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推广人方素珍说:“绘本就像一帖中药一样,在慢慢地改变孩子的体质。”比如这本《别这样,小乖》就尝试让孩子与主人公小乖一起去体验一下“自我控制能力”。 关于自控力,心理学上有一个软糖实验:
自控力跟孩子的现实成就紧密相关。很多父母给孩子立规矩、训练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等,都是在促进孩子自控力的发展。 然而,由于做法不当,很容易让训练孩子变为羞辱孩子。被批评指责太多,被压抑太多,孩子最后很难自发、自觉地习得自控力。相反,他们很容易认定:“我不好,我不行,我不值得爱。” 其实,亲子共读对孩子自控力培养这个事,尤其是对被错误对待过的小孩有心理疗愈功能。因为孩子会在绘本中预见自己,他会感受到被看见、被接纳。父母同样也能得到很多育儿启示。 《别这样,小乖》 【爱尔兰】克里斯·霍顿 借小乖的故事,克里斯·霍顿对自我控制做出了更具深意的诠释——所谓自由,是能够自由掌控自己内心和情绪,这并不是说人没有了欲望,而是能够不被欲望控制。 怎样才能做到?前提条件就是自我认识,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内心。 那么,孩子对自身的认识是从何而来的?请往下看: 我们的孩子都像书页上这只有着巨大的长鼻子、耳朵忽上忽下、眼睛滴溜溜圆、名叫“小乖”的小狗一样,在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欲望之前,自然也无法更好地做到自我控制。 小乖在厨房里看到蛋糕! “我说过我会非常乖,”小乖想,“但是我最爱蛋糕。” 小乖会怎么做呢? 当他在厨房看到自己最爱的蛋糕时,它做了一番思想斗争,“我说过我会非常乖,但我最爱蛋糕。” 有意思的是,在小乖吃蛋糕的时候,旁白君在一旁提醒:“别这样,小乖。”这可以看做是小乖内在心声的外化。 这种情况在学龄前孩子身上很普遍,他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说出来,语言对他们不仅仅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更有指导和纠正行为的作用。 虽然最终,小乖没能控制自己,将蛋糕全都吃光了,但这个过程本身对孩子来说不失为一次关于自我控制的练习机会。 别这样,小乖! 同样,在面对喜欢的小猫与泥土时,小乖也一再对自我失去了控制。在旁人看来它失败了,做了错事,连它自己都觉得“我有一点也不乖。” 是不是跟我们的孩子很像? 有时,我们会气愤于孩子的调皮捣蛋,甚至想要惩罚他。这时,你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要引导“小乖”从这个过程中掌握自我控制的诀窍。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教给孩子为明天的生活做准备的可能。因此,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孩子正在做的事,更要看到孩子的努力——“我说过我会非常乖,我希望我可以很乖。”并为这个努力而尝试改变教育的方向和方法。 “我说过我会非常乖,”小乖想, “我也希望我可以很乖,但我一点儿也不乖。” 小乖会怎么做呢? 如小乖的主人哈利所做: 在小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充满歉意时,不是过多惩罚,而是宽容以待;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让孩子从中去发现从内心涌现出的向上力量; 让孩子从后果中反思,去感受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通过爱的理解与有效沟通,与孩子达成平等对话,帮助孩子更好成长。 自然,你就会看到孩子的进步。 前面有软软的泥土,轻轻挖一下应该不会怎么样吧? 小乖会这么做吗? 才不会呢。做得很好,小乖! 小乖也不去追猫,连猫都有点儿吃惊。 对于孩子的自控能力,你不要抱过多与现实不符的幻想,因为,它可能会在面对下一个诱惑的时候,仍可能犹豫,不知道该怎么做,比如在面对它最喜欢的垃圾桶时…… 养育孩子,就是牵着蜗牛去漫步。不要急,不要慌,更不要因此而否定自己和孩子之前所做的努力。孩子在战胜自己之前,难免会有反复。 关于绘本传递的信息,绘本作者霍顿先生这样说,“我做绘本的时候,一直坚持的一件事是:‘尽量通过画面而不是语言讲故事,这样才能让小孩子也看得明白。’” 他的作品常常是开放式结尾,引导孩子去思考“接下来会怎样?”让孩子去续编故事,甚至自己制作另一本绘本。 值得一提的是,被问到自己的绘画兴趣从小是如何培养出来的时,霍顿这样说: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画画,虽然画得不是很好,但重要的是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父母对我兴趣一直很支持,哪怕我为画画耽误去上学,他们也不轻易粗暴打断我或阻止我。” “我学画画从来没有额外报过班,所有的知识都是在小学或中学的画画课上跟老师学。” 看到这,你是不是跟我一样震惊。对于孩子的成长之路,我们做父母的,有时可能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反而干预了孩子对自己人生的抉择。 |
|
来自: 漩涡yoxvfc03f6 >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