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的衰落能怪其倚重的异族将领吗?

 Confucius365 2017-04-06

天宝十四年突然爆发的安史之乱,让唐朝迅速衰落,再无开元盛世之景。对于这场灾难爆发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讨论,不少人认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唐王朝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的任用有莫大的关系。

这种观点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发动叛变的安禄山史思明就是胡人,其手下也有大量胡人军队。正因如此,当时唐庭多称安史叛军为胡。史学大师陈寅恪更是依据唐代河北多民族杂居的史实,将河北胡化作为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历史上游牧民族一次次的南下入侵。

那么历史上的安史之乱真是一场民族战争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来先看一遍安史之乱的背景。

1 盛世下的阴影

安史之乱迁徙的大唐版图

当唐朝进入开元盛世时,国力到达鼎盛,海内安康,威名远扬。杜甫赞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但在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其实暗涛汹涌。唐王朝虽拥有汉人王朝最辽阔的疆域,但随之而来的国防压力也与日俱增。东北方向契丹、奚逐步崛起,威胁帝国的北疆,西线的宿敌吐蕃也非等闲之辈。

为了应对军事危机而实现的节度使制。这样固然可以通过给于藩镇节度使地方军、财、政大权,加强了军事效率,稳固帝国的国防,但却使得唐朝的军力外重内轻。天下兵马共57万,十大藩镇便占了49万,内陆守军却只有八万。况且相比悍勇的边军,未经战阵武备废弛的内陆军队简直就是一群绵羊。

各节度使中,安禄山实力最强,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中兵马接近19万。且平卢、范阳两镇,已连任十余年。期间广植亲信,党羽遍布军中,对手下的控制力,非其他普遍任期不超过四年的节度使可比。

中唐主要藩镇力量对比

枪杆子子出政权,天下精兵半数尽在其手。就算安禄山那个位置,换一个汉人来坐,难道那个汉人便不会有野心吗?

最要命的是宰相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屡言安禄山必反,甚至一度召安禄山入京欲杀之。在杨国忠的再三刺激下,安禄山为求活命只有加快造反的进程。

影视剧中的唐玄宗杨贵妃

2 安史叛军真的是胡人势力吗?

杨国忠逼反安禄山的第一个受害者其实是他的妹妹

综上所述,安禄山造反最直接的原因是手握重兵产生野心加上杨国忠不断刺激,其深层次原因最多也只能归咎于唐玄宗的决策失误,导致边将尾大不掉而已。

诚然安史叛军中有大量的胡人。例如著名的安禄山本人是粟特人,与其齐名的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麾下兵马除汉人外,还有突厥、契丹、奚、回纥、仆固、同罗、室韦、鲜卑、渤海、黑水靺鞨、昭武九姓、柳城胡、高句丽残部 、扶余、 新罗等民族。这些外族部队中有以契丹和奚为主力,其亲兵也是通过收契丹、奚猛士八千人为义子组建的。

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叛军的人员成分,我们就会发现,叛军中除了先后称帝的安禄山、史思明外,独当一面的统兵大将还有诸如有安守忠、李归仁、田乾真、孙孝哲、崔乾祐、阿史那从礼、阿史那承庆、蔡希德、武令珣、田承嗣、安忠志、牛廷玠、能元皓、尹子奇、何千年、孙孝哲、高邀等人。

唐代时流行的贵族运动马球

这其中除了安守忠(粟特)、孙孝哲(契丹),阿史那承庆(突厥)、阿史那从礼(突厥)、安忠志(奚)、孙孝哲(契丹)之外,其余皆为汉人,汉将比例明显高于所谓的罪魁祸首胡人。

在谋士文臣之中,安禄山主要的谋士是高尚和严庄,叛乱的计划多出自此两人之手。这两人都是汉人,而非胡人。此外,安史政权任用的绝大部分高级文官也都是汉人。可见叛军中胡人虽多,汉人比例却占据了更大部分。

汉族将领在唐军与叛军中都占据大头

3 唐军中的胡人势力

安史之乱时站在大唐朝廷一边的胡人也并不在少数

既然安史之乱的叛军中汉人比例远高于胡人,那么而唐军方面是什么情况呢?如果有心,你就会发现,唐军中为大唐尽忠的胡人同样数量庞大。

唐朝倚重的平叛军队中,最重要的主力乃是朔方军。朔方大体位于今天宁夏、甘肃、内蒙一代,军中胡人比起位于河北、辽宁的范阳、平卢只多不少。著名的铁勒人是其军中最彪悍的部分。铁勒悍将仆固怀恩,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之下,朔方军的二号人物,每战皆冲锋在前,勇猛无畏。为平叛其亲族,战死者四十六人。

而在其他几支主力军团中,胡人数量也不算低。以河东军为例,节度使李光弼便是契丹人。这位契丹猛将屡次以少胜多,大败史思明,《新唐书》称其为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历史上他的战功在当时看来已经是不亚于收复两京的汉族名将郭子仪了。他麾下慕容溢则是一个来自西域的吐谷浑人。考虑到河东地区胡人内迁也为数不少,河东军中胡人不可能是少数。

中唐名将李光弼

大唐的安西北庭军,由西域仆从军和唐军混编组成,胡人所占比例相当高。军中大将荔非元礼为羌人,尉迟胜是于阗人,白孝德为龟兹人。

关内泽潞军,节度使王思礼是一个高句丽人。其麾下多为河西、陇右军残部,军中蕃兵的数量相比安史叛军也是毫不逊色。

此外唐军还大量征调盟国军队参战,其中便有叛军最为忌惮的回纥骑兵,名声最恶劣的莫过于那些原籍也门亚丁地区的阿拉伯人。

对比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唐军还是叛军,内部都有数量不少的胡人。那么,凭什么说重用胡将才导致了安史之乱呢?若是如此一刀切,那些为唐朝立过功,为皇帝流过血的胡将岂不比岳飞还冤?

如果唐朝不及时征用外蕃军队 可能早早的被叛军收拾了

4 蕃将背锅背后的思维误区

8世纪中业的阿拉伯军队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疑问了,为什么唐军中会有哪样多胡人?答案其实也很简单,相比去后方募兵再派往边境,在边境就地募兵无疑更为划算。况且,与其让不会骑马射箭的农民入伍从头训练,直接招募善于骑射的胡人无疑更节省训练时间和成本。

中国历朝历代其实都有不少胡人组成的精锐,其中就包括后世人都比较熟悉的汉代的长水胡骑和宋代飞鹘军。说明在古人心里,使用外族部队和蕃将并不是什么上纲上线的事情。不过唐朝因为疆域辽阔,境内民族众多,相比其他汉人朝代有了更多可供入伍的胡人。这也有了双方精锐都多为胡人的局面。

中亚地区的穆斯林与突厥势力一直与唐有着巨大的联系

那中央不担心非我族类的胡人造反吗?恰恰相反,在安史之乱前,中央恰恰认为胡将更加忠诚!宰相李林甫就曾上书说: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因此更加容易掌控。

这种说法其实是吸取唐初兵变多为王室成员勾结禁军奖励的教训,认为出生底层或外族的人,结交的党羽更少,更加可靠。更因为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因为自己政变上台,便认为宗室不忠。所以将子孙们圈养在十王宅百孙院中,限制其参政,对太子更是严防死守。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打脸后,唐玄宗又将自己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变,仿佛武将有天生的原罪。中兴战功第一的李光弼在猜疑中恐惧度日,最终病逝。郭子仪晚年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全家46人为国捐躯,忠肝义胆的仆固怀恩最终因猜忌被逼谋反。其他的众多武将也始终备受猜忌。

晚年战战兢兢的郭子仪

于是宦官们抓住机会,成了皇帝寄予厚望的新群体。毕竟宦官的权势来源于朝夕相处的皇帝,改朝换代时文臣武将都可以找新的东家,唯有宦官不能跳槽,宦官肯定是忠啊。但现实再一次打了皇帝们的脸。壮大的宦官势力很快开始专政,并成为了中唐以来唐朝最大的顽疾之一。最终发展到多位皇帝的生死废立竟由这些家奴决定。

古代的皇帝们总喜欢通过给某一群体打上标签,鉴别忠臣或奸臣。然而这种远远超出个人意志范畴的这些集体意识,最终都被证明只是一种可笑的想象。作为个体的人,终究只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在习惯了矫枉过正的集权者眼里,这样的自主意识是根本不存在,也不容许存在的。

(End)

亲,打个赏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