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焚烧的纸钱, 祖先们收到了吗?

 巴黎艺术沙龙 2017-04-05

祭祀祖先烧纸钱是中国人长久以来雷打不变的习俗。但由于燃烧易引起火灾不环保等原因,政府也或多或少地劝导过民众放弃这个“陋习”,可传统的力量总是强大的,民间至今仍是“纸钱晚风送,谁家又添新痛”。

不过,烧纸钱真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吗?

接下来你会看到:

那些年,我们不烧的纸钱

烧纸钱的起源

烧纸钱与中国世俗的格格不入

你奶奶烧纸钱前为什么要先画一个圈

———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事死如事生”,我们的祖先相信人死之后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在那边依旧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因此祭祀也是“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如今才能从古代墓穴里出土的人兽、日用器物及金银玉器来研究当时的文化。而如今各大博物馆古代区域也很大一部分展品都是坟墓里的陪葬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越王勾践剑。

点击加载图片

《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死人在另一个世界需要日用品,自然也需要花钱。在战国前期,和死人一起下葬的钱多以玉帛为主。但这里的玉帛并不是藏族哈达那样的白色丝巾,而是由美石雕成的刻有王室图案(即所谓“饕餮纹”、“兽面纹”、“羊头”、“飞廉”)的器物,是诸侯之间都是兄弟的和平象征。

点击加载图片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铜钱的普及,玉帛也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可即便是埋铜钱,平民阶级也表示消费不起。况且,还有被挖祖坟的担忧——盗墓笔记你知道吧。当然,这也是历朝历代货币能为我们所见的主要原因。

纸钱的发明,就为这群在坟前痛哭的后人们指了条明路。

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陪葬与烧毁是两个概念。纸钱的产生之初并不是用来烧的,更多是用来埋、撒、挂。清朝汪汲葵的《事物原会》曾描述当时的出殡场景:“近俗出殡,扛柩而行,令人前道,散掷纸钱,名曰「买路钱」,谓即高柴买道之遗意。”

点击加载图片

有诗云:“纸钱纸钱谁所作,人不能用鬼行乐。一丝穿络挂荒坟,梨花风起悲寒云。”

那纸钱是从何时开始焚烧的呢?

一般认为焚烧纸钱和佛教的传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佛教是在魏晋时期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土的。其所鼓吹的灵魂不灭论、生死轮回说和地狱说,使得祖先崇拜的中国人下至老百姓上至帝王将相都深信佛教里彼岸世界的存在。随之而来的还有印度版佛教葬俗仪式。

印度或中亚人认为,火是连接现世和未知世界的媒介,奉献的供品可以通过焚烧的方式抵达彼岸。婆罗门教中的火神就有传递物品的能力。佛教传入中国后,每年的盂兰盆节寺庙里的和尚都会将大量的纸钱和纸扎在做法事后投入炉内焚烧。施主们纷纷效仿,在世俗葬礼上也用到了纸钱和纸扎,这就是烧纸习俗的来源。

然而,这一宗教仪式在当时的中国是十分抗拒的。在儒教的士大夫们的眼里,焚烧纸钱这种鄙陋之事是十分不合礼法大不敬之举。是“巫觋”,是“鄙俚”。中国人历来讲究入土为安,火基本不在葬俗仪式上出现。直到现在政府推行的火葬还会受到很多老人的抗拒。

好玩的是,给先人焚烧纸钱不仅和中国传统丧葬习俗相违和,它与佛教的教义也存在着严重冲突。佛教信奉轮回转世说,人死后都会进入轮回,并不会以鬼魂的形式长期停留在阴间,这样一来,我们焚烧的供品自然也不会通过焚烧的方式抵达先人的手里。

所以,焚烧纸钱这一行为基本也就局限于中华文化圈范围,是中国的习俗嫁接了西域宗教的部分内容形成的一种独特民俗。

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烧纸钱已然成为了全民运动。唐人王建就写过“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之句。宋朝时,中国传承千年的金属或陶制明器(死人使用的器物)已然被付之一炬的纸人、纸马、纸房屋等纸明器所替代。

这些纸质明器,一方面能从形式上满足人们对供养祖先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烟雾所带来的迷离感自己在悲痛时感觉更加接近先祖。

点击加载图片

至如今,人们虽不再相信阴间的存在,但烧纸钱依旧作为一种传统祭祀习俗保留下来。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烧纸钱是为了让鬼差更容易把钱捎到祖先手里;边烧边念叨是相信自己的哀思能通过纸钱的焚烧到达另一个世界;画一个圈则是代表这圈里所烧的纸钱是我祖先的。

但你不要忘记,在圈里烧钱的同时,也请在圈外烧一些纸钱,来供给那些没有后人供奉而在荒野间游荡的孤魂野鬼。毕竟,他们也是要过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