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术网谈命理之醉生梦死当非福,心安理得在乐天

 水木年华138 2017-04-06

在中国古代的学者硕儒中,很多人都对命理有高深的硏究,有独特的心得,并且著书立说传之后世。例如东汉时的郑康成就是其中之一个例子,在硏究周易方面来说,他所批注的周易可说是最为完善与精辟的一种,可说是对以后命理的发展有极大的贡献。此外,在后汉书郑玄传中谈及他的戒子书一文,亦可说是今日家庭敎育的楷模,同时亦可说是改善今日不良社会风气最有效的办法。他说:「其勖求君子之道,硏钻勿替,敬愼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数术网谈命理之醉生梦死当非福,心安理得在乐天

这种说法,就是指自己先修身,着重品德的修养,由内发挥而形之于外,以影响他人,事实上亦是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贯道理,但这里对于个人的修身,说得特别详细。可是今日的情形又如何呢?一般来说是内德不修,专务外利,以致在求学时代,只是收集一些知识,而无德行之培养,到了社会中只求外表之利或者外表之誉,只求外表而无内涵,以致造成种种社会问题,更使社会不良风气愈演愈烈。关于这一点,他又说:「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飮食,薄衣服……」

这当然是说勤俭是持家之道,同时亦是社会善良风气之基础,如果养尊处优,奢侈相逐,则定然社会风气为之堕落。可是在今日社会中,在「勤」字方面来说,可能尙能维持适当的水平,但在「俭」字这方面,可就是江河日下,不堪回首了。老实说,今日社会中很多社会问题,都是由于人们忽略了「俭」这一美德所造成的。数术网谈命理之醉生梦死当非福,心安理得在乐天

孟子在离娄篇中说:「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敎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这一段文字,说明了学校敎育的必要性,同时亦说明很多自己本身是敎育家,但自己的儿子有些却不成器的主要原因。据此而论,家庭教育、学校敎育以及社会敎育实是联贯的,相辅相成的,不过是重点与方式稍有不同而已!在家庭教育方面是身敎重于言敎,父母应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楷模;在学校敎育方面,虽然一方面是言敎重于身敎,但敎师亦当以身作则,首重学生品德的陶冶;在社会敎育方面,就是使大家有法治的观念,建立守法的精神,这三方面配合,定然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但站在命理的立场,如果在这三方面,能加上乐天知命的观念,可能收效更能宏大,因为命理能调和利害的冲突,相互配合而成为一种中和的力量。举实例来说:父母如能乐天知命,就不会强求,作出非法之事,其对子女之影响当然很大。负责敎学的人如能乐天知命,就不会和某些补习班的负责人一样,把钱弄到外国后就一走了之,同时学校中倒会之事亦就不会发生;至于老师偷东西之事更不会发生。社会人士如多能乐天知命,则能中和私利与公利中之冲突,犯法之事当然可大为减少。可惜今日很多人士因沈湎于功利主义,以求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以致社会问题乃层出不穷了。因此,我认为任何阶层的社会人士,如能硏究命理,都能获得禆益,现举一眞人实事为例:数术网谈命理之醉生梦死当非福,心安理得在乐天

有位敎高中语文的女老师,对于命理硏究已有十多年,所以时常来访,希望探讨命理方面的学问。在闲谈中,她吿诉我,由于硏究命理,使她渡过不少烦恼与难关,否则的话,后果眞不堪设想。她举了一个她朋友的例子来作说明。她说:根据命理,这位女士是虚荣及自私心太重,游手好闲,吃喝玩乐,天天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养成了恶习,变成了「样样都要 ,就是『脸』不要」,长此以往后果当然不堪设想。如果她能知命,配合人事克制私欲,情况就可能不同了。先天之命如此,后天之运,人事与环境又不能克制,就会有这样的灾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