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牙颌种植修复的检查与设计——施斌教授

 东子口腔视界 2017-04-07


在我国,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全口牙列缺失的患病率呈大幅上升趋势,全口无牙颌逐渐成为口腔治疗中最常遇到的情形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无牙颌种植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与传统全口义齿修复相比,治疗手段更为先进,远期效果更为乐观。

那么,怎样进行无牙颌种植修复的设计?如何预判种植体的数目及位置?在2017年华南国际口腔展口腔医疗技术研讨会的无牙颌种植专场中,武汉大学种植科主任施斌教授在他的讲座中回答了上述问题。


讲者:施斌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无牙颌定义

无牙颌的定义非常明确,即牙列上已经没有天然牙或残根存在。对于无牙颌,有牙齿缺失时间长短之分,且由于牙齿缺失原因不同,具体状况也不相同。

对于较丰满的牙槽骨,传统全口义齿的固位稳定效果相对较好;对于宽度、高度不足的牙槽骨,传统全口义齿的固位、负重和稳定会受到影响。

临床上还有一种无牙颌,可称为牙源性无牙颌,即有些天然牙仍存在,但已无保留价值,医师把认为不需要保留的牙齿拔除,创建一个无牙颌。

因此,口腔种植中的无牙颌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天然无牙颌,一种是通过拔除无价值牙创建的无牙颌。

无牙颌种植修复的优势

与传统全口义齿相比,无牙颌种植修复有以下几个优势:①更好的固位及稳定(种植体辅助提供固位力);②更高的咀嚼效率;③更高的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基托边缘更短);④种植体的植入可保留其周围牙槽骨,减缓吸收。


无牙颌种植修复的检查与设计


无牙颌种植修复的分类

无牙颌的种植修复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设计,包括固定种植义齿和种植体支持的覆盖义齿,牙槽骨的骨量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之一。固定种植义齿在功能上更优,但对牙槽骨的要求也更苛刻,所以在牙槽骨的条件不能满足固定种植义齿修复时,种植体支持的覆盖义齿也是一种实用的选择。


无牙颌的分类

1987年米施(Misch)和朱迪(Judy)提出了包含不同部位的牙槽骨吸收或缺损亚类的全口无牙颌分类。Misch分类既反映了无牙颌牙槽骨的体积大小,也可反映不同位置的骨量差异。这一分类使得在全口无牙颌患者种植义齿修复设计更加系统化。

Misch分类按前牙区及两侧后牙区3个解剖区域骨量是否一致,分为Ⅰ、Ⅱ、Ⅲ型无牙颌:Ⅰ型无牙颌在牙弓的三个解剖区段内牙槽骨的骨量(高度、宽度)是一致的;Ⅱ型无牙颌在牙弓的3个解剖区段内牙槽骨的骨量不一致,两侧后段的牙槽骨高度、宽度相同,但与前段不同;Ⅲ型无牙颌前、后3个区段的牙槽骨形态差异非常大。

Misch分类又依据每个区段内牙槽嵴的骨量分为A、B、C、D四个亚类:A亚类牙槽嵴表示牙槽骨高度、宽度充足;B亚类牙槽嵴表示牙槽骨高度、宽度适量;C亚类牙槽嵴表示牙槽骨的高度或宽度不足;D亚类牙槽嵴表示牙槽嵴已经完全吸收,上颌窦底区域的牙槽骨少于2 mm,下颌的下牙槽神经管上缘已经位于牙槽骨的表面。

综合上述两个维度的分类方法,可以对各型各类牙槽嵴做一个总结,针对不同部位牙槽嵴特点而选择合适的种植体。

①Ⅰ型A亚类牙槽嵴(图1):牙槽骨高度、宽度骨量充足,不需进行任何骨增量手术即可植入常规种植体(长度>10 mm),通常设计成种植体支持的全口固定修复(分段式设计及整体固定桥设计),也可设计成覆盖义齿修复,可植入6~8颗种植体;


图1 Ⅰ型A亚类牙槽嵴(图片来源于《口腔种植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②Ⅰ型B亚类牙槽嵴:牙槽骨骨量一般,可以考虑植入短种植体,或覆盖义齿修复,这一亚类通常需要做骨增量手术,才能植入标准种植体;

③Ⅰ型C亚类牙槽嵴(图2):牙槽骨严重吸收、骨高度不足,此亚类通常以覆盖义齿修复为主,或采用all on 4技术避开两端牙槽骨高度不足的位置;

图2 Ⅰ型C亚类牙槽嵴(图片来源于《口腔种植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④Ⅰ型D亚类牙槽嵴(图3):牙槽骨已完全吸收,上颌窦底区域的牙槽骨少于2 mm,下颌牙槽神经管上缘已位于牙槽骨表面,一般戴活动义齿15~20年以上会出现此情况,这一亚类种植修复时要注意预防牙槽骨骨折,只能利用极其微小体积的骨放置两个植体,采用全种植体在后牙区支持,覆盖义齿是这一亚类最合理选择。

图3 Ⅰ型D亚类牙槽嵴(图片来源于《口腔种植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⑤Ⅱ型BC亚类牙槽嵴(图4):针对这一亚类,早期在临床没有很好的方法,近几年all on 4技术成为这一亚类最佳的修复设计方式,除此之外,还可选用下颌2个植体、上颌4个植体的固定义齿修复,或选用覆盖义齿。

图4  Ⅱ型AB、BC类牙槽嵴(图片来源于《口腔种植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⑥Ⅲ型ABD亚类牙槽嵴(图5):这种情况下骨增量效果通常不是很理想,可考虑在骨量多的部位放置多个植体,在骨量少的部分不放置植体,做一个悬臂设计,因为悬臂的距离通常有限,对整个修复设计要做好选择覆盖义齿还是悬臂设计的权衡。

图5  Ⅲ型ABD、CDC类牙槽嵴(图片来源于《口腔种植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Misch的无牙颌分类根据牙槽骨的高度、骨量及缺损情况,既记录了整个牙弓的外形特点,又较详细地记录了每个区域之间的骨量以及其他部位的差别。这一分类为无牙颌的种植义齿的设计、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修复体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指导临床选择种植体的部位、数量及支持方式。

Misch分类是基于牙槽骨的骨量进行分析的,但是在无牙颌种植修复设计中,临床医师不能只考虑骨量,还应考虑颌间距离、咬合关系、缺牙区骨密度等相关因素,后期修复也会带来很多影响。


颌间关系的变化

在无牙颌患者中,由于天然牙的缺失,牙槽骨的形态会有所改变,因此临床医师要用动态思维去考量颌间关系的变化。

水平向变化(可引起咬合关系的改变)

牙齿缺失后牙槽骨的吸收变化,无牙颌牙槽骨吸收后从A区向D区变化(图6)。牙槽骨不仅有体积的变化,还有位置的变化,上下颌牙弓会逐渐变小、高度变低。上颌牙槽嵴向后、向上、向内吸收,下颌牙槽嵴向前、向下、向外吸收。当上颌牙槽骨吸收至只剩D区的时候,咬合关系会发生相应改变,原本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变为反牙合,这种情况尤其在单颌无牙颌较为常见,处理起来非常棘手,需要通过增加种植体的数量来抵抗杠杆力对其的影响。

图6  无牙颌牙槽骨吸收从A区向D区变化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现代口腔种植学》(Contemporary Implant Dentistry) Misch CE]

垂直向变化(即颌间距离的变化)

由于牙槽骨的吸收,颌间距离增加,随之放大的水平向力和侧向力对种植体有不利影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复合修复体的方式,通过人工牙龈来修饰不足的牙槽骨,并调整牙冠的位置和高度。

对于人为创造的无牙颌,拔除残根残冠后,颌间距离有可能不足,这时可考虑降低牙槽骨高度来满足种植手术的需求。2005 年Misch 等提出冠高度空间(crown heights ace,CHS)的概念,该概念中CHS 在后牙区是指牙槽嵴顶到咬合面的高度,在前牙区则为牙槽嵴顶到切缘的高度。

对于单纯种植固定修复,理想的CHS是8~12 mm;对于复合式固定全口牙列修复,CHS是12~15 mm;对于种植覆盖义齿,理想的CHS要大于12 mm,尤其是杆-卡固位时,需要较大的CHS。


对颌牙的状态

与下颌相比,无牙颌在上颌设置种植体的数量通常更多:一般种植固定修复,下颌设置4~6颗种植体,上颌设置6~8颗种植体;种植体支持的覆盖义齿,下颌设置2颗种植体,上颌设置4颗种植体。

其原因是:①上下颌骨的密度不同,下颌牙槽骨密度比上颌高,所以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相对更好,骨结合强度更高;②在上下颌运动时,下颌以弧线运动主动撞击上颌,有一个很大的向外、向前的水平向分力,所以上颌需要尽量多的植体才能达到稳定固位的效果。

在临床上,上下都是无牙颌的患者相对较少,单颌无牙颌的患者较常见。上述上颌设置更多种植体的原因分析同样适用于单颌无牙颌患者。对颌存留的天然牙越多,咬合力越大,故相比于对颌为全口义齿,对颌为天然牙牙列时需要增加种植体数目,减少悬臂长度,达到上下颌咬合力量相匹配的效果。尤其要注意上颌无牙颌,下颌天然牙的病例。


种植体数量及位点的选择

有些种植位点对于应力合理分布至关重要,有以下注意事项:① 要尽量减少甚至消除悬臂,因此末端种植体非常关键;② 避免连续3个桥体的设计;③ 尖牙和第一磨牙至关重要,尤其是其相邻牙缺失时。

悬臂设计原则为,悬臂长度不超过A-P距(牙弓前缘与末端种植体中心在牙弓中线上投影的垂直距离)的2.5倍,且远中悬臂不超过2个单位。

根据患者牙弓形态不同,参考的A-P距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图7):卵圆形牙弓的A-P距约6~8 mm,方圆形牙弓的A-P距约2~5 mm,尖圆形牙弓的A-P距通常大于8 mm。通常悬臂的长度和A-P距为1:1,当A-P距过短时,需要在前方增加种植体的数量,抵抗悬臂对其的影响。

图7  (A)卵圆形、(B)方圆形、(C)尖圆形悬臂设计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现代口腔种植学》(Contemporary Implant Dentistry) Misch CE]

无牙颌如果满足条件,应尽可能多地植入种植体,以达到以下目的:① 减少悬臂长度;② 减少桥体数量;③ 增加修复体的固位力;④ 减少螺丝松动或修复体脱粘接的概率;⑤ 获得更好的应力分散,减少应力集中于个别部位的情况出现;⑥ 减少整个种植系统受到的应力。

总之,决定种植体数量及位点时,必须充分考虑骨量、骨密度、咬合力及是否有副功能运动等因素。

 

专家简介

施斌,口腔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国际种植学会(ITI)委员。《临床口腔种植研究》(Clinical Oral Implant Research中文版)副主编、《临床口腔医学精粹》副主编、《口腔医学研究》常务编委、《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编委等。主持多项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的专业杂志上发表种植领域的文章6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第153期03~04版

★转载请获本微信公众平台许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