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手拈来,处处彰显中医绝妙

 汉青的马甲 2017-04-07


中医,一个可以让朋友不欢而散的话题,今天的状态如何呢?

 

当然好多了,现在如果不懂一点中医常识,在外交场合上就真的out了!为什么呢?大势所趋,势不可挡!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学校到处都在大力推广和弘扬中医,这样使得很多崇洋媚外的人不太敢有微词了,虽然听着大家讲中医不舒服,也只能三缄其口了。

 

中医有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支持和社会刚需,但是我们对于中医的认识到底怎样呢?我想,这是很多人都会皱眉的话题。其实,喜爱中医的朋友们,大可不必如此为难,中医的认识与学习,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生活入手,处处都有中医思维,处处都体现着中医的医术,只要大家学会用心和留心,进入中医的殿堂就是分分钟的事儿。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不经意间的俗话,其实很多都是中医思维的黄金铁律,而我们由于觉得老人没有“文化”,就不会入耳,更不会入心,这其实就是我们没有文化的典型表现。老人的俗话就是“道的实话”!这些个大实话都是我们的祖辈们,在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的生存发展中凝练出来的。而我们把这些个“老宝贝”弃之如敝履,实在是又“败家”、又可怜了。

 

“二八月、乱穿衣”,说的里面既有春捂秋冻的道理,又有着随机应变的逻辑,生活中的常识,有备无患。老人在絮叨这样的话时,大多都成了我们这些个晚辈的耳旁风了。“吃了药喝茶,气得大夫满地爬”,不知道大家在当今“茶道横行”的时候,让多少大夫满地爬呢?

 

这些老人的养生“俗话”,不知道有多少,可是我们记住的能懂的,甚至会用的恐怕就没有多少了。给大家举一个我今年用这样的生活常识治疗药物中毒的案例吧:

 

今年三月中旬,我在出差的路上接到了一个这样的电话,“刘老师啊,我母亲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今天上午还好好的,下午忽然两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出现很明显的淤青,脸上眼下也是,而且现在说话也出现了障碍,这是怎么回事儿啊?”

 



我告诉她拍张照片,发个微信给我看看,她立刻给我发了过来。我看完了给她回了一个电话,问她老人最近吃什么了,这是慢性食物中毒的症状,她当时由于着急也想不起来了,就只想知道怎么办。我告诉她,“绿豆解百毒,可以用绿豆和红小豆各等分煮汤代茶饮,一直喝到睡前,并且夜里两三点钟也要起来喝一大碗”。

 

她按我的话照做了,第二天早上给我打电话说:“刘老师啊,你这办法也太神奇了,我妈完全恢复正常了,一点症状都没有了。这绿豆和红小豆也能治大病?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妈和你说两句话。”电话那边传来阿姨的声音,“刘大夫啊,真是太谢谢了,我今天好了才想起来了,最近吃的东西都很正常,只是在半个月以前,听他们说了一个偏方,说苍耳子泡水可以明目醒脑,我喝了一天觉得挺好,就一直喝了,每天15~30g,不会是这个原因吧?”

 

说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她的毒是怎么来的了吧!这“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大家记牢了吗?一碗普普通通的绿豆汤就解了这来势汹汹的毒,中医是不是很神奇呢?

 

其实不只是绿豆汤,还有被称为“果中甘露、药中醍醐”的梨子、“天生白虎汤”的西瓜、“救液之良药”的甘蔗,这些最是寻常的水果到了懂中医的人手里,就成了最为养人的良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常识,实际上就处处体现着中医的道理。

 

“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

 

大病初愈时,要饮食清淡,简简单单的白米粥里就蕴含着“粥饮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的医理;子女出门远行时,父母会在行囊中装上一瓶家乡的水,这是为了防止孩子们在外地水土不服;小孩子咳嗽时,冰糖炖梨就被端上了桌,梨子生津止咳,冰糖润肺清痰,甜丝丝的,孩子也愿意喝;买米时,不论大米小米,老人们都要挑会出油的那种,这样熬出的米油有“补液填精”之效等等。

 

生活中这些老人挂在嘴边的话,处处彰显着中医技术的绝妙,深入思考,处处都是中医的思维。可谓是信手拈来,奥妙无穷。看到这里,学习中医,是不是很简单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