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小方管窥

 lsyy2096 2017-04-07


◎编校/宋慧平 

niuhuanggongzuoshi.NO.95


一、应当重视小方的研究

周凤梧教授曾就中医临床工作中存在的处方大而杂的现象,提出过批评:“这种大杂之方,不仅影响了中医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了药物和医疗资金的严重浪费”。其原因主要在于某些临床医生忽视制方法度,对应用小方有不正确之认识。因此,继续强调正确辨证辨病,依法制方,力求用药精纯,仍有现实意义。

方剂大小之制,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后成无己明确分类为“七方”:“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所谓小方,就是用药少而精的方子。仲景方为“群方之祖”.《伤寒论》113方中,一味小方有7首,两味小方8首,三味小方22首,共计37首,占全部方剂总数的三分之一,仲景真可谓是善用小方的大师。

溯本追源,剖析其小方立法遣药之意,不仅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且对探研《伤寒论》理法方药亦会有所裨益。两味小方药味居一味、三味小方之间,其方还是其它方剂的祖方,如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等,可说是小方之典型。故笔者以此为例,略陈浅见,以就正于同道。


二、《伤寒论》小方制方严谨,配伍精当两味小方,但皆为据证立法,方从法出,无丝毫含混之处。试析如下:

(一)温补心阳法:用于发汗过多,心阳受损之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辛甘性温,炙甘草甘平,二药辛甘温化生阳气,且补中有散而不致呆滞,为振奋心阳之祖方。与酸甘化阴的芍药甘草汤合用而为平补阴阳之剂,具桂枝汤方意。

(二)酸甘化阴法:芍药甘草汤,用于伤寒挟虚误汗,致阴虚筋脉失养而挛痛之症。芍药酸苦微寒,能收能敛;甘草甘平,能和能补能缓,合用则化阴,养阴补液,阴液充养则筋脉挛急自平。桂枝汤,小建中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皆以本方加味组成。

(三)回阳救逆法:“少阴阳微,虚阳外扰,其证为“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法当用干姜附子汤。此方生附子大辛大热,性猛峻宜于回阳救急,干姜助生附以温经,二药相伍,共具破阴回阳之功。

(四)温脾散寒法:伤寒挟虚误汗,损伤脾胃之阳,阳虚不达四肢则肢厥,阴寒犯胃,胃气上逆则呕,方用甘草干姜汤。干姜辛温重在温中复阳,守而不走,甘草益气和中,二药辛甘合化为阳,脾阳振则厥回呕止。本方合干姜附子汤为四逆汤,加参术则为理中汤,一方二变,各成少阴寒化证及太阴虚寒证正治之方。

(五)清宣郁热法:应用栀子豉汤。主治无形邪热扰于胸胁,致烦热懊侬,起卧不安之证。本方栀子苦寒清透郁热,豆豉辛甘微苦寒升散邪热,辛能行散,苦能降泄,一升一降,相须为伍。杨栗山升降散清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则是此法配伍之创新发展。

(六)温清并用法:栀子干姜汤证病机为胸胁郁热经误下不除,但已损及脾胃阳气,造成上热中寒之证。栀子苦寒清宣上热,干姜辛温助中焦阳气,为寒温并用法之最精简者。柯韵伯云:“……任栀子以除烦,用干姜逐内寒,此甘草泻心之化方也”,洞悉此方之面目。如上六小方,貌似平淡,但已蕴含补阳、补阴法、清法、温法、寒温并用法等,如经进退变换,即可衍生种种治疗大法,未可小视。此外,尚有固脱止痢之赤石脂禹余粮汤,清热利咽之桔梗汤,兹不赘。

三、小方煎服有特色

众所周知,仲景不但精于辨证及遣方用药而且对煎服方法也是苦心研究,十分认真的,绝不因方小而轻忽之。如栀子豉汤煎法,先煎栀子,后下香豉。栀子因是主药,先煎意在久煎出汁,使药味浓厚,而香豉为轻清之品,收宜后下,久煎易减低药效。桂枝甘草汤及干姜附子汤分别为心阳、肾阳虚衰而设,需急于回阳,故二方均要求顿服,以快速取效。仲景对煎服法一丝不苟的态度,是小方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条件,值得临证者高度重视。

本文节选自青海医药杂志1991



千金易买,牛黄难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