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和肝脾,这3个方剂简单好用!

 geros 2017-04-07


小编导读

肝为“将军之官”,主一身之筋,肝之气血充盛,筋膜得其所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脾胃为人体的中州之土,看似底蕴深厚,但脾的健康仍时刻受到威胁。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而让肝脾的健康倍受影响,因肝脾不和而出现的一系列病证,往往让人崩溃,怎么办呢?3个方剂简单又好用!



调和肝脾剂

适应证:肝脾不和之证。

主症:肝气郁结,横犯脾土之胸胁胀痛不适或腹痛,食欲欠佳,情绪不稳定,排便不规律,脉弦等。

常用药:柴胡、白术、白芍、甘草等。

代表方: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等。


四逆散(《伤寒论》)

四逆手足欠温,柴芍枳草进军,

升清降浊解郁,疏肝理脾为本。

【方剂组成】柴胡6克,芍药6克,枳实6克,炙甘草6克。

【功能主治】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用于肝郁厥逆之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者;肝脾不和之胁肋胀痛,脘腹疼痛,脉弦者。

【简便歌诀】四逆上柴芍,实草手足热。

【方义陈述】本方中,柴胡升发阳气,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药。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为佐药。炙甘草缓急止痛,又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有升有降,又调又和,以转厥为温、转逆为顺,实现平安之治。原方用米汤(白饮)和服,有通过和中期促阴阳之气顺接的含义。

本方立足于肝脾功能调理,气血并调,升降同用,被后世所看重,并拓展为疏肝理脾的基础方,如张景岳由此衍化出的柴胡疏肝散,就成为普通医生都能经常使用的名方。

简便歌诀中的“上柴芍”,是中原方言“上厕所”的谐音;“实草”,是“食草”的谐音。这是学生们自己创造的简便记忆法,是笔者听到后记下来的。

本方现代常用于胃炎、胃溃疡、神经症、抑郁症等的治疗。

【临案心语】肝脾不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既可以是本脏本腑的独立疾病,又可能是出现在其他病患中的兼夹症状。这是因为“肝为将军之官”,有好战的一面,其侵袭对象主要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脾。于是乎,就有了肝气犯脾、肝气乘脾等一系列病证,直接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从临床表现看,或肝强,或脾弱,或二者兼有之。本方之因,重在肝强,故主旨在疏肝一项,兼顾脾气的协理。“四逆”之说,是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的表现,“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明·李中梓《伤寒括要》),本质上不同于阳衰阴盛的手足厥冷。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逍遥归柴姜芍,苓术炙草薄荷,

疏肝解郁健脾,后世变化灵活。

【方剂组成】柴胡9克,芍药9克,白术9克,茯苓9克,当归9克,炙甘草4.5克,生姜1块,薄荷少许。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用于肝郁血虚脾弱之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义陈述】本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当归、白芍,养阴柔肝,为臣药。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薄荷、生姜,辛散疏解,共为佐药。柴胡还有引经之能,兼为使药。诸药配合,养血而疏肝,健脾以平肝,使气血互生互养,肝脾互动互用,病去如抽丝,健康乐逍遥。

本方立足于肝脾同调,以疏肝为主;气血兼顾,以理气为先的治则,立法严谨,组方合理,为后世所广泛效法,并多有发挥,以致演变出多首调肝养血的名方,成为内科、妇科相关疾病治疗的重要法宝。

本方现代常用于肝炎、痛经、乳腺炎、神经症、抑郁症、中心性视网膜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的治疗。

【临案心语】肝脾不和,事发两端:一曰肝郁,治当疏解;二曰脾虚,治当滋补。本方药有8种,肝脾两治:以治肝为主者,柴胡、芍药、当归、薄荷;以治脾为主者,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养肝之法,世以酸味为尚,源于祖先训示,自不敢怀疑。窃以为,其法绝非唯酸一条,本方体现出的以柔为养,柔中疏解,当是方家治肝的一大巧处。物极必反,味极必败,肝气本易过位,过酸犹如为虎作伥,置其更伤于脾之地。肝脾之治,宜适酸增甘,护本及标,平衡饮食,调理情志,方能达逍遥自在之目的。费伯雄以为,本方“加丹参、香附二味,以调经更妙,盖妇人多郁故也”。多年来,笔者以本方增减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中具有适应证者,基本都有较好的效果。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痛泻要方二白,陈皮防风齐来,

肠鸣腹痛泄泻,用之即可痛快。

【方剂组成】炒白术9克,炒芍药6克,炒陈皮4.5克,防风3克。

【功能主治】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用于脾虚肝郁之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痛减,舌苔薄白,脉左弦右缓者。

【方义陈述】本方中,白术为君药,味甘补土,性温燥湿。白芍为臣药,味酸敛肝,缓急止痛。陈皮、防风为佐药,一醒脾胃,一振脾阳。陈皮还有引经之能,兼为使药。组方立法于治本,重在补脾燥湿;扶之于对因,侧重于柔肝止痛。四药药性平和,组方巧妙,畅肝气而痛止,胜脾湿则泻止,共收调肝脾之功。

本方针对之泄泻,责于木乘脾土,脾运失常之故,为治疗痛泻之代表方。正如《医方考》所云:“泻责之于脾,痛责之于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本方现代常用于慢性肠炎、过敏性肠炎、神经性腹泻等的治疗。

【临案心语】本方为治疗痛泻而设,功效确切,无愧于“要方”之称谓。病必求于本,泄泻本在于脾,固脾求本,一治也;治必明于因,疼痛责之于肝,疏肝解郁,二治也。本方肝脾同治,小方大理也。方中3味炒药,妙不可言;一味防风,功莫大焉。防风不仅有人们熟知的“治风”药性,而且有广泛的亲和力,与多种药物配伍后显示出多重双向调节的功能,当不可轻之:如与荆芥、薄荷合,表里双解,能发汗又能止汗;与柴胡、枳壳合,疏泄双功,能止泻又能通便;与地榆、侧柏叶合,通涩双性,能止血又能通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岳飞传》)丹溪翁制方之技,深邃至此也!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