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书单读懂四百年前的大明帝国

 昵称18990882 2017-04-06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有气节的王朝,明代史料之丰富前所未有,有明一代的各个层面被记载地异常详尽,书写明朝的方式也各花入各眼。“新史学”精选了九本“明”著,从作为统治精英阶层的士大夫到地方社会的各种势力和人群,从明人的整体风貌到个体遭遇特定历史瞬间的感受与命运,从阳明学的萌发、成熟到草根化……不敢说道尽了有明一代的万般景象,却也希望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别致的明代画卷。

01《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陈宝良 著 2017年1月版

作为中华帝国晚期的明帝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时期之一,且以极具变化的“活力”和“多样性”而吸引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面对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作为社会统治精英阶层的士大夫,他们的精神世界又有何种反映乃至变动?鉴于已往关于明代士大夫研究的成果,多将思想史与社会史歧为两橛,本书将采用一种“新文化史”研究的路径,对明代士大夫进行系统的精神史研究。

02《明清社会和礼仪》

科大卫 著 2016年8月版

明清中国的政治秩序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一直为研究者所高度关注。传统的历史学,强调朝廷自上而下的管治能力。科大卫却关注地方社会上的各种势力和人群,看他们如何在关键历史时刻,利用物质的和符号的手段,挤进一个逐渐成形的政治制度,并安身立命于其中。科大卫是自下而上来考察国家缔造这个过程的,他告诉我们,在民间宗教仪式、宗族源流传说、社区节诞及其他日常生活领域中,有关朝廷的譬喻,如何与地方想象互动、上下渗透,并且循环贯穿各地社会传统的建构。几百年间,以上这些过程产生出有关权力、权威、文化认同的观念与制度,既多元,又一统。本书是历史人类学的典范,深具启发意义。

03《想象与叙述》

赵园 著 2015年10月版

由中国现当代文学到明清之际的思想文化,作者一以贯之的是对“人”的兴趣,对士大夫——知识者的兴趣,对心态、精神现象的兴趣。明清之际人物的生动性,和由他们共同构成的“历史生活图景”的繁富色彩。那些贴近士大夫的人生境遇的思想,更直接地反映着他们在这一历史瞬间的感受与命运,他们以之回应冲击、震撼的思想。无论明清之际士人的经世、任事,还是立身处世的严正,都体现了“晚明”、“明清之际”的感受的个人性。本书由生活场景展开,娓娓道来,为我们揭示了明清之际丰富多变的历史世界。

04《觉世之道: 王阳明良知说的形成》

杨正显 著 2015年1月版

本书主旨在重访影响东亚世界深远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良知说”的形成过程。由于“良知说”形成于正德时期(1506-1521),故针对阳明在此期间种种作为进行考证,厘清其思想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关联,重建其提出此说的转折过程。“附录”所载,则是要提醒与说明,阳明的历史形象是经过其门人透过文献的增削与书写的策略所描绘出来的。

05《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 士风与士论》

赵园 著 2014年7月版

明代政治的暴虐,其间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引发了富于深度的怀疑与批判;而“易代”提供了契机,使对于一个历史时代的反顾、审视成为可能。活在当代的人们,仍不免惊叹于明清之交的思想家关于“政治—人性”批评的深度,甚至可以从中读出有关人被造就的条件、涵养健全人性的社会政治环境的思考。

06《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 作为一种现象的遗民》

赵园 著 2014年7月版

“遗民”须凭借一系列方式(记号)而自我确认,而为人所辨识。但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不想过分地强调遗民的特殊性,而更关心其作为“士”的一般品性。遗民不过是一种特殊历史机缘中的士。“遗民”是士与当世的一种关系形式,历史变动中士自我认同的形式。士对“历史非常态”的反应,往往基于士的普遍生存境遇与生存策略。

07《阳明学的乡里实践 : 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例》

张艺曦 著 2013年6月版

本书主要以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中心讨论阳明学在两地草根化的过程,包括学术如何在地发展、学术群体的动员能力,以及阳明学学者如何经营与地方乡里的关系等。在阳明学学者主导下所成就的许多社会事业,有助于建立其在地权威,尤其从嘉靖到万历一百年间在吉水、安福两县持续进行的赋役改革, 当地阳明学学者是成就此事的幕后功臣,使一些阳明学学者有被当地士民视为圣人的倾向。吉安阳明学与地方家族之间合作共生的关系与方式,可说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宋明两代理学家“化乡”的理想。

08《施善与教化 : 明清时期的慈善组织》

梁其姿 著 2013年3月版

善会及善堂是明清社会的新现象,由地方士绅商人等集资、管理慈善机构。这些慈善组织兴于16世纪末期的明代,盛行于清代,甚至民初仍有不少传统善堂仍在运作,本书研究重点则在19世纪中期以前的历史。它们遍布全国,是清代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其重要性及社会意义不容忽视,其中渗透了复杂而具体的文化因素。本书既从客观的社会经济角度去探索善堂的成因,也从施善者的主观角度去分析善堂的功能与性质,从而深入解读了明清时代的社会文化。作者透过慈善组织发展的历史,看社会经济改变与价值观改变的关系,并与海外汉学对话,回应了中国有无“福利国家”传统之问,为明清社会描绘出一幅活泼的历史场景,丰富了世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知。

09《易堂寻踪 : 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

赵园 著 2013年1月版

本书所写的确是一个发生于“危机时刻”,至少要部分地由“危机”来解释的故事,易堂故事在伦理方面,朋友、兄弟、师弟,以至夫妻,尤其朋友。光明俊伟的人格,任何时候都会令人神旺,至于某个人物的魅力,自然会销蚀在时间中。但它们毕竟以其短暂的存在照亮过他人,即 令细微如爝火,也是美丽的,易堂诸子孜孜于“求友”,以他人丰富自己的人生,作者经由学术“读人”,易堂诸子,已非漠不相关的异代人,他们由故纸中走出,径直走入了当下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