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踝关节骨折(十二)后踝骨折

 昵称Ic6Ik 2017-04-05


概   述

后踝骨折约占踝关节骨折的7~44%,后踝是胫腓骨远端复合体的组成部分,参与并维持踝关节稳定性。

1825年英国Cooper专著中详细描述了后踝骨折。

Astley Paston Cooper

(英国17681841) 


Cooper专著(1825年版)


Cooper专著中后踝描述


后踝解剖与生物力学

后踝-非解剖名词,早期称Volkmann结节,现泛指胫骨远端后缘,其范围包括胫骨远端腓切迹后侧、后结节(Volkmann结节)、踝沟、内踝后丘等结构。下胫腓后韧带附着于后结节,胫后肌腱走行于踝沟,三角韧带深层起自后丘。骨性和软组织结构维持踝关节的后侧稳定性,并防止距骨向后移位。

右踝关节后部解剖

1.胫骨远端后结节;2.踝沟;3.距腓后韧带;4.外踝;5.跟腓韧带;6.三角韧带;7.胫腓后韧带


踝关节稳定性有赖于骨性和韧带结构的完整。胫骨远端关节面顶部向后下方延伸形成后踝,作用为增加胫距关节接触面积,降低胫距关节压强。


踝关节屈伸活动


胫腓骨远端复合体由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韧带和骨间韧带等构成,下胫腓后韧带起自后结节,斜向外下止于外踝后缘,分为深、浅两层。加拿大Ogilvie-Harris等通过尸体标本研究证实,下胫腓后韧带维持下胫腓联合42%稳定性(浅层9%,深层33%)。

Darrell Ogilvie-Harris

Ogilvie-Harris生物力学研究

Ogilvie?Harris DJ, Reed SC, Hedman TP. Disruption of the ankle syndesmosis: biomechanical study of the ligamentous restraints[J].Arthroscopy, 1994, 10(5): 558?560.


1992年芝加哥Raasch等研究,腓骨骨折、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后踝骨折累及胫骨远关节面30%,出现距骨后脱位,因此腓骨和下胫腓前韧带对踝关节后侧稳作用重大。


William G.Raasch


Raasch文献结论

Raasch WG, Larkin JJ, Draganich LF. Assessment of the posterior malleolus as a restraint to posterior subluxation of the ankle[J].JBJS(Am)1992, 74(8): 1201-1206.


密歇根大学Victor Macko等后踝切除模型研究,发现后踝骨块缺损增加,踝关节关节面接触减小,压强增加,后期出现踝关节退变危险性也显著增加。

Victor W. Macko


Macko文献

Macko VW, Matthews LS, Zwirkoski P,Goldstein SA: The joint-contact area of the ankl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osterior malleolus. JBJS(Am1991;73(3):347-351.


合并后踝骨折类型

踝关节骨折AO/OTA分型,A3、B3和C型均伴有后踝骨折,其中A3型为后内侧骨折,B3型和C型主要为后外侧骨折。


踝关节骨折AO/OTA分型-A型


踝关节骨折AO/OTA分型-B型


踝关节骨折AO/OTA分型-C型


Lauge-Hansen分型中旋后外旋Ⅲ度、Ⅳ度、旋前外旋Ⅳ度和旋前外展Ⅱ度、Ⅲ度因下胫腓后韧带的牵拉可致后踝(Volkmann结节)撕脱骨折,踝关节后侧或后内侧骨折可由距骨外旋或对抗距骨直接撞击所致。


后踝骨折分型

日本直树原(Haraguchi)等根据胫骨远端关节面水平的CT图像显示的后踝骨折线方向,将后踝骨折分为三型:


直树原(Haraguchi)

Haraguchi文献

Haraguchi N, Haruyama H, Toga H, et al. Pathoanatomy of posterior malleolar fractures of the ankle[J]. JBJS(Am),2006, 88(5): 1085-1092.


Ⅰ型,后外斜型,占67%,骨折块呈楔形,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后外角;

Haraguchi Ⅰ型


Ⅱ型,内侧延伸型,占19%,骨折线自胫骨远端腓切迹延伸至内踝,部分后踝骨块分可为后外和后内两部分;

Haraguchi Ⅱ型

Haraguchi Ⅱ型

后外和后内两部分

Haraguchi Ⅱ型

后外和后内两部分


Ⅲ型,小壳型(小片剥脱型),占14%,特点为胫骨远端后缘一个及以上小壳形骨片。


Haraguchi Ⅲ型


捷克Bartonícek等在CT三维重建基础上,根据骨块位置、形状、大小和胫骨腓切迹完整性等,将后踝骨折分为四型:


Jan Bartoní?ek

Bartoní?ek后踝骨折分型

Bartonícek J, Rammelt S, Kostlivy K, et al. Anatom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tibial fragment in ankle fractures[J]. 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15, 135(4): 505-516.


Ⅰ型,切迹外骨折,胫骨腓切迹未受累;

Ⅱ型,后外侧骨折,骨折主要累及胫骨腓切迹的后1/4~1/3? 

Ⅲ型,后踝两部分骨折,后内侧骨折线延伸至内踝后丘或丘间沟,外侧骨折块主要累及胫骨腓切迹的后1/4~1/3? 

Ⅳ型,后外侧大三角形骨折,骨折线主要累及胫骨远端内后缘和腓切迹的后1/3~1/2,呈三角形。

~Ⅳ型发病率依次为8%、52%、28%和13%;骨折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平均比例为9%、14%、24%和29%。

另外,~Ⅳ型骨折,后踝骨折块的高度、宽度、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比例、腓切迹受累程度、合并距骨脱位或半脱位的例数等均有逐渐增加,矢状位重建发现所有后踝骨折,均不同程度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部分可见塌陷骨块。这一分型反应了后踝骨折的受伤机制,即从扭转应力转向轴向应力,应力逐渐增加,损伤程度逐渐加重。


治疗原则

后踝骨折治疗决策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后踝骨折CT 检查,孤立,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可以保守治疗。

临床上常以后踝关节骨折块大小作为手术治疗的依据。一般后踝骨折块胫骨穹窿25~33%,则行内固定治疗,依据是影响踝关节应力变化。

当部分外踝骨折复位后,后踝在下胫腓后韧带作用下可自行复位;若仍存后踝骨折块移位,则参考关节内骨折处置原则,决定是否手术固定

另需关注是后踝骨折块和其附着的下胫腓联合后韧带,在踝关节旋转稳定中的作用。纽约特种医院Gardner 等CT 检查发现 52% 患者胫腓联合复位不良,13 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中,5 例合并后踝骨折。


Michael J. Gardner

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与后踝骨折有关

Gardner MJ, Demetrakopoulos D, Briggs SM, Helfet DL,Lorich DG: Malreduction of the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in ankle fractures. FootAnkle Int 2006;27(10):788-792.


Gardner 等另一个研究,固定后踝可维持 70% 胫腓联合强度,而胫腓联合螺钉仅能维持 40% 的强度。建议,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后踝恢复下胫腓联合后韧带完整性,预防腓骨向后移位。


后踝固定对下胫腓稳定有益

Gardner MJ, Brodsky A, Briggs SM, et al. Fixation of posterior malleolar fractures provides greater syndesmotic stability.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6; 447:165-171.


荷兰Langenhuijsen等研究认为,内、外踝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前提下,后踝骨折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10%且移位>1 mm时,应对后踝进行解剖复位并坚强内固定,最大限度恢复关节面平整。

Johan F. Langenhuijsen

后踝骨快≥10%、移位>1 mm应固定

Langenhuijsen JF, Heetveld MJ, Ultee JM, et al. Results of ankle fractures with involvement of the posterior tibial margin[J]. J Trauma, 2002, 53(1): 55-60.


手术入路

踝关节骨折手术入路应兼顾内、外、后侧结构损伤,充分显露、利于复位固定及保护骨、韧带和软组织血运等方面。

累及后踝的骨折,如骨折线位于后外侧,则采用后外侧入路可兼顾后踝与外踝骨折;如骨折线位于后内侧,则可通过后内侧入路进行显露与固定;如后踝骨折同时累及后内侧与后外侧,或断端为粉碎性骨折,则可联合应用后外侧与后内侧入路。

腓肠神经出现后外侧入路概率为83%,术中应注意保护该神经。

腓肠神经局部解剖


踝关节后外侧入路的皮肤切口位于外踝后缘与跟腱的中线,远侧延伸至外踝尖。切开皮肤后,在皮下组织与深筋膜间显露,注意保护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纵向切开深筋膜,显露腓骨肌腱。将腓骨肌腱牵向外侧,切开肌间隔显露趾长屈肌,将其牵向内侧,即可显露胫骨远端后侧骨折块。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腓动脉、下胫腓后韧带和骨折块上的骨膜。

后踝骨折-后外侧入路

A.俯卧位,切口画线,标注腓肠神经;B.将腓骨肌腱牵向外侧,踇长屈肌牵向内侧;C.显露骨折端;D.钢板防滑固定后踝    自:Irwin TA, Lien J, Kadakia AR. Posterior malleolus fracture[J].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3, 21(1): 32-40.


踝关节后内侧入路是沿胫骨远端内后侧缘和胫后肌腱走行,向距舟关节方向做切口,切开屈肌支持带,向前方牵开胫后肌腱,向后方牵开趾长屈肌腱,或向内踝前方牵开胫后肌腱和趾长屈肌腱,将克氏针临时固定于内踝阻挡,牵开肌腱作用;切开胫后肌腱腱鞘基底和后侧关节囊即可显露骨折断端。骨折固定后缝合屈肌支持带,防止胫后肌腱滑脱。


固定方式

后踝骨折行间接复位,透视下由前向后拧入螺钉,因未直接显露骨折断端,不能彻底清除断端间的血肿或骨折碎片,故可能导致骨折复位不良。O'Connor研究认为,防滑钢板内固定比前后方向螺钉固定效果更佳。

O'Connor文献-防滑钢板内固定

比前后方向螺钉固定后踝佳

Timothy J O'Connor.“A to P” Screw Versus Posterolateral Plate for Posterior Malleolus Fixation in Trimalleolar Ankle Fractures.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2015, 29 (4): e151-6.


后外侧入路可直接显露骨折断端,便于复位、螺钉或钢板固定等操作。在骨折块尖端使用钢板固定可以对骨折块进行加压,并复位向后、上移位的骨折块。腓骨肌腱的内侧或外侧可以暴露腓骨骨折端,可将腓骨钢板放置在腓骨后方。

后外侧切口同时固定后踝与外踝


踝关节后内侧入路,固定后内侧骨折块时,勿将螺钉或钢板置于踝沟,以免妨碍胫后肌腱的滑动。

目前对后踝和外踝骨折时,先处理哪个部位骨折存在争议,均有一定道理,倾向先固定后踝骨折块。


小结

后踝骨折形态差异较大,目前分型方法不能充分阐述骨折受伤机制和损伤程度,对治疗指导意义不强。踝关节侧位X线片评估后踝骨折块的大小,不能确切反映胫骨远端关节面受累范围,将其作为手术指证不科学,CT三维重建对后踝骨折的形态、大小、移位程度等评估值得关注。

恰当手术入路和内固定,使骨折块解剖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胫距关节与下胫腓联合稳定是治疗最终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