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汉族你了解多少?(皇帝不称朕的回答,96赞)

 漫步之心情 2017-04-07

答者:“皇帝不称朕”头条号作者胡丹

在中国的民族概念里,有三个词是重点:

汉族、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聚居的国家,俗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共同的祖国是中国。所有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民族,又合称为“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概念是上世纪初由梁启超先生首先使用的,时间不长,而汉族的概念,其实也是近当代的新词,所以一定要澄清一个误解,就是不要以为中国的历史就是汉民族的历史。

汉族本身就是大融合的产物,它是近代随着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而形成的新的“记忆共同体”。古代,没有民族概念,但有部族概念,对于某部族,称“人”不称“族”,如匈奴人、罗马人、汉人、鲜卑人、女真人、苗人等。

汉族人,过去叫汉人,“汉”来自汉王朝,最初就是“汉朝人”的意思。汉疆域以外的人,称汉国之人为汉人,就如同称秦人、晋人、唐人、明人、清人一个道理。汉人就是过去的中国人,是生活在中国疆域内的人民。

汉人不是民族概念,但“汉”有着强烈的文化意涵,在古代的正统观念下,汉人是像希腊人、罗马人一样的“文明人”,拥有发达的文化、成熟的政治体制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她以高度的文明而傲然自居“中心”,将居住在她周边的各部族视作“野蛮人”(蛮夷),这就像罗马时代将散布于莱茵河北的众多民族称为蛮族一样。

(蛮族攻陷罗马。当时的蛮族,今天都是发达国家)

“华夷”之辨,不是以血统来论,而是以文化为标准,是很宽松的,如古人说,“入中国者则为中国”。

许多时候,蛮夷占据中原,实行华(汉)化政策,她也自居为中国,自认为是正统的中国王朝。比如北魏实行汉化,是文化的汉化,而非种族的汉化。

现在鲜卑人都去哪儿呢?他们“消失”了,消失不是灭绝,而是在文化上汉化了,鲜卑人也就变成了汉人。历史上许多在中原建政的部族,如沙陀人、契丹人,都是这样消融的,他们共同熔汇为中国最大的民族集合体——汉人。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融合)

元朝时,将原金国地区的人口称为“汉人”,将原南宋境内的人称为“南人”。

在元代,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处于不同的阶层,享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权利,但色目人、汉人、南人都不是民族称谓,蒙古也只是一个分散的部族联盟,她不是一个民族。

明太祖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大明,但他并不知道自己是“汉族”,他更不知道自己建立的,是一个汉族王朝。

相应的,满洲(不是满族)建立清朝,他们也不晓得自己是“少数民族王朝”。事实上,八旗之中,除了满洲八旗,还有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八旗和旗人并不能和“满族”划等号。

“鞑虏”是对中原王朝对北方部族的通称,一般指蒙古草原上的部族,但孙中山领导反清(“排满”)革命,建立民国,他也揭起“驱逐鞑虏”的大旗。可见这些概念主要是一种杂指和泛称。

清末革命斗争激烈,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于是有了“汉族”一说,有了汉族,还要为汉族找到老祖先,于是一位上古帝王黄帝被抬出来,成了华夏始祖。

实际上,黄帝在历史上曾被众多的“少数民族”政权奉为祖先。黄帝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共祖,而不仅仅是汉族的祖先。

汉族是历史上众多部族大融合的产物,它不是基于血缘(虽然我们常说“血浓于水”),而是基于共同的文化和历史记忆(中华文明)和共同的生活区域(近代中国版图)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

民族的概念,是十七、十八世纪以来,西方全球殖民扩张的产物。为便于殖民统治,殖民主义者创造了“民族”以及白、黑、黄、红等“人种”概念。

从那以后,“民族”通行,并首先在西欧形成了近代民族国家,如单一的德意志德国;十九世纪末,民族主义思潮在全世界涌起,但民族国家形成的进程很不一致,比如东南亚,迟至二战后才真正形成一系列的民族国家。

清朝的覆灭,代表了中国王朝时代的终结,中华民国建立的,是一个“五族共和”的新的民族国家。“五族共和”的五族,包括了“满蒙回藏汉”这五个民族,她们各自在国旗“五色旗”上分享了一种颜色。

显然,我们今天熟悉的五十六个民族,在当时都是“缺失”的。

我国大多数的现有民族,都是上世纪50年代,根据苏联的做法以及斯大林对民族问题的相关论述,在重新进行民族甄别的基础上形成的,导致中国的民族数量数激增,这就是“五十六个民族”的来由。

与汉族相比,他们自然都是“少数民族”,然而“少数”的提法本身就含着一种不平等,并不恰当。

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将民族划得太细,并不合适。民族的划分,也不应成为自筑藩篱、彼此隔膜的理由。中国众多的民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一个名为“中国”的版图之内,虽然因其所居区域不同而各具风情,但所有民族的利益是紧密相连的,而且他们在文化上是相通的,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