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谈|网络化时代里人的异化

 咖啡时间 2017-04-07

复旦EMBA“自由而无用”主题沙龙——

主持人:遗传学博士、EMBA学员邵敏华

演讲嘉宾: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刘杰

                 人类遗传学教授、博导李辉

                  哲学博士、副教授陈果

主题涉及:一、对复旦“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的阐释;

                 二、网络化时代对人的生活、头脑和思想分别带来哪些深刻的影响。


(本文仅节选个人发言的部分内容):

互联网有没有改变我们的思想?毫无疑问,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我谈谈我的感受,第一个是信息的海量,互联网增加了我们知识的广度,我们有意无意地接触到更多的观点,更多角度的解读,这确实是一种巨大的改变。你用你的一双眼睛原本只能看到一个向度,但是现在通过互联网,用你的一双眼睛可以看到千百种角度,就像佛学中说的大千世界。通过互联网看到了一个世界之外的大千世界,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改变。第二个跟信息量有关,是眼界的拓宽。通过互联网,我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原本在地理概念当中,美国和中国很遥远,但通过互联网,美国跟中国是多么近。所以互联网让世界离得很近。第三点是便利性。本来要查个东西需要翻很多文献资料,但是现在百度谷歌一点就可以,果然是“玩弄于鼓掌之间”。整个世界通过互联网被我们玩弄于鼓掌之间,手指头一划就划出了一个世界。因为便利了,也就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高效率。

有了这些改变之后,结果怎样?很难说,关键看是谁在驾驭谁。是人驾驭机器,还是人被机器所驾驭。如果是人驾驭机器,那么是人在主宰机器,以机器为工具,为自身需求服务;如果是机器在驾驭人,那么机器便成了人的主宰,人完全被及其所操纵所控制,人成了机器的奴隶。

我觉得评价一个人,可以分成四个层面:神、智、器、识。最低的层面是识,即学识眼界;第二个是器,即本领、才能、用处;第三个层面就是智,也就是智商悟性;最高的层面是神,也就是精神气象、思想境界。互联网在前面这三点毫无疑问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它会让你更有学识,能使你快速地掌握某种本领,比如不会煮的菜上网一查就明白了。这也会增加你的智商,因为你学习的东西越多、你的大脑这个内存储备的信息也就越多,往往你就显得越广博也越聪明。然而,一旦涉及到“神”这个层面,关乎一个人的精神、内心和灵魂。那么,上面提到的互联网的这三大改变对我们的“神”有什么样的影响了么?——它让我们的精神更有思想了么?第二,让我们的内心更自由了么?第三,使我们的灵魂更幸福了么?我觉得,人在精神层面上其实就这三个问题最重要。而人活在世上,就这三件事情最核心也最有意义,它们是人的终极关怀。

1.自我的异化

钱有意义,因为它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借着它能帮助我们更幸福、更自由、更有思想,但钱本身不等于思想、自由、幸福。它是指向幸福的一个途径,但不是幸福本身。互联网也是一样。比如互联网瞬间帮助我们获得海量的信息,使我们的知识更有广度,但知识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是两码事。数量的多和见地的深是两码事。知识的广度使你听到各种声音,各种角度的解读,更多元的思想,各方各界的他人的思想。但什么是见地深呢?见地深指的是你有自己的思想。面对海量的信息,你真的觉得你能够拨云见日,澄明真相么?很多时候听到的声音越多,我们越找不到自己的声音。我们听到各个专家怎么说,各个思想家怎么说,但这些都是你听到的别人的说法看法,但是你在哪里?你怎么说?我们很多时候所说的“有思想”,不是指我们有自己的思想,而只不过是我们引用别人的观点、别人的思想,拿别人的思想当做是自己的思想。但是你的思想,你的见地呢?这才是一个问题。所以很多时候对一个人而言,面对互联网上巨大的信息量,知识的广博,要有真正的见地,独立的思想,要求反而更高了。面对无限多的干扰,来自各个方向的力量的拉扯,一个人要排除干扰,找到自己是多难的一件事!

第二点,眼界的拓宽。我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看到了更多的人,看到了更多姿多彩的生活。但是你真的因为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而更看清你自己的生活世界了么?你所看到的这更多的人里面有你自己么?其实未必。有个现象很有趣,每天都在发生;当手机是黑屏的时候,它就像镜子,借着它我们能看清我们自己;但手机屏幕一亮,世界出现了,你看到了整个世界,却再也看不见你自己了。我们通过互联网总在向外观望,看到这世界发生了这么多事——地震、海啸、冲突,我们惊愕叹息,其实我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内心不也时常发生地震、海啸、冲突么,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良知与欲望……其实频繁地向外观望,对我们很多人而言,其实是在用外界的丰富逃避内心的贫瘠,用外界的喧嚣逃避自我的杂乱无章,就像我们常常把繁忙的工作当做借口,来逃避真实的生活。世界发生了这事那事,你了解得那么清楚,但是你自己的内心正在发生什么,你意识到了么?我们把自己淹没在大量信息中,以此来逃避对自己内心真实状况的直面。互联网让我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更多的事,但我们却越来越少有时间向内探索,了解自己。我们每个人是自己唯一的终生伴侣,从生到死,朝朝暮暮。我们跟自己生活了一辈子,却最少时间来了解自己,到头来对自己一无所知,岂不是人生的极大遗憾?有一首歌叫“从前的我”,里面有提到“如果你遇到从前的我,请把它带回来”。很多人听了很是感触,为什么?说明你跟从前的你走远了,断链了,陌生了。我们常说人要学会自爱,可是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又该怎么来爱自己?我们知道,爱水仙花要多浇水,爱芦荟就要少浇水。你如果不知道你自己是水仙花还是芦荟,又怎么知道该用哪一种方法来爱自己呢。不了解自己、不看清自己,又该如何来成为我自己,成全我自己。看到更多的世界看清更多人,未必更看清你自己。这不是成正比的事情。

第三,互联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因为便利性,所以依赖性。因为互联网带来如此大的方便,所以也带来了我们对它如此大的依赖性。其实依赖性就是不自由的代名词。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往往依赖的东西越多就越不自由。对网络产生依赖,离不开网络,离开网络就没法生活,就意味着网络开始侵入你,开始主宰你。什么叫自由,我看不看手机由我自己的主观意志决定,我可以不看,不看也没什么大不了,这就是我在主宰我自己。什么叫不自由,我控制不了我自己,不论我想不想看手机,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摸手机、看手机。然后你会发现,我们很多人就处在这种处境当中。手机一亮,“小红点”一召唤,就忍不住去翻看,这其实就是一种招魂,它在操控你,你却操控不了你自己。对什么东西上瘾了,比如酒精、毒品等,就意味着你被它所控制了。那么当看手机看网络变成你难以抗拒的一种本能,你对它上瘾了,却无法自拔了,这就说明你被它控制了。这样怎么还能叫自由。我们在哲学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异化——本来你是主人,后来不知不觉你变奴才了。本来你是手机的主人,手机是你所使用的一个工具,为了给你的生活提供便利,为了使你更幸福;结果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中,你变成了手机的奴隶,是手机对你呼之则来挥之即去,是它在操控你的生活,而你是在听候它的差遣,你在为它服务。这个时候,主人和奴才的位置倒过来了,你变成了手机的工具,而手机成了支配你的主人。这就是手机或者说网络对人的异化。

回到之前所说的,很多时候,你依赖的东西越多,你越不自由。庄子里有句话,把自由叫无所待,无所待就是无所依赖。

2.高效率下的隐忧

说到互联网带来的高效率。恩……效率高好不好?当然好。但效率高只有在“有用”的领域才好,对那些“无用”的东西,效率高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效率高意味“快”,很多东西快了,味道也就淡了,甚至就没味道了。过去一封信等一个星期,读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发酵的是深深的思想,深深的思念、深深的向往、深深的眷恋,这才能体现深情款款。现在什么都太快了,已经不稀奇了,人跟人之间的联络一个微信分秒即到,让人不胜其烦,还哪来什么思念?过去我们等信,总觉得信怎么还没到,眼看着邮递员来了好几次,怎么就是没送到我的门口?然后,终于他敲你的门了,你会怀着喜悦一路小跑去迎接那封信。现在你还能找到几样事情,几个人,会让你一路小跑去迎接?心怀深深的喜悦去看?不太有了。有些好东西就是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火慢熬,慢工出细活,快不得!有些事情慢才像话,慢才有趣,慢才到位。有些书就要慢慢看,有些书就要一句话读十遍。因为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获。恋爱就要慢慢谈,慢慢谈才能相互了解。很多人把目标导向性当成特别强的优点,什么东西目标都特别明确,把人当成执行目标的工具。一个目标导向性很强的人或许很有用,但往往不大可爱。比如,真正的旅游就不应该太有计划太有目标,好像一定要把所有的景点都跑一遍,拍个照,消个费,表示到此一游,才算心安理得。漫无目的才叫旅游,游游荡荡才有闲趣。工作可以有目标,生活就不必有太多目的,还是好好享受此时此刻吧,才不算虚度。

3.机器能不能取代人?

机器能不能取代人?就目标导向性而言,其实机器胜过所有人。刚才我说到的互联网带来的三大改变,加上效率高,人类哪一样能够胜过机器?全都超不过机器。所以我们还有什么东西能胜过机器?还有哪几样东西是我们特有而机器无法取代的?恐怕第一就是像我们李老师写诗的时候那种倏忽而来的诗意和灵感,是机器无法具有的。第二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和不可思议的德性。还有就是那种漫无目的、不可预测、随遇而安的闲情。

既然生而为人,那就做一点人干的事,做一点机器干不了的事。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人不要做机器干的事,把机器能干的事交给机器来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