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张先写作此词时,已是八十六岁高龄。与一整天寒食活动中欢快热闹、青年男女活力十足参与竞戏、并彼此留情的蓬勃生机相比,86岁的老诗人在月夜中又多了一丝了悟色相的释然,反复低吟,更觉余味不尽。 张梅析典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 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 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 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 无数杨花过无影。 【赏析】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约为清明节前一二日。据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历经险阻艰难,辅佐重耳回国,后隐于山中,不愿领赏。重耳做了晋文公以后,烧山想逼他出来接受自己的谢意与封赏,未曾想介子推抱树烧死,终未出山。晋文公追悔莫及,为纪念介子推,在其忌日禁火煮食,后人称为寒食节。今年的寒食节在前天,4月3号,正是清明前一日。
古代寒食节需要禁火三日,只吃冷食,但可以饮酒。因与清明节气连接,在后世的发展中,寒食节的风俗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竞舟、秋千、蹴鞠、牵钩(拔河)、斗鸡等内容。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1075)年,描写了吴兴(江苏湖州)地区寒食节时的热闹场景。 “龙头舴艋吴儿竞。”龙头舴艋,饰有龙头、形似蚱蜢的细长形的船,其船轻利敏捷。宋代湖州地区的寒食、清明有赛龙舟的习俗,周密《武林旧事》也记载了寒食西湖赛船的情景:“龙舟十余,彩旗迭鼓,交午曼衍,粲如织锦。……京尹为立赏格,竞渡争标,内珰贵客,赏犒无算。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地。”此句即写吴中健儿驾驰龙舟,在水面飞驶竞渡的情景,则夹岸游人的欢呼之响,箫鼓之盛,自可想见。 “笋柱秋千游女并。”笋柱:竹。两个女子站在以竹搭制的秋千踏板上互相配合,用力悠荡,起落嬉游。起句写男儿竞龙舟作乐,此句写游女荡秋千为戏。秋千,即鞦韆,相传为春秋齐桓公时从山戎引入。在高树或高架上悬挂皮绳或彩绳,下拴横板,人在板上或坐或站,手扶绳索,前后悠荡作乐。《武林旧事》里经常提到“蹴秋千”,即指人直立于秋千踏板上悠荡做戏。此处写“游女并”,前注家多简单指两位女子共乘一架秋千。细细寻绎,因她们都需紧握两侧绳索来保持平衡,故可推想她们应面对面站立于踏板之上,四足间错,互相交替用力使秋千荡起来。是日游人如织,应有许多女子在旁等候荡秋千,因此这种双方配合用力、越荡越高的秋千也成为一种有些竞技色彩的女子游戏,大概是荡得越高越稳,越能博得喝彩欢声。秋千,多个版本为“鞦韆”。“龙头舴艋”写船尖形利,“笋柱鞦韆”状架高绳长,皆便于竞技,且对仗工整,“游女并”亦与“吴儿竞”相呼应。此二句情态生动,写寒食民俗活动中的青年男女积极参与属于自己的竞技游戏,活力四溢,观者繁盛,热闹非凡。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芳洲,浅水中香草丛生之处。拾翠,女子游春时拾取翠鸟羽毛以为装饰。语出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后亦用以泛指女子春日出游的情景。此二语亦以一联工稳的对仗描写人们踏青春游,多留连于芳草明秀的水边山野。 “行云去后遥山暝。”行云,指男女欢会,典出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春天的各种大型民俗活动中,常会有许多青年男女初次相遇,彼此心许。此句解为一见钟情,交换资讯或定下幽期密约后散去即可。白天的喧哗渐渐归于静默,远山缓缓隐入苍茫的暮色。 “已放笙歌池院静。”放,停止。踏青罢,郊野渐渐阒寂,庭院中的笙歌弦管也已结束,乐工们纷纷收拾离去,喧嚣了一天的庭院也渐渐安静下来。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夜已深,庭院中的月色正好。淡淡风起,漫天的柳絮轻轻飞过,在清明的月色下似乎无影无形。杨花,即柳絮。春夜的月光太清朗了,似乎照彻了轻柔散淡的柳絮,令人几乎无法察觉它的存在;但柳絮确乎无处不在,又为这月夜增添了一重清辉掩映下的柔和朦胧之美。这句令人联想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但张句写月光之澄明清澈,无人能出其右,张先则加了一重柳絮之影,写月光絮影浑融无迹,代入浓重的个人色彩,同时亦希望于结语留下一丝禅意的空灵。 张先词含蓄婉约,善写“影”字,曾以“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归朝欢》,一作“帘压卷花影”、“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剪牡丹》)三妙句,被时人称为“张三影”。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更赞此词结句“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之工绝,在世所传“三影”之上。李调元《雨村诗话》亦谓“三影”当加上此句,合称“四影”。 张先于治平元年(1064)致仕后,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以游赏与诗词自娱。写作此词时,诗人已是八十六岁高龄了,仍然保有兴致勃勃的生活情趣。老人既喜爱白天青年男女龙舟争胜、秋千竞高的热闹,也欣赏热闹过后月下庭院的阒寂恬静。漫天柳絮似乎化进了溶溶月夜,彼此莫辨,了无痕迹;而诗人心目清明,舒乐和畅,当真是思与境偕,物与我融。与一整天寒食活动中欢快热闹、青年男女活力十足参与竞戏、并彼此留情的蓬勃生机相比,86岁的老诗人在月夜中又多了一丝了悟色相的释然,反复低吟,更觉余味不尽。 作者/张梅 责编/家筱 制作/兰宇 版权声明:【阅读公社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