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如何和孩子谈死亡【附录生命教育书单】

 林间鸟语2011 2017-04-07

 

清明节又将到来,人们习惯上要焚香祭奠,扫墓踏青,缅怀逝去的亲人、朋友等,对逝去的生命表达深切而绵绵不断的思念。清明节也是我们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机:利用祭扫的习俗,可以自然而然地提示人们关注“生死”这一人生根本问题,并由此提升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台湾学者张淑美指出,儿童自幼年开始即对死亡产生好奇与疑问,却得不到父母以及教师的教导,他们容易被笼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纱之下,只有通过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童话故事书(乃至神鬼故事)等,略窥死亡面貌。但也因无法获知真相,容易受到或夸大、或不实、或扭曲、或神秘的报道所影响,使儿童产生错误或片面的死亡认知,影响其对死亡的态度,往往产生恐惧、害怕、恐怖、疑惑、神秘、纳闷等负面而复杂的情绪。


当儿童碰到亲人死亡,包括祖父母、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兄弟姊妹或常常来往的之亲戚如叔伯姨舅等,甚至是宠物的死亡,作为家长、教师要做些什么呢?是否要告知孩子病讯、死讯?是否要让他参加葬礼?是否要如实回答孩子的疑问呢?当丧事过后,又是一段新的问题出现,该如何做好孩子的哀伤辅导呢?这是幼儿生死教育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父母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从小就适时适度地给孩子提供有关死亡的认知。比如家长可以利用平时家庭的一些活动,如祭祖、清明扫墓、家庭宠物的死亡、亲戚的病痛或逝世等机会,采取公开讨论的方法与孩子谈这件事,及时解决孩子的困惑,疏导孩子的负性情绪,帮助孩子形成对死亡的正确认知,让孩子懂得如何面对疾病与死亡。


台湾一位学者曾说过:“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竟然毫无准备。”而家庭教育在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死亡、面对灾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重任。


可以通过描述小动物的生与死,让孩子了解生命的由来与它最终的归属,如当孩子们心爱的小动物死去时,可以为他们举行“葬礼”,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哀思,同时告诉孩子们:“那些小动物是带着快乐走的,他们走完自己的生命全程,认识了你们,也在你们的保护中过了很幸福的生活,他们是高兴地死去的。”


如果孩子经常问:“妈妈(爸爸或其他亲人),你会死吗?”因为孩子对时间的概念还不成熟,如果家长直接答“会”,将使孩子误以为近期就会发生。所以在回答该问题时务必加上“要很老很老很老才会死”。通过多次强调“很老”这个字眼,使孩子觉得时间还很长,不会因为他的亲人受到死亡威胁而不安。要注意,我们往往会忽略孩子的视角,对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一个初中生就已经“很老”了。因此,在与孩子谈论这个问题时还可以告诉他有关人的生命需要经历的历程和时限。


台湾学者张淑美提出了学校或家庭中实施生死教育的原则,包括处理儿童对死亡疑惑的“五诫”与协助儿童面对死亡的七项原则


一诫  勿说死者只是睡着了。因为睡着了通常是会醒过来的,以死者只是安睡了来安慰儿童的说法,容易使他们不是一直在期待死者“醒”来,就是害怕自己会不会睡着了就“死”了。


二诫  勿说死者并没有真正死了。儿童不太能了解抽象的比喻或安慰之词,仍应以事实性的方式告诉儿童,死亡就是身体和心理机能完全停止、消失,生命完全终止了,不可能再复活,以免他们更愤恨或怀疑亲爱的家人没有真正地死,为何不回来看他(她),死者的精神不死,为何他(她)感受不到。


三诫  勿说死者是去旅行了。和前面两例一样,说去旅行是会回家的,这种安慰容易使儿童愤恨死者为什么不再爱他(她)了,怎么可以不告而别,一去不返!


四诫  勿说死者是被上帝(或神明)带走了。此说易使儿童视上帝(或神明)为敌人,愤恨上帝(或神明)为何“夺走”亲爱的家人!而伴随这种仇恨之后,可能又会自觉咀咒或愤恨上帝(或神明)是不应该的行为,而感到有罪恶感或担心受到惩罚。


五诫  勿以“上天堂或下地狱”来比喻死亡。此说易使儿童纳闷究竟挚爱的亲人是到天堂享乐或下地狱受苦了?自己若不是一个“乖孩子”,是否将来会下地狱呢?可能因而感到担心、恐惧。


协助儿童面对死亡的七项原则 

原则一  坦诚地表现出自己的悲伤,也允许儿童自然地表达出他们的任何情绪与想法。


原则二  配合儿童的认知与情绪发展阶段,以其能接受的方法,详和而坦诚地告诉儿童真相,也应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原则三  诚实以对,勿搪塞。亦即如前所述,不要以欺骗的安慰或神话来告诉儿童,不实的或半真半假的遁词只会让他们无法分辨事实;更不要搪塞说:“你长大以后就会知道了,现在不要问也不必问。”


原则四  让儿童一起接受或表达对过世亲人的哀悼或追思,使他们从中学习到真爱,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勇气,这也是他们将来能够成熟面对失落感或挫折的力量。


原则五  鼓励儿童和别人讨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感受,他们需要机会“说出来”,而不是“被告知”。


原则六  尊重儿童的人格,接纳他们的怀疑与质问,因为惟有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了解,他们才能自己去发现死亡问题的谜底。


原则七  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儿童对死亡的态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对死亡的情绪反应也不相同,不应以某些必然模式去处理或对待不同幼儿的情绪或反应。




适合“死亡教育”的书单


成人书单

教育孩子之前,先教育我们自己。



(美)卡根 著

贝小戎 等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通过这本书,思索生命和死亡的真相,在面对死亡时能无所畏惧,不存幻想。



(法)爱玛努埃尔·于斯曼·佩兰 

李玉民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生命、临终、葬礼、死亡选择,这是一位母亲与自己女儿的对话,她们触及了围绕死亡的几乎所有可见现象和思考。谈论它,而不是回避它,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面对它、面对生活。


儿童书单

与孩子交流死亡话题时,要在感同身受的同时给以诗意的审美,要结合情境寻找一些最适宜的方法。”


  从家族故事或者亲人离世的故事中来说


引导孩子认识死亡是自然的生命现象,可从共同分享家族故事起头。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的故事和去世中,告诉孩子真实的死亡原因,带孩子参加告别仪式,让孩子充分宣泄悲伤并安抚孩子,一起回忆亡者人生经历中的美好时刻,重温彼此的情感,相信孩子能够理解和面对死亡,不再有慌张、恐惧和放不下的悲恸。



(奥)汉斯雅尼什 文

(奥)阿尔尤莎布劳 图

王星 译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


这是小男孩对已经不在世的爷爷的思念,也是对死亡概念的独特解读。这份浓浓的祖孙情,因为故事中的小男孩也拥有了一对红脸颊而得到了传承。



(丹麦)金·弗珀兹·艾克松 文

(瑞典)爱娃·艾瑞克松 图

彭懿 译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


就这样,跟爷爷说再见,再现了难以言表的生死离别,蕴含了对死亡的解释,教给孩子的是面对死亡的态度。



(日)大塚敦子 摄影&文字

(日)猿渡静子 

南海出版社,2012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应当认识到的,只有更多地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活着的美好,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这样的生命教育绘本,不仅孩子,每一个成人也值得来读一读。



刘旭恭 著

湖北少儿出版社,2011


一本用生命保护生命的温暖之书,每一双呵护的手都是爱的传递。



(英)伯宁罕 著绘

林良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这本《外公》,使用诗一样的图画,很温馨地处理了“隔代关系”和“生命光辉”这两个相关的主题,使“老年”成为可爱的生命现象,用“离去”阐释“死亡”。



(美)狄波拉 著

孙晴峰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书中展现了祖孙三代人互相关爱、其乐融融的生活。



阿万纪美子 文

21世纪出版社,2009


一个失去爸爸的孩子在冬天围上爸爸的绿围巾后发生的事情。爸爸的围巾是一条暖暖的绿围巾。冬天紧紧围上它,让我高兴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地发生了。有一天,爸爸的绿围巾飞走了,原来爸爸的绿围巾是有魔力的围巾……



(法)夏洛特·蒙德利克 文

(法)奥利维耶·塔莱克 图

胡小跃 译

漓江出版社,2015


如果妈妈不在了,生活就跟以前大不一样了。要怎么保留她的味道,要怎么收藏她的声音?要怎么做,才不会忘记她?面对亲人的离去,孩子的心灵会有怎样的变化,大人又该做些什么呢?绘者多处留白与充满情感的红色主调,深入又亲密地表现了生命教育这个主题。


  从朋友、师长离世中说起


除了家人,朋友和老师是孩子最近距离接触的人,他们的离世对孩子来说是无疑是很触动孩子内心的,在心态上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变化。



(美)邦廷

(美)希姆勒 编绘

刘清彦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故事以小鲁的同学为第一人称,叙述徐徐拉开帷幕。小女孩和小鲁是住在同一条街上的邻居,他们总是形影不离。但小鲁的心脏病日益严重,最终故去,把悲伤留给了小女孩和其他同学,于是,大家试图一起找到一种可以纪念小鲁的方式,来抹平内心的创伤。



方素珍 著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


患癌症的小姐姐因为常吃药、打针,头发都掉光了,所以戴着一顶帽子。一次风把帽子吹走了,一个叫小丁子的小男孩儿为她追回了帽子,给她带来了友情。有一天,小姐姐带来一个“开心锁”,约定在她生日那天一起许愿,并且打开锁。可是,小姐姐因为住院没有如约与小丁子一起过生日。但是小丁子还是用手指头做了一个心意“蛋糕”,并为她许了一个愿…… 癌症的折磨是痛苦的,但是,友情使得被病魔笼罩的日子变得温暖而多彩。


 拿宠物或者动物当媒介来说


不少孩子家里有宠物,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为小孩接触死亡的第一次经历,父母不妨善用机会进行生命教育。小动物的死去经常激起孩子对死亡的疑问,狗狗去了哪里?天堂是什么?我可不可以一起去?愈来愈多的研究指出,如果孩子被鼓励发问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并容许表达情绪,且经常被关爱,那么在遭遇亲人过世时,孩子较能从容面对。



(美)威尔罕 编绘

赵映雪 

明天出版社,2013


《我永远爱你》的故事围绕着一个男孩和一只狗展开。对孩子来说,宠物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失去它们的伤痛,常让孩子揪心难过,不知所措。因此,陪他们阅读有关宠物死亡的图书,了解其他小朋友的处理方式,学习依循相同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伤痛。这本《我永远爱你》在启发幼儿的“死亡教育”上是有很大特殊意义的,而且它让小朋友们懂得要及时向所爱的人表达自己的爱意,这样当永别来临时就不会有悔意了。



(德)沃尔夫·埃布鲁赫 著绘

陈科慧 译

新蕾出版社,2013


书里探讨了一个严肃而深刻的话题。如何学会接纳和勇敢面对“死亡'这个字眼。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死亡的感受以及死后是什么样子,而是我们留了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就像那只鸭子,当它放下恐惧从容面对后,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



(英)华莱 编绘

杨玲玲,彭懿 译

明天出版社,2008


獾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离开了他所有的朋友。獾留给大家的礼物是爱,大家回赠给獾的是尊敬和怀念。被这样的温情包围,心头的伤痛会一点点被抚平,世界也会变得更加温暖。



(日)佐野洋子 

唐亚明 

接力出版社,2004


有一只100万年也不死的猫,它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它活得浑浑噩噩,对一切漠不关心,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只属于自己的野猫,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它才头一次知道为什么而活……



(美)怀特 著

任溶溶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小猪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然是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悲痛绝望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然而,蜘蛛夏洛却说:“我救你。”于是,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络文字,并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很快,蜘蛛夏洛的命运走到了尽头……《夏洛的网》深入浅出地讲了关于爱,关于友情,关于生死……


 从大自然知生死

 

让孩子体悟四季转换,比如看叶子从新生到茂盛到飘零到腐烂的过程,大自然会用无声的语言来讲述生命的故事。这不仅有助于孩子感受这个过程,接受这个过程是无法抗拒的,而且还教会了他们理解希望就像一颗种子,生生不息,死亡并不是终点。



利奥·巴斯卡利亚 著

任溶溶 译

南海出版社,2014


作品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来展现生命的历程,阐述生命存在的价值。简单亲切的文字,意味深长的寓意,清新简洁的画面,无不令人感动,给人慰藉……                 



维吉尼亚·李·伯顿 文/图

刘宇清 译

程业明博士 顾问

笑笑 手写字

21世纪出版社,2010


在历史的舞台讲述生命的故事!地球诞生以来,生命如何诞生,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本书以五幕剧的形式娓娓讲述生命发展的历程。


爱,让生命延续...


来源:深圳图书馆、宝宝阅读,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