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茂生 | “西本愿寺上海别院”今昔

 尧祉99 2017-04-06

西本愿寺旧址近况

文/陈茂生

浦路位于虹口主要商业街区,以“美食街”闻名遐迩。每当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过乍浦路455号时都会赞叹那墙分成三排二十一朵莲花浮雕的精美,但少有驻足停留。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里“上海市优秀历史文化建筑”铭牌,能知道此地原为日本庙宇“西本愿寺上海别院”的可能就不很多了。


二十世纪初叶,随着虹口日本侨民逐渐增加,日本各教派纷纷在沪设立“别院”。1906年8月日本西本愿寺在塘沽路(时称文监师路)114号开设上海别院,次年设立“龙谷会”并开始向中国人传道。在1921年到1935的十多年时间里,分别在正金银行及日本人俱乐部举行过十多次传道演讲,参加对象均为在沪的满铁、正金、邮船、三井等日本大企业会社社长。1931年春天,由日籍建筑师冈野重久设计、岛津工作室承建,在乍浦路现址建造 “西本愿寺上海别院”,作为参拜神道、僧人住所和暂存骨灰盒之用。寺庙仿日本西本愿寺式样并呈印度佛教建筑风格,面积 407平方米。马蹄形拱形大 厅,沿街东山墙设置硕大的拱形火焰形券面,上饰莲瓣浮雕,券下缘为10块长方形禽鸟浮雕带饰,再下是三行每行七朵莲花浮雕,形态各不相同;莲瓣的外缘为半圈草纹浮雕,顶端隆起,高踞其巅的狮子雕塑已毁。原本带状纹样和下方的莲花纹样之间有一大块高浮雕,表现热带丛林中白象出没,众僧膜拜的情景,“文革”中填平难以复原。北面有拱券门厅,拱券立面饰半圆形浮雕。


1939年2月在沪日本特务机关在虹口虬江路624号建立一个囊括在华日本各佛教宗派的“中支宗教大同盟”。西本愿派法主大谷光瑞任副总裁,此时上海别院已停止正常传道工作,为战争服务成为主业,多次派人到吴淞口的日本海军基地慰问布道,为侵华战死日军举行“和军大超度”。别院也成为日侨避难所以及日军集结的据点,门口挂有“英灵奉安所”的牌子,将战死者的骨灰盒集中存放后定时中转日本。1937年10月20日上海《申报》以《敌方辎重结储虹口——乍浦路本愿寺藏大批军火及设炮位》为题报道:“虹口乍浦路本愿寺为敌军重要军事机关之一,寺内大殿下辟有地道,储藏大量军火,驻炮兵四百名,置有重炮位两门,屋顶架设高射枪两尊,高射机关枪两挺……。”当时本愿寺上海别院周围戒备森严,普通中国民众根本不准靠近只能绕道而行;尚若路过也必须向守卫的日军行礼,否则就会挨打。


1944年西本愿寺上海别院增建九层高佛塔,直至抗战胜利后佛塔废;因属“敌对国家寺庙”故被取缔宗教活动,佛像、供案等用品移到他处后难寻踪迹;寺房曾被辟为“和平博物馆”。随后在中国历史大变革中这里长期作为虹口区体育运动训练场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后改为一个健身房和一家舞厅。光阴荏苒,岁月冲刷,建筑本身也有了些改变,原先过往的岁月逐渐不被人们提起。


1999年9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西本愿寺上海别院”旧址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重新聚集起人们关注的目光。这里不仅只是一幢由日本设计、建筑的精美寺庙,而且也是一个永久的历史“定格”。经常有手持以往照片的“背包客”从四面八方寻觅到此,在“咔嚓、咔嚓”快门声中,建筑砖缝里残留的历史余温、角落里遗存的当年尘埃……与周边的灯红酒绿、花团锦簇融合在一起。

日本京都有两座本愿寺,分别称为东、西本愿寺。西本願寺是日本京都最大的寺院。

西本愿寺旧址

西本愿寺一些雕饰至今尚存。

西本愿寺旧景,寺庙坐西朝东,沿街东山墙置巨大拱形莲瓣券面,巨大的浮雕莲瓣由外向内侧排成扇形,围绕着中央的窗户。莲瓣的外缘为半圈草纹浮雕,顶端隆起,高踞其巅的狮子雕像已毁。窗户的下缘为连成带状的10块长方形浮雕,饰有不同的禽乌。

原来西本愿寺东山墙带状纹样和下方的莲花纹样之间有一大块高浮雕,墙上雕有七头象,两边还有两尊佛像。表现出热带丛林中白象出没,众僧膜拜的情景。

文革中西本愿寺墙上的大象和佛像被填平了。下面有上下3行圆形莲花浮雕,每行7朵,共21朵,朵朵形态不同,目前尚存。

在中日战争时期,西本愿寺里面放满了日本阵亡军人的骨灰盒。这是当年拍摄的西本愿寺内景。可以看见摆满了阵亡军人的骨灰盒。

这是一张民国时期拍摄的西本愿寺旧照,虽然照片有些模糊不清了,但是还是能够清楚地看见该寺的顶上建有一座三十几米高的“阿旃陀”式的佛塔,据说这座佛塔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被拆除。

文/陈茂生

图/网络

微信编辑/帅师


上海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