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脏有热 熏发肌肤:中医防治婴儿湿疹

 学苑中医 2020-11-09

婴儿湿疹是发生在1~2岁以下婴幼儿中的湿疹。

婴儿湿疹中医称为“胎敛疮”。由于皮损形态有干、湿不同,又有“湿敛”和“干敛”之分,后者又称为“奶癣”。

《诸病源候论》认为小儿发病乃“五脏有热,熏发肌肤,外为风湿所折,湿热相搏身体……”“……是心家有风热”。

【病因病机】

婴儿湿疹主要是由于先天不足,脾虚胃弱,风湿热邪郁积皮肤所致。

【诊断要点】

1临床分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

渗出型:多发生于肥胖的婴儿,皮疹特点是以红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为主,皮疹可互相融合成大片,表面有糜烂渗液或黄色痂屑,境界不清。

干燥型:多发于营养差的瘦弱婴儿,皮疹特点是以淡红色斑、丘疹为主,表面少许糠秕样鳞屑,患儿皮肤干燥。慢性者可轻度浸润肥厚。

另外还有一种脂溢型,其皮损主要发生于头皮、眉、耳后等皮脂腺发达区域,形成黄色油腻厚痂,搔抓痂皮脱落,暴露有大量渗液的糜烂面,症状与渗出型相似。

2皮损好发部位在面部、头皮、颈周及四肢屈侧,尤其多见于双颊和额部。

3发病年龄在出生后1~3个月为多见,多于1~2岁内痊愈。

4瘙痒剧烈,患儿常常搔抓,哭闹烦躁。

【内治法】

1湿热型

主症:皮疹以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为主,或伴有黄色较腻痂皮,大便干或见奶瓣,小便黄,患儿多肥胖,舌红、苔薄黄。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

金银花5克黄芩3克竹叶3克灯心3克牡丹皮3克白鲜皮3克冬瓜皮5克车前草5克六一散(包)5克

用量根据小儿体重加减。

2脾虚蕴湿型

主症:皮疹以红斑、丘疹、干燥、脱屑为主,患儿体瘦,食少,大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小儿化湿汤加减。

苍术6克陈皮45克茯苓6克泽泻6克炒麦芽9克六一散(包)6克

【外治法】

1渗水多时可用马齿苋煎汤冷湿敷(面积不宜过大)。

2无渗出时可外搽三黄洗剂或用甘草油、地榆油调祛湿散。

3皮损干燥时可外用黄连油、青黛油、蛋黄油、黄连膏等。

【预防及护理】

1尽量寻找可能致病和诱发加重的因素并去除,特别要注意饮食,观察食物反应。

2患儿衣服、尿布宜用柔软的纯棉制品。洗涤时尽量将肥皂冲洗干净。

3保护皮损,避免热水洗烫,肥皂刺激及搔抓等,必要时晚间睡觉戴手套。

4注意患儿消化情况,及时进行调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