Sir多余,丁子聪、佳梅及格
臧Sir才是寻找佳梅的那个人,他对佳梅的关心,超过了佳梅的妈妈。
这代表一种关怀,但关怀不能由臧Sir来付出。死去的王佳梅要与真实社会的大众进行交流,再由社会带给类似王佳梅、丁子聪之类的边缘人群更多的关照。
臧Sir的梦境,是恐怖之极 也就是说,臧Sir反复的出场,干涉了观众看电影的独立性。从剧情上来看,是需要一个调查案例的警察,但不需要臧Sir出场过多,介入过深。
也就是说抽掉臧Sir也不会影响剧情。在电影的叙事气息和框架内,带出王佳梅和丁子聪的过往和经历,是没有问题的。
他在看98年案件幸存的女孩,回到了主流社会 臧Sir与前妻的支线,倒是可以浓墨去叙述的,因为电影主题指向的是家庭伦理、社会责任缺失的现实困境。
可以在臧Sir与前妻的关系中,设置这样的事件,来丰富电影的主题。
作为边缘人群的丁子聪 因为王佳梅和丁子聪这两个边缘人物,首先是概念设置在前,在完成人物小传和轨迹时,是显得有些单薄的。
说到人物的背景,张Sir想重点说说边缘性人格障碍,这是一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心理障碍,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心理障碍,也可以说是一种最难治疗的心理障碍。
孤独的人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情绪是极不稳定的,非常缺少安全感和恒定性,也导致和别人的关系忽冷忽热,总是在最好和最坏两个极端跳跃,所以,难以和别人形成持久、稳固的人际关系。
以下几点,大部分出现在丁子聪及王佳梅身上,特别是第七点。 1、自卑,极度自卑,自怜。 3、比任何人都渴望亲密关系但无法拥有。 4、社交障碍,话少。 6、童年阴影挥之不去。 7、自残和反复的自杀念头。 边缘性人格障碍人群,往往是最先被遗忘的那群人
再学习的能力,回到主流社会的机会。 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心智系统过早地投入到了这个社会,被生活的洪流所席卷。主要的责任在他们的原生家庭,但原生家庭都是底层边缘的状态,那么问题就出在这个社会体制。
98案幸存的小女孩,在结尾的时候出现了 这样一来,这就是一个令人遗憾的问题了。比如说如果体制有问题,就该有一些民间NGO出来分担,但目前NGO组织生存都是问题。 NGO生存举步维艰
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丁子聪在掐死王佳梅的时候,恐怕是以一个帮助者的身份存在着。两个边缘人物的交互,实际上是不同的心路历程。只能说是同病相怜。
丁子聪着带着悲悯的复杂心态掐死了王佳梅,佳梅说自杀的人是不能上天国的,丁子聪算是她一个救赎者。 两个幻灭的边缘人物走到了一起,在幻灭中迷失自我。可能在臧Sir眼中无法理解,所以他一直在寻找丁子聪的动机。 但,哪里有什么动机,不过是两个幻灭的人物的自我完成罢了。
惊心动魄的自我毁灭 陈丽云在片中饰演丁子聪的邻居阿婆,她也曾在《天水围的日与夜》里,饰演梁欢,她的女儿过世后,她试图与女婿保持亲情关系,但女婿却想摆脱这段羁绊。
在本片中,她也是一个人。
她甚至代入到与丁子聪的良好的房东与租房的关系里,试图包庇丁子聪。她良好的关系中,就只有丁子聪这个租客了。
陈丽云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 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代,底层社会边缘人群的生活在逐步走向艰难:收入减少、福利缩水、失业增加、年轻人实现个人理想的机会如风中残烛般飘曳渺茫。
年轻的心智没有完成,就匆匆走向社会的丛林,社会NGO组织的缺失,这些边缘人物用青春和生命在黑暗中发出微弱的光芒,转瞬即逝。
▍原子化的社会,是将王佳梅们推向边缘的推手
电影也一直在追问,16岁的王佳梅为什么想死?它具有侦探、悬疑等商业类型片的“卖相”,但内核不是破案,而是追问一个16岁的妙龄少女死亡的原因。
臧Sir喜欢在案场拍照,作为见证 但张Sir认为,以上只是结果,背后的原因更加深刻,更具普适性。在此之前,有许多的案例和社会现象在揭示。
日本著名导演小津二郎的《东京物语》,讲的就是在现代大都市中族群和人际关系的原子化,荒漠化,疏离感。
《东京物语》剧照 东亚共处于儒家文化圈中,讲究父子纲常、血缘伦理,日本又有聚族而居的传统,历来将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视为不容推脱的义务。
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孝道受到冲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日本传统家庭分崩离析的开始。 子女为了谋求发展,纷纷离开尾道、前往东京,即脱离原有的小的传统家庭,融入到现代化大都市中去。
在消费时代的边缘人士的生存成本很高 融入完成之后,这种隔阂和疏离就随之而来。 当父母远道而来,他们已将其视作自己生活的入侵者,只是尽着道德上的义务,潜意识里全是避免额外麻烦、维持既定秩序这套逻辑,尽孝一事只好位居其次。 另外一部电影《被遗忘的新娘》也是展现了一个家庭、人际关系普遍缺失的社会。新娘因为没有多少亲戚,不得不去找社会上的陌生人来充当家人,让婚礼得以进行下去。
《被遗忘的新娘》电影海报 故事进行到最后,新娘被抛弃,也和父母不再联系,她成了一个被众人遗忘的新娘。
同样故事背景发生在香港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其故事原型就是,在公共屋邨有不少由中国大陆来港的新移民居住,由于未能适应新环境以及社区支援不足,曾发生过几起令大众关注的伦常不幸事件。 《天水围的日与夜》剧照
同样,《天水围的日与夜》诞生的起因,也是由不幸的社会伦常事件所促成的。这是我们导演的叙事策略吗?还是我们文化倾覆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贵州和云南的自杀少年们,甚至包括富士康的13连跳,也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的普遍案例。
独处的王佳梅 有人说《踏血寻梅》不具备普遍性,只是香港的孤例,没有展现全面的香港。张Sir认为,《踏血寻梅》展现的不单单是香港,恐怕是整个中国的残酷现实。
普遍的,中国的社会呈现出一种原子化,沙化的状态。原子化,就是彼此的关联不强,疏离感,淡漠。
用理论来说,就是我们整体陷入了“囚徒困境”。
▍王佳梅是“囚徒困境”的牺牲品
《蝙蝠侠黑暗骑士》小丑把平民和一群囚犯分别装在了两艘游轮上,然后告诉他们12点前做出决定,是否按下可以引爆对面那艘船的引爆器,并且说只要一个爆炸,另外一个就不会爆。
《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小丑是一个伟大的角色 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模型。
为什么现在很多互联网产品,一言不和就说链接,社交,互动?按老话说,缺啥补啥。我们现在没有有效的链接和社交,所以我们靠手机来解决。
但,令人讽刺的时,最远的距离是我看你玩手机,最最远的是,我们面对面坐着玩手机。
这不是一个玩笑,这是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所不可逆的深刻现实。很多从小在农村生活的同学就知道,小时候,天亮出门,天黑回家,家长也不着急。
与爸爸沟通的四个字 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宗族、村落的熟人社会里。现在我们新经济的人才不停地说社群,产品社群,社群思维。
不好意思,我们已没有社群了。这是原子化的结果。
华人社会以往传统的儒家文化被破坏,联系彼此的纽带没有了,所以沙化有了可能。 城市化打破了以往的社会伦理结构,在新的城市里又没有建立起联系,进一步沙化。 如同《天水围的白与夜》所说的那样,缺少社区支援,也就是所谓的民间NGO组织缺少,也是加速沙化的主要原因。
王佳梅被渣男羞辱 王佳梅是一个新型移民家庭里的孩子,融入的问题更为突出。
说起NGO,在中国很少。面对由城市化带来的新型城市而言,需要大量的,微小的社会NGO组织来链接市民,让他们有共同感,找到心灵的慰籍。
被骗炮的佳炮,抱着不切实际的希望 但是国为中国特珠的政治原因,没有大量的NGO组织。在电影《踏血寻梅》中,唯的一个社工在与王佳梅沟通时,又是无效的沟通。
王佳梅问社工,她的同学为什么会割腕。社工说,很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的。这是一个隐喻。 王佳梅与亲生父亲说的就是:曼联输了。你可以说这一句话里有温情,可是他们有效的沟通了吗?
这是佳梅想成为的人 王佳梅与妈妈的关系恶劣,导致她直接辍学。 与同学的关系,就是将她卷入了援交团体。 与嫖客的关系,让她陷入无望的情感中。 与工作的关系,她技无所长,只能做低端的工作。
这些关系,让王佳梅陷入倦怠,无望,乃至幻灭。
援交中的佳梅,碰到一个渣男 开头唱的歌《娃娃看天下》,在结尾的时候也唱了。是娃娃看天下,实际上娃娃的心智远未成熟。 16岁的王佳梅,她应该在学校为她的心智充值,但她却早早的跑了出来,被天下的洪流席卷,从自我放逐,直到自我放弃。 一个16岁的妙龄生命以这样惨烈的方式逝去,令人扼腕。
还是四个字 除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伦理关系的变化之外,香港,以及大陆的超大型城市,收入的差距拉开,贫富分化,福利保障制度不完善,会造就更多的类似王佳梅和丁子聪这样的边缘人士,常伦不幸的悲剧会继续上演。
互动:电影你看了吗?对于王佳梅的死,请分享你的看法。 ![]() 欢迎约稿:电影剧本 定制剧本 剧本诊断 故事板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