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氏文化】海内望族——“陇西李”

 君子养源 2017-04-06

李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源远流长、人口众多的古老姓氏。在众多的李氏衍派中,以陇西为郡望,以盛唐为标志的陇西李氏最为著称,是中华李氏的主流支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陇西李氏,英贤辈出,代有伟人,播迁各地,享誉中外,为人类文明的进化,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华夏诸多姓氏宗族中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豪族大姓。


一、以官为氏 源远流长

据史书所载,李氏得姓,源于皋陶,迄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皋陶为尧时执掌刑狱的“大理”,子孙世袭其职,代为理官,以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理徵(字德灵)以直言切谏,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利贞也娶契和氏之女生昌祖,仕陈为大夫。周康王时赐苦县为李氏采邑,遂家于苦县。其五世孙李乾,为周上御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字伯阳,又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著有《道德经》八十一章。唐明皇时追尊为“圣祖混元上德皇帝”,即世俗所传道教之教主——老子。

春秋战国之际,李氏人才济济,屡出将相。晋文公时,有“理官”李离,执法严正,因“过听杀人,自系请罪”,虽经晋文公多方慰勉,仍伏剑而死,以身殉法。魏相李悝,助魏文侯变法图强,三晋称雄。而伯阳子李宗仕魏,封于段干,为魏国贤人。其子李同为赵国大将。李同子李兑,赵惠文王时拜为相国。其子李跻封安阳君,子孙后裔,世居显要。秦相李斯也系陈国苦县李氏后裔,助始皇帝扫平六国,一统宇内。周赧王时,李氏分为两支,一支迁于甘肃,一支迁于河北,始有陇西、赵郡之分。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伯阳八世孙李昙初为赵之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生四子:崇、辩、昭、玑。崇字伯佑,封陇西郡王南郑公。其子李信,字有成,为秦大将军,率军伐燕,将燕太子丹追杀。信生超,仕汉为大将军,渔阳太守,有二子,长曰元旷,官居侍中,次曰仲翔,为河东太守,晋封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其子伯考历仕陇西、河东二郡太守。自李崇至伯考,祖孙六代,或为镇将,或为郡守,其生平业绩,多在陇西,奠定了“陇西李氏”的基业,因而李崇被推为“陇西李氏”之始祖。


李崇之弟李玑,字伯衡,为秦之太傅,生三子:云、牧、齐。李牧为赵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其三世孙李左车也为赵之名将,封广武君。楚汉相争之时,韩信曾以师礼事之。其子孙世居赵郡,蔚然巨族。故赵郡李氏推李玑为鼻祖。

李玑少子李齐为中山相,世居中山,为“中山李氏”始祖,其后裔播迁辽东,故亦称“辽东李氏”。

陇西李氏自李崇开宗立派,历汉、魏、两晋,生齿日繁,以陇西为基地,先后播迁于宁夏、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北方地区,大致呈现为“一干六枝”的辐射势态。

所谓“一干六枝”,当首推“成纪李氏”,此为陇西李氏之主干。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李伯考生二子,长曰尚,次曰向。“尚,成纪令,因居成纪。”向为范阳令,系范阳房始祖。尚生子广,为汉前将军,猿臂善射,才气天下无双,匈奴畏之,号“飞将军”。广有三子,长曰当户,为汉中李氏始祖;次曰椒,为代郡太守;三曰敢,字幼卿,继广为郎中令,赐爵关内侯。

敢生二子,长曰禹,次曰忠。忠为顿丘房始祖。禹字子通,生丞公,为河南太守,丞生先,字敬宗,蜀郡、北地太守,生长宗,字伯礼,渔阳丞,生君况,字叔干,太中大夫,生本,字上明,侍御史,生次公,字仲君,巴郡太守兼西夷校尉,其弟恬,由成纪迁渤海,为渤海房始祖。

次公生二子,长曰轨,魏临淮太守、司农卿。次曰潜,为申公房始祖。轨生隆,长安令、积弩将军,隆生艾,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艾生雍,任济北,东莞二郡太守。

雍生二子,长曰伦,为丹阳房始祖。次曰柔,为北地太守,世居陇西广阳府一带。

上述“一干六枝”,范阳、汉中、顿丘、渤海、申公、丹阳六房,散居各地,支分派别,但溯源寻根,均冠以“陇西李”三字。其中尤以丹阳房枝繁叶茂,英才辈出,如盛唐时期以卫国公李靖为人望的京兆李氏和以西平王李晟为始祖的西平李氏,均为丹阳房后裔,也是五代、宋元之际,李氏南迁的主要衍派。

以北地太守李柔为宗主的李氏集团,则承袭了“陇西李氏”在地域、历史和宗法上的地位。逐步发展为一个强盛的军事、政治集团。东晋建安四年(400),其曾孙敦煌公李暠立国称王,拓殖西凉,史称西凉武昭王,奠定了李唐王朝的基业,被追尊为“兴圣皇帝”。

自皋陶得姓到李暠称王,陇西李氏瓜瓞支蔓,繁衍播迁,但其大本营始终未离陇西,虽地处边陲,却英贤辈出,累世公卿,成为与“太原之王、清河之崔、荥阳之郑、范阳之卢”并驾齐驱的海内五大望族之一。


二、根深叶茂 肇基李唐

李暠立国称王之后,陇西李氏日益强盛,其子孙历仕北魏、后周,位高权重。至隋文帝时,李氏已成为参决中枢、左右政局的“八柱国”之一。以陇西为本土的李氏家族,也滋蕃日盛。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李暠有子10人:谭、歆、让、愔、恂、翻、豫、宏、眺、亮。其中愔为镇远将军房始祖,其曾孙系平凉房始祖;翻有孙三人:长曰丞,为姑臧房始祖,次曰茂,敦煌房始祖;三曰冲,仆射房始祖,其曾孙成礼为绛郡房始祖;豫之玄孙曰刚,为武阳房始祖;歆则继位称王,为西凉后主,生有八子,为陇西成纪李氏嫡派宗支。及至西凉为沮渠蒙所灭,歆之子重耳归魏,历任弘农太守、安南将军、豫州刺史。三传至李虎,仕魏封陇西公,官拜太尉,卒赠唐国公。其子李日丙,为安州总管,上柱国将军。袭封唐公。因世居陇西成纪长寿乡,该乡俗称“唐公乡”。

姑臧、平凉、武阳、敦煌及丹阳各房,在魏、晋、周、隋之际,也是人材济济,望重一时。仅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武阳房自李豫任东晋西海太守起,到李唐王朝建立,祖孙四代就有“三公四刺史”。其兄翻(姑臧房支),东晋时历任祁连、酒泉、晋昌三郡太守,其子孙在李唐王朝建立前,任郡守、刺史者达七人之多,封侯、封伯者在十人以上。丹阳李氏,从东晋到隋末,任郡守、刺史者也达五人之多,其中三人被赐予公爵。

由陇西李氏建立的李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政治修明,国力强盛,四夷宾服,八方来朝,李唐王朝被尊为“天朝”,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贞观、开元之治,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典范,堪称中国封建王朝的极盛时期。

李氏作为大唐国姓,更是盛极一时,冠盖诸姓,仅李渊一族就有39房之多。作为陇西李氏旁支近族的姑臧、绛郡、南阳、武阳“四公子房”,也明令附于皇室玉牒的属籍。在李唐王朝290年中,官拜宰相的李姓多达23人(其中赵郡李13人,陇西李10人),至于名公巨卿、英贤俊秀,更是数不胜数。如“诗仙”李白,“诗鬼”李贺,传奇小说的开山鼻祖李朝威(著有《柳毅传》)、李公佐(著有《南柯太守传》),以及军事家李靖(著《李卫公兵法》)、李筌(著《太白阴经》)等,比比皆是,不仅为陇西李氏赢得了荣誉,也为华夏文明做出了贡献。


三、避乱江南 繁衍海外

李氏南迁,早于其他中原诸姓。据李宗仁先生在其回忆录中所说,其祖先原是陇西人,秦时,始皇凿氵徒 河以通湘漓,有李姓将军二人,随史禄入桂林郡,是为其南迁始祖。其说虽无史料佐证,但李氏自皋陶得姓,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几代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民族交融,李氏渡江南迁或远徙西南,绝非没有可能。如开凿四川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即是秦昭王时由中原入蜀的例证。一向为谱学界奉为经典的《崇正系谱》所谓“唐高祖以前,尚无李姓过江”的论断,确属偏颇。笔者查阅《三江李氏宗谱》中,也有:汉桓帝时太尉李固(汉中李后裔)为梁冀所害,其子李燮为避祸“乘江东下,入徐州界,变姓为酒家佣”,“潜客兖州数世”的记载。该谱还详述了其后裔颍阳刺史李信,“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避兖州兵乱,挈妻子僮仆徙姚江兰溪、金泾沙阜创业”的迁徙史实。由此可见,至少在东汉末年陇西李氏已开始渡江南迁。

然而李氏大规模渡江南迁,则是在唐末、五代之时。至宋、元、明、清,李氏踪迹遍布江南,并于元末、明初开始向海外繁衍播迁。

据笔者对“中国家谱资料中心”所藏近百部李氏谱牒资料的初步分析,唐末、五代之际,避乱南迁的陇西李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李唐王室后裔,二是李唐宗室的旁支近族和王公贵戚,三是作官经商散居各地而开宗立派的陇西后裔。

李唐王室后裔,为避乱南迁的主要支派有以下四支:


1、吴王李恪后裔衍派——湖北黄岗李氏

吴王恪,为唐太宗第三子,贞观二十一年,封吴王,其子孙多为封疆大吏。其九世孙李彳首 亍 ,为唐昭宗太子太傅,朱梁之乱时,与弟李术,避地湖湘,迁居于南昌新建邑。其十七世孙李盘于元末又迁于湖北黄岗李家集。有子七人,其长门裔孙李善长为明太祖右相,其次门有孙名茂七者,分迁于武昌神山乡,为湖北“三鉴堂”李氏开派之祖。


2、濮王南迁之衍派——宣州六田李氏

濮王泰,为唐太宗第四子,初封魏王,后改封濮恭王。其六世孙李伯麟(亦作伯陵),唐宣宗时因兵乱择地而居,于大中八年(854)南迁于宣州(今安徽宣城)太平县弦歌乡。因子孙散居于太平县之馆田、赐田,泾县之竺田、顷田,美溪之百田,石埭之启田,故合称“六田李氏”。其子孙后裔遍布于宁国、饶州、抚州、临川、贵溪、广昌等地,成为南迁李氏中条柯遍布,人数众多的一支。


3、越王南迁之衍派——锡山李氏

越王贞,为唐太宗第八子。武后篡位时,贞与长子琅琊王冲,力议匡复,事不成而死。越王次子定淮公垲避难而逃,播迁于光州之固始(今属河南)。唐末,其子孙避乱江南,迁居邵武。有名李光远者,随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起兵,入据福建。后梁开平四年(909)王审知自立为闽王,封李光远为尚书,其子李浚为司徒。及至闽国为南唐所灭,李浚子僧让、孙李赓俱隐归田里,由邵武徙居无锡,为锡山李氏的开派之祖。赫赫有名的宋右丞相、忠定公李纲即为李赓之后。其后子孙蕃衍,播迁于苏州、句容、兴化、江宁、扬州、高垂阝、湖广、昆山、泉州等地,蔚为江南大族。


4、昭王后裔南迁之衍派——三田李氏

昭王名讷,为唐宣宗第九子,广明庚子年(880)因避黄巢之乱,改名南徙,听说黄巢军有“逢黄不杀”之语,遂避居歙州之黄墩。及黄巢军为李克用讨平,昭王乘舟北归,死于途中。因朱温篡位唐祚已移,其三子李祥(时更名为李京),只得暂居饶州之昌水。后择地而居,因得“乾九二见田吉”之卜,遂迁于界田。李祥有孙三人:德鹏、德鸾、德鸿。后德鹏自界田迁于浮梁之新田,德鸾迁于婺之严田,德鸿仍居界田。后世称之为“三田李氏”⑤。其后裔有迁居镇江京口者亦称“京口李氏”;迁于安徽霍山者,称“霍山李氏”;迁于丹徒开沙者,称“开沙李氏”。

与李唐王室关系密切的李姓近族,在唐末动乱中受到了巨大冲击,但也有一部分李姓大族,凭藉其昔日的政治、经济基础和血缘宗族纽带,渡江南迁后,仍能聚族而居,繁衍滋蔓,衍化为新的李氏集团。具有代表性的是由西平李氏衍化而成的豫章、湘湖李氏。

西平李氏为陇西丹阳房之后裔,其始祖李伦为李唐“兴圣皇帝”西凉武昭王李暠曾伯祖,官居西凉安定太守。其七世孙达节仕隋为太守,有子四人,长药王,唐东郡太守,次客师为幽州都督,三曰靖,卫国公,四曰明正,右卫大将军。是陇西李氏中仅次于李唐王室的一大宗支。西平忠武王李晟系伦之十六世孙,世居陇西洮州临潭,后迁长安、京兆,历仕玄宗、代宗、德宗三朝,官居太尉中书令、西平郡王,图像凌烟阁,配享德宗庙,为西平李氏开派之祖。李晟有子十二人,具有显名,身居要职,其中尤以李宪、李愬最为著称。

李宪,字章武,为西平王之七子,原任江西按察使,遂家于豫章(今江西南昌)。其长子游,封宜春侯,唐末避乱,迁居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三子分居朋田、福唐吉水、河源安福。李宪次子焕,为建昌尉,徙居瑞上高村。李宪三子锴,为静江府阳朔主薄,析居分宜县白芒,为白芒李氏和小里潭李氏开派之祖。后世子孙辗转迁徙,分布于庐陵、太和、禾川、澣溪、游田、谷村等地,遂成为豫章大族。

北宋宣和年间,白芒李氏后裔,李宪十六世孙李余(字庆远),任茶陵同知,遂家于茶陵县砻溪中州,是为茶陵中州李氏的开派之祖。余子孙多以读书仕进,宋、元、明、清以来科第人物冠于湘湖,尤以明代李东阳历仕四朝,位列宰辅。李氏自迁茶陵之后,其子孙后裔或以官迁徙,或避乱析居,星罗棋布于长沙、湘潭、衡山、攸县、安仁、永兴、宜昌、沅州、瞿塘、湘陵,成为湘湖之名门巨族。

李宪长子李游裔孙,在豫章也生齿日多,繁衍播迁。当传至第十八世孙道仙、仁敏时,开始由豫章之吉水徙于楚地,分居应城、应山(今属湖北),后又迁于汉川、沔阳、黄坡等地,被称为“汉川李氏”。

西平王第八子李愬,字元直,初为凤阳节度使,因“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晋爵凉国公。其三世孙仰常因避黄巢之乱,举家迁徙,六子散居各地:长子沧迁咸阳,次子波迁安定,三子潨迁河北,四子澎迁雍凉,五子洪迁湖北,六子泽溥随父迁于盱江谷村(今属江西),为盱江李氏始祖,子孙散居南雄、瓦岗、鹤山、海晏、潮居等地。

泽溥七世孙乔木,为宋建炎四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因得罪权奸,贬谪岭南,后因平定海南“琼黎之乱”,封恩州经略使,卒葬恩州。其子李玖,因避金人之乱,迁居于新宁斗纲文章里,子孙遂散处于新宁、新会等地。

在李唐王室后裔及其宗支近族渡江南迁之时,众多的陇西李氏族人也纷纷播迁于濒临沿海的江浙、闽粤或边远的滇、桂、巴蜀等地。

李氏入闽,始于唐,以光州李氏为主。除前述越王后裔李光远之外,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尚有光州刺史李杞、寿州参军李弘弼。

李杞为汉中李氏后裔,其先祖李百药为唐礼部侍郎,百药子李安期为高宗朝宰相。唐末,为避朱梁之乱,李杞与光州族人随王审知迁居福建长溪,为中原入闽诸姓中之大族。因其先世颍阳刺史李信率汉中李氏创业于馀姚,繁衍兴旺,李杞后裔遂向东播迁,归宗聚族,择居于奉化江口、馀姚兰溪、叶岙及鄞县等地。因兰溪、叶岙二水同源于四明山麓,均为姚江支流,而奉川又曲饶江口李氏所居之处,而后汇入蕙江,姚江、蕙江又于宁波城下汇入甬江,因而将散居于这一地区的李氏,统称为“三江李氏”,为浙东之望族。

随王审知入闽的另一李氏——寿州参军李弘弼,为唐武阳懿公李大亮之九世孙,其父李若翁曾任光州刺史,因家于光州。唐末随王氏入闽后,先居汀漳,再迁于泉州,子孙多以经商为生,向海外发展。到元、明之际,其二十世孙李驽(字景文)已成为专事航海贸易,较早接受西方文化的泉州巨商。

据泉州《李氏族谱》所载,明洪武十七年(1384),李驽“奉命发舶西洋”,远航海外。不料,这次远航,李驽竟然娶了一个色目女子为妻,并“习其俗,终身不革”,“子孙蕃衍,犹不去其异教”。被族人视为“夷狄异端”,开除“族籍”,不得姓李,并将其原委写成《垂戒论》记入族谱。李驽被“除籍”后,只得改从母姓,为林氏,成为福建“清源林李宗支”的开派之祖,明代著名学者李贽即为其后人。其后裔散居泉州、安南等地,多以海外贸易为业。

李驽此次“奉命发舶西洋”,所奉之命出自何人,其性质是纯粹的商业贸易,还是外事考察,史无明文可考,但有一点十分清楚,就是此次“奉命发舶西洋”比著名的“郑和下西洋”的首次出航(1405)早了21年!是中西交通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

该谱对李驽所娶色目女子的家世国籍未作明确交代,但丛其《垂戒论》中所描述的衣着饮食、丧葬礼俗中,可见端倪。该文称其俗:“缠头披褐而跣足也,七戒三斋不饮酒,不茹荤,……斋,昼则不食,夜则食之,市则不食,自屠乃食之,豢则不食,刍则食之”;“不刲其身不为成人也”;其治丧“笙歌鼓舞,实之以汞,赠之以华。无丧无服,桐棺不掩而痤之中野,不为主也,不为祀也。”⑩一幅伊斯兰信徒的形象活脱脱地跃然纸上,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份珍贵资料!

李氏迁蜀,除上述闽、粤一支外,尚有宋南淳熙年间由江西洪州太和县“圳下李氏”迁于四川邻水县李家霸一支。历明、清两代六百余年,子孙繁衍,分迁于邻近州县,难以历数。

李氏入滇,据现有文献记载,以明朝洪武初年沐英为始。沐英原名李文英,为明太祖外甥,其先世为唐宣宗第九子昭王李讷,系“三田李氏”后裔。因从洪武帝征战云、贵等地,以功封黔国公,赐姓为沐,子孙世为滇中镇将。随沐英征滇之部属中,有右卫千户李德,亦李唐庶族,先世居山东青州之益都,故称“齐青李氏”。因征滇有功,封信都尉,世袭云南前哨千户。其后子孙调任腾冲,遂家居于此。清末辛亥革命志士李根源,为蔡锷督军府军政部总长、后署陕西省长、工商总长,即腾冲齐青李氏后裔。

广西李氏也系李唐王室后裔,据李开文主编的《桂湘川渝李氏宗谱》记载,其开基始祖唐僖宗嫡派子孙李师佑,宋朝初年辅佐宋太祖由江西吉安进驻广西全州,以功升任骠骑将军、柳州都督。后裔遍布全州、桂林、资源、临桂等地,并由此播迁于川渝湘湖一带。

关于李氏渡海迁台湾之原委,据《台湾百家姓与大陆源流》一书所载,李姓最早到达台湾的是福建人李魁奇,时在明末清初。另据台湾文献会调查,台湾李姓,根据其迁台的不同时间和地区,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北宋大臣李纲之后,其曾孙由邵武迁于泉州安溪。其后代又从安溪迁台。被称为景仙李氏。

第二类是来自河南的李氏,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然后由闽入台。即前文所述河南光州李氏。在台被称为兑山李氏。

第三类来自云南,这支李氏由云南迁居福建的上松、汀州,尔后迁台,被称为金山李氏。

第四类是河北燕楼李氏的后裔于宋、元间在福建作官,定居于泉州,后东渡入台。在台湾李氏中人数最多,被称为燕楼李氏。

综观陇西李氏从皋陶得姓到播迁海外,五千年来伴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披荆斩棘,艰辛创业,在其文治武功的宏伟业绩,为华夏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来源:世界历史宗亲总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