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说丨民宿,丰满的理想,养不胖骨感的现实

 莫染初心3 2017-04-06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漫长的农耕历史,培育了中国人特有的乡土情怀。这些年,乡村度假炙手可热,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城市回归乡野,找寻放松身心的休憩时光。



随之而起的,是民宿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已形成滇西北、浙南闽北、徽文化圈等十多个集群区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休闲度假。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照进现实生活,其实就是城市白领追求民宿慢生活的写照。



简单地说,就是有一部分城里人他活腻了,厌倦了城里灯红酒绿的喧嚣,厌倦了钢筋水泥的枯燥,想出来发发呆晒晒太阳,听听山前山后竹林中的鸡鸭叫声,看看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



有一部分人,他在城里的职场,算计来算计去,聪明累了,想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当几天傻子,在那儿他可以放肆地大笑、无助地哭泣,可以慵懒地在阳光下,倾听沙漏无声无息,品尝朴素和有质感的生活。



还有一部分城里人他天生不懂人事,三四十岁还不结婚,城里叫这些人为“小资”。乡下打滑的石板和路边不知名的草虫,甚至春天野地里小动物的一场交配,都可以让他们感动半天,泥土的气息和雨季的霉味也能让他们写一首诗。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他本来就是农民,或者祖上十八代都是农民,只是因为乡村赚钱少,没办法才读书来到城里讨生活,对,城里叫“工作”。现在口袋有了俩钱,心里痒痒的又怀念起过往悠闲散漫的生活,有空没空就喜欢带着老婆孩子往乡村跑。



也有一部分人他厌倦了城里的人际关系,希望找一个青山绿水的所在,能够邂逅同道的陌生人,敞开胸怀交朋友。



专家说,这些人病了,他们得的是“乡愁病”。偏偏这些人还都是城市的精英群体和白领阶层,受教育程度高,有钱,更有想法。对于怎么过日子,他们有着和上一辈人完全不同的理解。



他们追求内涵、品质和服务,更懂得生活,平日工作强度较大,民宿模式符合了他们追求自我解放的需要,可以从日常压力环境中释放出来。



所以不管是真愁也好还是假愁也好,真病也好还是假病也好,反正就有了这种需求。



乡下一些有经营头脑的农民伯伯,看到城里这些“有钱人”这么傻,就放心了,赶紧把原来的“农家乐”改造,贴上瓷砖啥的,收拾几间卧房,“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以为这就是民宿。对不起,这还是“农家乐”。



农民伯伯想呀,是不是嫌我“民宿”不够“小资”,没有情怀?我改。于是有样学样,依葫芦画瓢,把他认为有情调的东西都贴上去,再把浪漫的彩灯装起来,花花绿绿的,昏昏暗暗的。但城里的白领还是不买账啊:敢情我大老远的从城里来,感觉像是躲到乡下嫖娼来的?



城里这些年轻“傻瓜”要的“情怀”农民伯伯不懂,自然也给不了。



其实最懂这些白领的,还是这些城里的白领或金领自己。他们在有过一定的人生历练后,主张人的自由洒脱,向往纯粹自在的生活,通常还有建筑、设计或者艺术专业技能,于是纷纷投身寄托希望的民宿业。



这些人通常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做的民宿更多是跟着自己的喜好来。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注重生活方式的体验,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交流,同时释放自己。



这些民宿通常藏身在青山秀水间,多是用普通民居改建。规模嘛,大到十几间客房,小到只有几间,往往每间都有独特的主题和风情,品质也极尽其精致。



一间民宿被造起来,几乎是主人对理想中完美生活的诠释过程,所以,往往带着主人与众不同的情怀和审美品味。



入住一间民宿,就是彻底地融入民宿主人的生活,或倾心交流,或把酒言欢。有内行的人说,民宿与其他旅店最大的差异在于,旅店只是服务到你的身体,而民宿会服务到你的心灵。



民宿一方面是满足住宿功能,另一方面是个性化的体验。首先“房东”是个人魅力的传递者,用户租的不只是房子,还有“房东”个人的品位。



而区别民宿和农家乐最大特点,就是主人的初心。许多民宿主人在设计时,从实现自己的文艺梦想,或者为住客打造一个像本地人一样的生活空间出发,逐渐搭建出一个从构想走进现实的客栈。



这种充满文艺范儿的实践,受到住客欢迎的同时,也挠动了许多有梦想的城市白领的心,让越来越多的民宿爱好者,加入民宿投资、改造的群体中,“辞职开客栈”一度成为潮流。



在互联网的技术背景下,即使位置偏远的民宿也能够让目标群体找到并抵达,酒香也不怕巷子深,这就为那些地处偏远、环境优美、具有文化特色的民宿提供了机会。



加上近两年,民宿的发展不断迎来政策利好。“积极发展客栈民宿”“有规划地开发特色民宿”“有序发展民宿出租”等先后被写入政策,民宿成了旅游界的香饽饽,从业者也越来越多。



因此,在“互联网 ”时代,民宿从小众走到台前,尤其是在黄山、婺源、大理、丽江等旅游目的地,一些资本也开始追逐民宿的蛋糕,如花间堂、隐居、德懋堂、安缦法云等一系列民宿品牌迅速崛起,途家等民宿分享预订平台已成互联网新贵。



然而,当文艺、怀旧逐渐泛滥后,民宿迎来了新局面:一是涌现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二是房屋租金迅速上涨,配套服务跟不上导致口碑下降,民宿经营在多面夹击中陷入困局。



还有就是缺少规划、破坏乡村地景风貌,缺乏项目地文化内涵主题的结合,缺乏前瞻性、整体性的地域整合规划,部分民宿房屋及土地权属复杂,个体发展后劲缺乏,有的经营者素质不高,服务、市场意识低下等等。



因此民宿在一些地方已经被“玩坏”了:有的装修看上去很美,但做不到“自然不做作”;有的情怀满天飞,但不能跟当地文化产生情感连接;甚至很多地方的民宿差异不大,总体来说重外在而轻内涵、重住宿而轻体验,很难满足游客的更多需求。



毕竟能将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商业营销手段结合在一起,老板又有意思,交流,又能够提供给住客与众不同的体验,太难了。



除此之外,民宿标准的缺位,也影响着关联产业的健康与否。以众筹平台为例,很长一段时间,众筹平台在民宿发展中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但也常被诟病对项目美化包装过度、风险控制不到位,并导致了民宿行业门槛的降低、引发无序竞争。



虽说民宿提供的生活方式体验,是酒店所不能提供的,但在基础设施不良、服务水平低下、餐饮卫生不达标的前提下,民宿给游客的感受常常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在某种程度上,民宿的连锁化、规模化已然是大势所趋,这个“低门槛生意”的标签早已该撕去,民宿已经由一个“玩意儿”变成了一个产业,林子一大,什么鸟都有。



升级迭代的过程,需要行业监管的保驾护航。资本的疾风已然来到,而民宿的经营之路依然面临重重考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何将标准化作为基础,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在个性化发展中给予更细致的政策指导,促进民宿产业整体的水平提升,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本文由解道(微信号:jiedaoba)授权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